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家的在编□□ > 第3章 象牙塔内

第3章 象牙塔内

人大校园的秋意渐浓,梧桐叶开始泛黄,图书馆前的银杏大道铺上了一层金色地毯。李哲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早晨六点起床晨读,上午专注专业课,下午泡在图书馆,晚上则在自习室度过,日复一日。

公管院的课程设置比他预想的更为多元。《政治学原理》追溯古今中外的治国之道,《经济学基础》引入宏观与微观的分析框架,《社会学概论》剖析社会结构的变迁。每门课程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窗,让他领略到更广阔的世界。

周三下午的《公共政策分析》是李哲最钟爱的课程。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偏爱案例教学,这天讨论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演进。

“2003年试点,2008年全覆盖,2015年人均筹资标准提升至500元。”教授在黑板上绘制时间轴,“谁能谈谈这项政策背后的价值取向?”

赵明远率先举手:“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少因病致贫,体现社会公平。”

教授点头:“还有呢?”

李哲稍作犹豫,举起手:“我觉得...还体现了治理理念的转变。从最初的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政府角色在重新定位。”

教授赞许地点头:“很好。李哲同学提到了关键点——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十年间,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放管服’,从医疗到教育,公共政策的演进背后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下课铃响,教授临走前说:“对了,学校正在招募‘乡村振兴调研项目’的志愿者,利用周末去京郊农村调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报名。”

李哲立刻记下了报名方式。

周末,当李哲来到校门口集合点时,意外地看到了林薇。她背着画板,正与带队老师交谈。

“你怎么来了?”李哲惊讶地问。

林薇转身,马尾辫划出欢快的弧度:“采风呀!农村变化这么大,艺术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嘛。”

大巴车驶出北五环,高楼大厦逐渐被农田取代。一个半小时后,他们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平谷区的一个山村。

村支书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欢迎大学生来我们这儿!这几年变化可大了,正好请你们帮忙总结总结。”

调研分组时,李哲和林薇自然成了一组。他们的任务是走访农户,了解生活变迁。

第一家是种桃大户王老汉。院子里停着崭新的小轿车,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串。

“十年前?那可没法比!”王老汉掰着手指头算,“那会儿全是土路,桃子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现在水泥路通到每家门口,快递直接上门收件,我们的桃子能卖到全国各地!”

他拿出手机,熟练地点开电商平台:“看!这是我闺女开的网店,去年卖了五万斤!”

第二家是返乡创业的青年夫妻。他们把老宅改造成了民宿,白墙灰瓦,院里种着花草。

“我们在城里工作了八年,还是决定回来。”妻子小陈笑着说,“现在村里通了光纤,能直播能网购。我们做民宿,客人来了体验农家生活,走了还能微信下单买农产品。”

林薇被墙上的装饰画吸引:“这是...”

“我画的。”小陈有些不好意思,“没事瞎画着玩。后来客人都说喜欢,就多画了些。”

林薇眼睛一亮:“您可以开发成文创产品呀!帆布包、明信片什么的...”

李哲在一旁记录,忽然插话:“村里像你们这样返乡的年轻人多吗?”

“越来越多啦!”丈夫接过话头,“现在政策好,创业有补贴,贷款有优惠。最重要的是——”他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那边要建幼儿园了,解决了孩子教育问题,大家就更愿意回来了。”

中午,村委会准备了工作餐。吃饭时,带队老师问大家的感受。

一个同学说:“和想象中不一样。我以为农村都是留守老人儿童,没想到这么有活力。”

另一个接话:“基础设施变化太大了,几乎和城里没差别。”

李哲沉思片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的变化。老乡们不再被动等待帮扶,而是主动寻找机会,拥抱变化。”

林薇点头:“而且审美也在提升哦!你看陈姐家的装修,既有乡土特色又不失现代感。”

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李哲帮村委会整理调研数据,林薇则教几个孩子画画。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举着自己的画作奔跑在田埂上。林薇走到李哲身边,递给他一瓶矿泉水:“看什么呢?”

