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人大校园里的玉兰才刚绽出毛茸茸的花苞,共享单车的橙色浪潮就已经席卷了北京城。
李哲第一次注意到这种变化是在一个周六的早晨。他照例六点起床,准备去图书馆占座,却发现宿舍楼底下整整齐齐排着一列崭新的橙色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二维码,车身上印着“扫码骑行”的字样。
“这啥时候出现的?”他问正在扫码开锁的赵明远。
“就昨晚!听说一夜之间全城铺了五万辆!”赵明远兴奋地解锁一辆,“这叫共享单车,半小时才五毛钱。我去颐和园写生,要不要一起?”
李哲犹豫了一下:“我约了去国图查资料...”
“国图也有停车点!”赵明远已经骑上车,“快点,新时代要有新速度!”
李哲学着扫码解锁。当车轮转动起来时,清晨的风拂过脸颊,他忽然有种奇妙的错觉:仿佛整座城市都在随着车轮一起转动。
在国家图书馆,李哲埋首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文献中。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战略,他在笔记本上画出一条清晰的政策演进线。
休息时,他给林薇发消息:“到了吗?” 对方秒回:“在敦煌展厅!快来!”
李哲在数字展厅找到林薇时,她正戴着VR设备“漫步”在莫高窟洞窟中。 “太神奇了!”她摘下设备,眼睛亮晶晶的,“不用去甘肃就能看真迹,还是360度全景!”
李哲试戴了一下,果然仿佛置身洞窟之中,连壁画上的剥落痕迹都清晰可见。 “科技正在改变一切。”他感叹。
林薇点头:“我们老师说了,未来是‘文化 科技’的时代。对了,你查完资料了?”
“差不多了。”李哲给她看手机拍下的笔记,“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2013-2016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增长了58%,对应的是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和新型经营主体涌现。”
林薇眨眨眼:“说人话?” “就是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农民变成农业工人,收入反而增加了。”
“就像你爸?” “对。”李哲笑起来,“我爸现在每月领工资,比种地时收入翻了一番。”
走出国图,夕阳正好。两人决定骑共享单车回学校。长安街上,橙色的单车流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等红灯时,林薇忽然说:“你看,这不就是你研究的政策落地吗?共享经济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这就是治理创新呀!”
李哲怔了怔,突然意识到: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都与公共治理息息相关。
第二天公选课上,教授正好讲到新经济形态下的治理挑战:“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难题,但也带来了乱停乱放的新问题。如何既鼓励创新又规范管理,这就是当代公共治理的要义...”
下课后,李哲特意去做了田野调查。他在中关村大街数了数,平均每分钟有20辆共享单车经过,但确实也看到不少被随意丢弃在绿化带里的车。
晚上和林薇吃饭时,他提起这个发现。 “我们也在讨论这个呢!”林薇吸着奶茶,“新媒体课老师让我们做相关主题的创作。我打算拍组照片,记录共享单车如何改变城市生活。”
于是接下来的周末,他们的约会变成了社会调研。林薇举着相机捕捉单车百态:情侣共骑一辆车、外国游客扫码解锁、小学生学着骑车...李哲则负责做问卷调查,收集用户意见。
调研结果让人惊讶:78%的人认为单车方便了短途出行,但只有35%的人会规范停车。最戏剧性的是,他们亲眼目睹一个大哥把单车停进小区后,保安很快又把车挪到了公共区域。
“看到了吗?”李哲若有所思,“市场行为需要引导,但光靠强制管理不行。可能需要信用积分这样的创新机制...”
林薇咔嚓拍下他沉思的侧脸:“你这人真好玩,看什么都想到治理机制。”
变化不仅在街头,也在指尖。不知不觉间,现金从生活中悄然退场。
李哲清楚地记得那个历史性时刻:三月的一个雨天,他在学校超市买笔记本,掏现金时收银员笑着说:“同学,可以扫码支付哦。” 他试着打开微信付款码,“嘀”的一声,支付完成。
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全面迈入无现金时代:食堂扫码打饭,图书馆扫码借书,甚至路边卖红薯的大爷都挂上了二维码。
变化来得太快。五一假期,李哲高中同学来京旅游,几人聚餐后AA付款,来自县城的王涛还坚持给现金,被大家笑话“out了”。
“真的不一样了。”王涛感慨,“咱们县城现在也能扫码,但没北京这么普及。”
李哲注意到他用的还是功能机:“你该换智能机了。” “太贵了,最便宜的也要千把块呢。”
回宿舍后,李哲查了数据: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4.65亿部,千元机占比超过60%。他忽然明白,移动支付的普及不仅靠技术,更靠国产手机带来的设备门槛降低。
最让他震撼的是暑假回家。从北京南站坐上高铁,四个小时就回到了省会——这在过去需要一整夜火车。更神奇的是,出站后他用手机打了网约车,直接送到村口。
父亲在村头等他,第一件事是炫耀新买的智能手机:“现在交医保都用手机了!村里建了微信群,有啥事群里一说全知道。”
晚饭时母亲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食材是她用拼多多从邻省直接买的:“比镇上便宜还新鲜,第二天就到!”
