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王记初安身
王掌柜名叫王福,是个精明的商人,但也并非刻薄之辈。他领着李瑜穿过店铺前堂,来到后院。后院不算大,堆放着一些货物,还有几间厢房,是仓库和伙计们住的地方。空气里弥漫着丝绸特有的味道和淡淡的霉味。
王福指着一间窄小的、靠近角落的厢房对李瑜说:“你就住这间吧,以前放杂物的,收拾一下还能住。被褥我让伙计给你拿一套旧的。前面店里忙时就去搭把手,不忙的时候,就把积压的一些旧账核对核对。” 他又叫来一个叫赵大的中年伙计,吩咐道:“赵大,这是新来的李瑜,你先带带他,熟悉下店里的规矩和货物。”
赵大看起来憨厚朴实,应了一声,好奇地看了看李瑜,便领着他去安置。
小屋确实简陋,除了一张硬板床、一张破桌子和一个木墩,别无他物。但比起之前那个漏风的废屋,已经是天堂了。李瑜铺上伙计送来的、打着补丁但还算干净的被褥,心中涌起一股难得的安定感。
安顿下来后,赵大带着李瑜熟悉店铺。王记绢帛主要经营各种丝绸、绫罗绸缎,也兼营一些棉麻布匹。前堂接待客人,后堂验货、存货。李瑜的任务主要是辅助赵大等人搬运、清点货物,以及在王福算账时在一旁帮忙记录、复核。
对于来自现代的李瑜来说,这些体力活起初颇为吃力,但他咬牙坚持着。更让他感兴趣的是接触唐代的实际商业运作。他仔细观察王福如何与客人讨价还价,如何鉴别丝绸的优劣,如何管理库存。他很快发现,王福的记账方式还很原始,主要是流水账,靠心算和算盘(此时已有类似算盘的计算工具,但与后世略有不同)进行核算,容易出错。
在核对旧账时,李瑜运用了现代表格和分类统计的方法,将杂乱无章的账目整理得清清楚楚,收入、支出、利润一目了然。他还向王福建议,可以对不同等级、不同产地的丝绸进行编号管理,方便盘点和取货。
王福起初对李瑜的这些“新奇”想法将信将疑,但试行几天后,发现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账目也清晰了很多,不由得对李瑜刮目相看,态度也越发和蔼。店里其他伙计见掌柜的看重李瑜,对这个沉默寡言但做事认真的少年也渐渐接纳。
生活暂时安定下来。店里的伙食虽然简单,主要是粟米饭、腌菜和偶尔的豆汤,但能吃饱,对李瑜来说已是莫大的满足。晚上,躺在坚硬的板床上,他会就着油灯(灯油也是限量使用的)微弱的光芒,用捡来的木炭在废纸上练习毛笔字,复习脑海中的历史知识,并记录下每天的见闻和思考。他深知,这份工作只是暂时的避风港,他必须尽快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并寻找更大的机会。
几天后,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是一位穿着体面、管家模样的老者,来自某个姓苏的官宦人家,要为府上采购一批上等的绫缎。王福亲自接待,态度十分恭敬。
李瑜在一旁帮忙搬取货样,听到那老管家与王福交谈时,提及“我家小姐近日要随夫人去慈恩寺进香,需添置些新衣”,又说“小姐偏好雅致的花色,不喜过于艳丽”云云。
“苏府小姐?”李瑜心中微微一动。在融合的记忆碎片里,似乎对长安城的显贵之家有些模糊印象,苏家好像是个诗书传家的清流门第,虽非顶级权贵,但也颇有声望。这位小姐,不知是何等人物?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现在只是个绸缎庄的伙计,与那样的高门大户隔着天堑,多想无益。
他收敛心神,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将一匹匹丝绸小心翼翼地展开,供老管家挑选。他的沉稳和细心,倒是让那老管家多看了他两眼。
送走苏府的管家后,王福心情大好,这笔生意利润可观。他难得地拍了拍李瑜的肩膀:“小李子,干得不错,眼明手快。好好干,月底给你加二十文赏钱!”
“谢掌柜。”李瑜躬身道谢。二十文钱虽然不多,但代表了一种认可。他回到后院,继续整理账目,心中却对那个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苏小姐”,留下了一丝极淡的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