李哲指着正在劳作的村民:“你看,那边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这边,电商直播卖货。那边,民宿游客在体验农活。传统与现代,就在这里交融。”

林薇忽然打开画板:“送你。”

画纸上是他刚才沉思的侧影,背景是远山、农田和现代农具,题着两个字:《根脉》。

回程的大巴上,同学们都累得睡着了。李哲看着窗外流转的风景:整齐的温室大棚、崭新的村民活动中心、穿梭的快递车辆...

林薇靠在他肩头打盹,发间有淡淡的颜料清香。李哲轻轻调整姿势,让她靠得更舒服些。

手机震动,是父亲发来的短信:“哲子,家里装了宽带,以后可以视频。村里搞土地流转,咱家十亩地都包给合作社了,我当上了农业工人,每月领工资。”

后面跟着个憨笑的表情。

李哲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忽然明白老教授那句话的意思:政策不是纸上文章,而是真真切切改变着亿万人的生活。

他打开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感悟:“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农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选择。这里有绿水青山,更有无限可能。”

车驶入北五环,城市的灯火再次扑面而来。林薇醒了,揉着眼睛看窗外:“回来了啊。”

“嗯。”李哲收起笔记本,“今天谢谢你。”

“谢什么?”

“谢谢你让我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李哲轻声说,“不仅是农村的,还有...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可能。”

林薇笑了,眼睛弯成月牙:“那下次带你去宋庄?另一个艺术家聚集地,比798更野生。”

“好。”李哲点头,“不过下周末我要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

“正好!”林薇拍手,“国图经常有精品展,看完资料我带你去看!”

大巴车驶过长安街,**城楼在灯光中庄严雄伟。同学们都醒了,挤在车窗边拍照。

李哲没有拍照。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看着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看着闪烁的霓虹和车灯汇成的河流。

在这个秋天的夜晚,他更加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正在亲历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创造。

手机又震了一下,是林薇发来的照片——他在田野间调研时的抓拍,配文:“认真的男生最帅啦!”

李哲保存了照片,设置成手机壁纸。

窗外,北京城的灯火如星河般璀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那灯光下,是无数个正在奋斗的人生,是日新月异的变迁,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回到学校后,李哲立刻投入到对调研资料的整理中。他将农户们的讲述、村里的变化数据以及自己的观察感悟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初稿。在整理过程中,他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每一个细节都像是时代巨轮前进留下的深刻辙印。

周四的晚上,李哲在图书馆查阅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资料时,遇到了同样在为论文查找资料的室友。两人交流起最近的经历,室友对李哲参加的乡村振兴调研项目充满了羡慕。“你这经历太宝贵了,不仅能了解社会现实,还能为农村发展出份力。”室友感慨道。李哲笑着分享了调研中的种种见闻,从王老汉家的电商致富到返乡创业青年夫妻的民宿经营,室友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李哲都耐心解答。

与此同时,林薇也没有闲着。她根据在调研中受到的启发,开始构思一系列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她想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现出农村的新面貌和独特魅力。她去了学校的艺术工作室,借了一些绘画工具,还找老师请教了一些关于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的问题。老师对她的想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鼓励她大胆创作,用艺术的形式传递时代的声音。

几天后,李哲完成了调研报告的初稿,他拿着稿子去找带队老师请教。老师认真阅读后,对他的调研工作和思考深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比如增加一些政策理论的分析,让报告更具专业性和深度。李哲虚心接受,回到宿舍后便立刻着手修改。

而林薇的第一幅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画作也初步完成了。她画的是在调研中看到的孩子们举着画作在田埂上奔跑的场景,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把画作拿给美术系的同学看,同学们纷纷称赞,认为这幅画抓住了农村生活的美好瞬间,很有感染力。林薇受到鼓舞,决定继续完善这个系列的作品。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校园里,李哲和林薇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着,他们就像两颗闪耀的星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也用自己的方式为时代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校园里那渐渐泛黄的梧桐叶和铺满金色地毯的银杏大道一样,成为了这个秋天里最美好的回忆,也预示着未来更加绚烂的篇章即将展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北岛长夜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