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笔试成绩公布的那天,北京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李哲坐在图书馆的电脑前,输入准考证号时,手指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网页加载的几秒钟,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
当分数跃然屏上,他瞬间愣住——行测78.5分,申论82分,总分160.5分,岗位排名第一。
“过了!”他几乎要脱口而出,又赶紧捂住嘴。周围学习的同学投来疑惑的目光,他连连道歉,但嘴角的笑意却难以抑制。
第一时间,他给林薇发去消息:“进面了!”林薇秒回:“就知道你可以!!!晚上庆祝!”
备考群里早已沸腾。刘小川也顺利进入面试,赵明远则以0.5分之差遗憾落榜,但他很快发来祝福:“你们代表咱们班冲到底!”
喜悦过后,压力接踵而至。面试竞争比笔试更为残酷——岗位仅招2人,按1:3的比例,6人进面,意味着将有4人被淘汰。
“面试不是考试,而是综合素质的展现。”周教授在面试培训开班仪式上强调,“你们要展现的不仅是能力,更是适合公务员岗位的特质和潜力。”
第一堂培训课让李哲眼界大开。教室被布置成模拟考场,对面是七位“考官”,摄像机全程记录。每位考生都要经历从敲门进场到答题结束的全过程。
“各位考官好,我是1号考生。”第一个上台的女生声音颤抖,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请坐。”主考官面无表情,“第一题: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岗位?”
女生显然准备了标准答案,但说得结结巴巴,还忘了看考官,一直盯着桌面。
回放录像时,周教授一针见血:“太模式化了!‘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有,眼神交流!你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答题机器!”
李哲意识到,面试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它考察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临场应变、心理素质、仪表仪态等综合能力。
接下来的培训更加严苛。每天从早到晚,模拟面试、录像回放、个别辅导、小组□□……每个人都像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李哲,你的手势太多了!”“刘小川,说话太快,像在赶火车!”“陈璐,微笑!不要太严肃!”
最具挑战的是结构化面试。题目五花八门,从时政热点到人际关系,从应急处理到哲理思辨。
“某地推行垃圾分类,但居民配合度不高,你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办?”“领导交办的任务和你认为的正确做法不一致,你怎么处理?”“如何看待‘佛系青年’现象?”
李哲最初总是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反而显得刻板。直到有一次模拟面试,考官突然打断他:“不要说套话,说你的真实想法。”
他愣了片刻,然后坦诚回答:“其实我认为垃圾分类推行的难点在于……”那次他反而得了高分。
“面试要的是真诚。”周教授点评,“公务员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感情的人。你们要展现的是真实的自己,当然,是经过锤炼的更好的自己。”
除了结构化面试,还有无领导小组讨论。六人一组,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李哲第一次参加时几乎插不上话——其他人都太能说了。
回放录像时,周教授指出:“李哲,你虽然发言少,但每次都在点子上。不过面试不是做学问,要适当展现存在感。”
他学会了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表达观点:“我同意3号考生的看法,同时想补充一点……”
最难忘的是一场模拟突发事件处理。他们正在面试,突然有人冲进来大喊:“楼下着火了!”大部分人愣在原地,只有李哲立即起身:“大家不要慌,按应急通道指示有序撤离!谁打119?”
