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家的在编□□ > 第8章 行测和申论

第8章 行测和申论

国考笔试前的最后两个月,李哲的生活进入了一种近乎军事化的节奏。每天清晨五点四十分,当北京城还笼罩在薄雾中,他已经坐在自习室的第一排,就着节能灯苍白的光线开始晨读。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主要考察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潜能...”李哲默念着教材上的定义,笔尖在重点下划出清晰的痕迹。

行测分为五大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每一模块都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一模块都暗藏陷阱。

“最可怕的是时间。”刘小川在某次模考后瘫在椅子上,“135道题,120分钟,平均53秒一题。这不仅是考脑子,简直是考心跳。”

李哲很快发现了自己的软肋——数量关系。那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在时间压力下变得格外棘手。

“小王从A地到B地,若速度提高20%,则时间减少1小时。若先以原速行驶100公里后,再将速度提高30%,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求A、B两地距离。”

李哲盯着题目,感觉数字在眼前跳舞。他尝试设方程,但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放弃吧。”内心有个声音说,“先做擅长的言语题。”

但他想起周教授的告诫:“行测没有强弱项,只有必答题。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公务员,不是偏科生。”

那周末,他专门请赵明远辅导数量关系。 “关键是找等量关系。”赵明远在草稿纸上画图,“看,这里时间差是突破口...” 经过三个小时的魔鬼训练,李哲终于摸到了门道。原来不是题难,而是没找到解题的“钥匙”。

更挑战的是资料分析。大段大段的统计图表,需要快速抓取关键信息。 “2013-2018年某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李哲快速扫过柱状图,心算着平均值。这种能力需要大量练习。他养成了随时随地分析数据的习惯——看新闻时分析GDP增速,购物时比较价格折扣,甚至吃饭时都在算上菜速度的方差。

林薇说他“走火入魔”了。有次约会,她说起艺术展的参观人数,李哲下意识地问:“同比增长多少?环比呢?” 林薇气得拿面包砸他:“你是机器人吗!”

但李哲知道,这种训练背后有更深的意义。公务员需要处理海量信息,快速准确地把握关键数据是基本素质。国家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是具备现代治理能力的人才。

如果说行测是“硬技能”,申论就是“软实力”。第一次写申论时,李哲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自觉文采斐然。结果只得了48分。评语是:“脱离材料,主观臆断,缺乏公务员视角。”

周教授在讲评课上痛心疾首:“申论不是高考作文!要基于材料,高于材料。你们是未来的政策执行者,不是文艺青年!”

李哲这才明白,申论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公务员日常工作的核心能力。

他开始研究高分范文,发现都有共同特点: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对策可行。最重要的是,始终站在政府角度思考问题。

一次模拟题是关于“夜间经济”的材料。李哲最初只想到夜市摆摊。经过学习,他逐步构建出系统思维:夜间经济不仅涉及商业,还关联到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保障、就业民生等多个维度。

“这就是格局。”周教授肯定了他的进步,“公务员不能就事论事,要有系统思维。”

备考过程中,李哲深切感受到公考制度的科学性。行测的每一道题都经过精心设计,有明确的考察目的;申论的每一个材料都源于现实,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很公平。”刘小川在一次深夜复习时说,“只要努力就有回报。不像有些单位招聘,暗箱操作空间太大。”

李哲深有同感。他见过培训班里来自各种背景的同学:有海外名校的海归,有二三本院校的学子,有辞职备考的职场人...在行测和申论面前,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最让李哲触动的是11月初的一场特殊讲座。主讲人是一位参与过公考命题的退休教授。 “很多人说公考是‘现代科举’。”老教授说,“但我要说,这是中国特色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它既吸收了古代科举的公平性,又融合了现代人才测评科学。”

他展示了一组数据:近年来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90%,35岁以下年轻干部比例大幅提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通过这些考试,我们为国家选拔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公务员队伍。”

考前最后一周,李哲开始模拟实战。每天上午行测,下午申论,完全按照考试时间。他甚至专门去买了考试用的2B铅笔和橡皮,提前适应手感。

11月23日,国考前一天。李哲没有熬夜复习,而是早早躺下。黑暗中,他回想这半年的备考历程:做过的上万道题,写过的近百篇申论,用完的几十根笔芯...

他突然意识到,这个过程已经改变了他。不仅是知识储备的增加,更是思维方式的蜕变——他学会了系统思考,学会了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分析问题,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考试当天清晨,北京飘起了小雪。考场外,志愿者们搭起临时雨棚,热水壶冒着热气。有工作人员大声提醒:“大家检查准考证和身份证!不要紧张!”

走进考场时,李哲看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考生正在通过无障碍通道。工作人员细心协助,确保他顺利到达座位。这个细节让李哲感动——公务员考试不仅公平,更有温度。

行测试卷发下来的瞬间,教室里只剩下翻页声和笔尖划过的沙沙声。李哲迅速进入状态,平时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开始发挥作用。

数量关系题比平时练习简单,他提前十分钟完成。资料分析图表清晰,关键数据一目了然。最难的居然是常识题,有一道关于《民法典》的题他不太确定。

交卷铃响时,李哲平静地放下笔。他尽力了,这就足够。

下午的申论材料关于“基层减负”。李哲快速浏览材料,抓住核心问题: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检查考核过多... 他构思提纲:现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建议。写作时,他特别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典型案例,避免空泛议论。

最后一段,他写道:“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上级机关转变作风,也需要创新工作方法...”

交卷后,雪已经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金光,照耀着走出考场的人群。大家表情各异,有的兴奋,有的沮丧,有的平静。

李哲在人群中看到那个坐轮椅的考生,他正在和同伴热烈讨论着什么,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这一刻,李哲深深体会到公考制度的价值——它给每个努力的人平等的机会,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为国家治理贡献力量。

手机震动,是林薇发来的消息:“不管考得怎么样,你都是我的骄傲。” 后面跟着一张照片:她画的他伏案学习的背影,桌上堆着厚厚的参考书。标题是:《奋斗者》。

李保存了图片,回复道:“感谢这段旅程,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

回培训班的路上,雪又开始下了。雪花在路灯下飞舞,像无数个正在实现的梦想。李哲知道,这只是开始——无论考试结果如何,这段备考经历已经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想起周教授最后一堂课的话:“通过公考,你们获得的不仅是一个职位,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视角、一种责任。这将伴随你们整个职业生涯。”

雪花落在脸上,冰凉中带着清醒。李哲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仿佛已经有了未来的味道。那个未来,需要今天的每一个努力,需要每一次行测的推理,每一篇申论的思考,需要所有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

他想着,努力了这一切,都值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