晚上散步,李哲发现村里多了个快递点。店主是他小学同学:“现在每天上百件快递,最多的是网上买的农资和日用品。”
躺在床上,李哲翻看朋友圈。林薇发了九宫格照片:共享单车、扫码支付、高铁自拍...配文:“最好的时代,是变化触手可及。”
他点了个赞,评论道:“也是最需要理解变化的时代。”
大二开学后,李哲选修了《数字政府》课程。课堂就设在智慧治理实验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城市运行数据。
“这是城市大脑界面。”教授演示着,“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公共服务需求等。未来的公共治理将是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
课后,李哲报名参加了数字治理创新大赛。他的选题是“基于大数据的共享单车精准调度系统”——正是来自那次街头调研的灵感。
与此同时,林薇也在创作她的新媒体作品。她收集了一百个人与手机的合影,配上每个人讲述的“数字化生活”故事,做成了互动装置艺术。
布展那天,李哲去帮忙。看到一个小女孩的画像:她举着手机,背景是山区小学。配文是:“妈妈去广州打工,每天都能视频。手机里有妈妈的味道。”
林薇轻声说:“这是我支教时的学生。科技对有些人来说是便利,对有些人来说是牵挂。”
展览开幕那天,人潮涌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的实时投影:共享单车流动图、移动支付热力图、高铁线路网...数据流在空中交织成璀璨的光网。
一个外国留学生惊叹:“这就是中国的速度吗?” 李哲回答:“不,这是中国的温度。”
夜深了,两人坐在美术馆台阶上。秋风送爽,远处CBD的灯火如星河坠落。
“今天有个策展人看了我的作品。”林薇声音里带着兴奋,“说很有时代感,邀请我参加明年的大学生艺术年展。”
“恭喜。”李哲真心为她高兴,“你的作品让人看到了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
林薇转头看他:“那你呢?你的数字治理方案怎么样了?”
“进入决赛了。”李哲看着夜空,“但最近我在想,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就像共享单车,解决的不是‘怎么骑’,而是‘怎么停’——这本质上是个文明问题。”
林薇笑了:“所以?” “所以我修改了方案,加入了社区共治模块。让用户、企业、社区都参与进来,而不只是靠技术监控。”
一辆单车叮铃铃地从面前驶过,车篮里放着刚买的糖炒栗子。香气飘散在夜风里,带着生活的甜味。
林薇忽然说:“你知道吗?我最喜欢这个时代的一点是——一切都在变化,但有些东西永远不变。” “比如?” “比如栗子还是糖炒的好吃。”她俏皮地眨眨眼,“比如不管科技怎么变,人还是要相爱。”
远处传来地铁报站的提示音。最后一班列车驶过,载着晚归的人们驶向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哲想起今天在展览上看到的一句话:我们记录时代,也被时代记录。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车轮在转,代码在流,而年轻的心,正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这种跳动不仅体现在科技带来的便捷上,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校园里的创业大赛如火如荼,李哲看到不少同学将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结合,开发出助农直播平台、乡村旅游APP等项目。教授在点评时说:"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焕发新生。"
周末,李哲和林薇去逛胡同。在一家改造过的四合院咖啡馆里,他们遇到一位正在用平板电脑教老人使用健康码的社区工作者。"大爷,您看,这样点一下就能显示核酸结果了。"年轻人耐心地指导着,老人眯着眼睛,手指在屏幕上慢慢滑动。
"记得去年这时候,很多老人还不会用手机挂号呢。"林薇轻声说。李哲点点头,想起父亲刚用智能手机时,总是把音量调到最大,生怕错过任何消息。现在,父亲已经能在村民群里熟练地讨论春耕事宜了。
变化同样发生在教育领域。李哲选修的《社会学田野调查》课程采用了VR技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当他在虚拟场景中看到贵州苗寨的吊脚楼时,突然想起林薇曾经说过的话:"科技应该让世界变得更小,而不是让心灵变得更远。"
深秋时节,学校举办了"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新"论坛。一位非遗传承人展示了如何用3D打印技术复原古代瓷器,另一位学者则介绍了AI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李哲在论坛上发言:"技术是冷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热的。我们要做的,是让科技有温度。"
周末,两人去爬香山。在半山腰的观景台,他们看到一群老人正在用手机拍摄红叶。其中一位奶奶举着自拍杆,兴奋地对同伴说:"来,我们一起比个心!"阳光透过枫叶洒在她们脸上,皱纹里都盛着笑意。
"你看,"林薇指着山下的城市,"从这里看,北京就像一块巨大的电路板,每个人都是发光的元件。"李哲顺着她的手指望去,确实看到如织的车流和闪烁的灯光,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数字画卷。
回到学校,李哲收到母亲发来的微信:村里通了5G网络,父亲正在学习直播卖货。照片里,父亲对着手机镜头有些局促地笑着,背后是堆满苹果的仓库。李哲回复了一个加油的表情,心里却泛起涟漪——这个曾经连短信都不会发的男人,如今已经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期末考试前,李哲和林薇去国家博物馆看"数字中国"特展。在互动区,他们体验了未来城市的模拟系统:交通、能源、医疗等数据在三维地图上实时跳动,仿佛整个城市都在呼吸。走出展馆时,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记得刚上大学时,"林薇突然说,"我们还在讨论共享单车是不是昙花一现。"李哲笑了:"现在看,那只是变革的序章。"一阵晚风吹过,路边的银杏叶簌簌落下,像无数只金色的蝴蝶。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变化的见证者,也是创造者。李哲想起教授说过的话:"不要问时代能给你什么,而要问你能给时代什么。"他轻轻握住林薇的手,感受着彼此掌心的温度。
远处,央视大楼的灯光在夜空中闪烁,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里,年轻的他们正带着对技术的理解和对人文的坚守,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车轮在转,代码在流,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