事后才知道这是特意安排的测试。周教授说:“公务员随时可能面对突发事件,冷静和担当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培训深入,李哲发现自己也在发生变化。他不再把面试当成考试,而是真正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
有一次,题目是关于精准扶贫的。李哲没有套用政策语言,而是讲了平谷调研时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残疾贫困户如何通过电商脱贫。
“政策是冷的,但执行政策的人要有温度。”他说完,看到考官们微微点头。
春节前夕,培训暂告一段落。回家过年时,李哲发现自己的变化甚至影响了与家人的交流。
亲戚问他:“公务员是不是很清闲啊?”他认真回答:“现在公务员压力很大,要懂政策、懂技术、懂沟通,还要不断学习。”
父亲悄悄对他说:“你比以前更会说话了,不是油嘴滑舌,是说得在理。”
大年初三,李哲收到刘小川的紧急电话:“快看新闻!疫情严重了!”电视上正在报道武汉封城的消息。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场疫情将改变很多事。
果然,面试延期了。但培训没有停,转到了线上。周教授开了视频课程:“这场疫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大考,也是对你们的大考。”
他们开始研究疫情防控中的治理问题:应急管理、社区防控、复工复产……每一个都是生动的案例。
李哲主动报名参加了社区防疫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在小区门口测体温、查出入证时,他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
有位大妈不愿戴口罩:“我都不出门,戴什么戴!”李哲没有硬来,而是耐心解释:“大妈,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戴口罩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家人。”大妈最终被说通了。
这段经历成了他面试培训的宝贵财富。当被问到“如何应对群众不理解”时,他有的是鲜活的故事,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
四月,面试终于重启。但形式变成了线上——考生在隔离考场,考官通过视频连线。
新的挑战来了:如何隔着屏幕展现自信?如何避免网络延迟影响交流?培训内容相应调整。
“看摄像头,不是看屏幕!这样才能有眼神交流。”“说话速度放慢,防止卡顿。”“背景要简洁,光线要充足。”
面试前一天,李哲做了最后准备。他翻阅着这几个月积累的笔记——从最初的青涩到现在的成熟,每一页都是成长的印记。
林薇发来视频:“别紧张,你已经是更好的自己了。”她展示了一幅新画:一个年轻人站在岔路口,每条路都通向光明。
面试当天,隔离考场设在一个宾馆房间。李哲提前一小时到达,做好设备调试。当视频接通,七位考官出现在屏幕上时,他深吸一口气,露出微笑。
“各位考官好,我是1号考生李哲。”“请坐。第一题:疫情期间,很多干部下沉基层,你有什么看法?”
李哲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思考了片刻。他想起了自己做志愿者的经历,想起了那些奔波在社区的工作人员。
“我认为这不仅是应急之举,更是治理创新的契机……”他从干部下沉谈到基层治理现代化,从疫情防控谈到常态化服务,既有政策高度,又有实践深度。
随后的题目涉及乡村振兴、数字经济、青年价值观等。李哲尽量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来回答,避免空泛。
最后一道题出乎意料:“如果你被录用,五年后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哲沉默了一会,然后真诚地说:“我不希望成为多大的官,只希望成为群众提到时会说‘这是个办实事的人’。五年后,也许我还在基层,但一定更懂群众需要什么,更知道怎么为他们服务。”
面试结束,屏幕黑掉。李哲长长舒了口气——无论结果如何,他展现的是真实的自己。
走出隔离考场时,阳光正好。他收到刘小川的消息:“面完了!感觉脱了层皮!”李哲回复:“我们都是好样的。”
等待结果的日子比想象中难熬。虽然感觉自己表现不错,但其他考生同样优秀。李哲尽量让自己忙碌起来,继续做志愿者,同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一周后,公示期结束。李哲正在社区站岗,突然手机响起——是招考单位的电话。
“李哲同学,恭喜你通过面试!请按要求参加体检和考察……”
他愣在原地,直到旁边的阿姨提醒:“小伙子,手机要掉啦!”这才回过神来,连声道谢。
那天晚上,备考群里喜报频传。刘小川也通过了,陈璐调剂到了其他岗位。周教授发来长文:“你们是我带过最特殊的一届,经历了疫情考验,你们的成长远超预期……”
李哲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想起这半年的面试培训,他收获的不仅是一个职位,更是对公务员身份的深刻理解——那不是权力,是责任;不是铁饭碗,是担当。
手机震动,是林薇发来的照片:她举着庆祝的蛋糕,上面画着一个小公务员形象。配文:“恭喜李科长!虽然还是小李同志~”
李哲笑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试,在走上岗位之后才会开始。
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体检安排在市立医院,李哲特意提前一天调整作息,还拉着刘小川去公园跑了半小时步。第二天清晨,他空腹到医院时,发现队伍里都是熟悉的面孔——同批进面的考生们互相点头,有人小声讨论着“听说考察更严格”。
体检过程比想象中顺利,除了心电图时护士让他“别紧张,心跳有点快”,其他项目都一次性通过。反倒是刘小川被查出视力临界,当场被医生叮嘱“少熬夜,多看绿色”。
“考察组下周来学校。”辅导员特意把李哲叫到办公室,“主要查档案、找老师同学谈话,还有去你实习过的单位。”李哲点头,心里却犯嘀咕:实习过的单位?除了平谷的调研,就只剩大二时在街道办帮忙的那两周了。
考察组来的那天,李哲正在图书馆改论文。被叫到辅导员办公室时,他看到三位穿着正装的工作人员坐在沙发上,茶几上放着他的档案袋和一份打印好的《个人情况登记表》。
“李哲同学,我们先聊聊你在平谷调研的经历。”为首的女考官推了推眼镜,“听说你主动深入贫困户家,还帮着联系电商?”李哲把当时的细节讲了一遍,从如何说服残疾户尝试直播,到遇到物流难题怎么协调,最后补充道:“其实最初只是想完成课题,但看到老人第一次收到货款时眼里的光,我才明白‘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
考官们交换了个眼神,另一位男考官翻开笔记本:“你在街道办实习时,处理过最棘手的群众矛盾是什么?”李哲想起大二时遇到的老太太投诉噪音,当时他跟着师傅学了三招:先倒杯水,再听抱怨,最后找共同点。“其实群众要的不是争输赢,是觉得被重视。”他说完,看到女考官在“沟通能力”一栏打了勾。
考察组还找了周教授和刘小川谈话。周教授的评价让李哲脸红:“这孩子最大的优点是实诚,培训时别人背套话,他总说‘让我再想想’;缺点是太实诚,有次模拟面试被问‘如果领导决策明显有问题’,他居然真说‘会私下提醒’,虽然后来改了,但这种原则性值得肯定。”
刘小川则更直接:“李哲?那家伙能为了查一个政策在图书馆泡三天,有次我半夜两点发消息问他申论结构,他居然秒回——后来才知道他设了‘备考相关’的特别提示音。”
考察结束时,女考官站起身和他握手:“小李啊,我们查过你的志愿记录,疫情期间在社区站岗68天,还自费给孤寡老人买口罩。这些不会写进考察表,但我们会记在心里。”
体检和考察都通过的消息传来时,李哲正在食堂吃饭。手机震动,是招考单位发来的短信,末尾写着:“期待你加入公务员队伍,共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突然想起面试时说的那句话:“我不希望成为多大的官,只希望成为群众提到时会说‘这是个办实事的人’。”
那天晚上,备考群格外热闹。赵明远发了张火锅照片:“虽然我没进面,但帮你们整理了考察注意事项!”陈璐晒出考察组在她宿舍拍的照片:“考官说我书架上的《乡土中国》和《社会心理学》摆得很有水平~”周教授则转发了篇时评,标题是《后疫情时代,年轻公务员需要怎样的担当》。
李哲关掉群聊,点开和林薇的对话框。她刚刚发来一张画:穿制服的年轻人站在党旗下,背景是社区、田野和学校。配文是:“从校园到基层,你走了十年;但从今天起,你要走一辈子。”
他回复了句“谢谢”,又删掉,改成:“明天一起去平谷看看吗?那位残疾大叔的电商店,最近扩大了规模。”
窗外,春天的玉兰花开了。李哲想起面试时说过的“基层治理现代化”,突然觉得,那不仅仅是政策里的词,而是像玉兰花一样,要一瓣一瓣地开,一步一步地走。
对于他来说,他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