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暗香动涟漪
时光流转,李瑜在王记绢帛店已度过了大半个月。他逐渐适应了唐代的生活节奏和店铺的忙碌。白天干活,晚上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用微薄的工钱买了几本最便宜的启蒙书籍和一本《千字文》,疯狂地练习繁体字和阅读,力求尽快摆脱“半文盲”的状态。同时,他也更加留意市井间的各种信息,从伙计们的闲聊、顾客的交谈中,拼凑着开元年间长安的社会图景。
这日午后,店铺里客人稍少,王福出门访友去了,留下李瑜和赵大看店。阳光透过格栅窗,在铺着各色绸缎的柜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瑜正拿着一块抹布,仔细擦拭着柜台上的灰尘,心里则在默默回忆《唐律疏议》中关于市贸的几条规则。
就在这时,店门口的帘子被掀开,一阵淡淡的、清雅的香气随风飘入。这香气不同于店中丝绸的熏香,也不同于街市的脂粉气,是一种若有若无的、像是兰麝混合着书卷墨香的味道,令人心神一静。
李瑜下意识地抬头望去。
只见一位年轻女子款步走入店内。她身着一条浅碧色的高腰襦裙,外罩一件月白色的半臂,衣裙料子看似朴素,但质地细腻,光泽柔和,显然是上等的丝织品。乌黑的秀发梳成简单的双鬟望仙髻,只簪着一支素雅的玉簪,并无过多饰物。她脸上覆着一层薄薄的轻纱,看不清具体容貌,但露出的一双眸子,清澈明亮,宛如秋水,顾盼间自有一种书卷气的沉静和难以言喻的高华气质。
她身后跟着一个穿着青色比甲、模样伶俐的小丫鬟。
李瑜心中一怔。这女子的气质打扮,绝非寻常富家女,倒像是……官宦人家的闺秀。怎么会亲自来西市这等喧闹之地采买?而且,她身上那股香气,让他莫名想起了前几天苏府老管家提到的“小姐”。
那女子进入店内,目光轻轻扫过陈列的绸缎,并未立刻开口,而是静静地欣赏着。小丫鬟则好奇地东张西望。
赵大显然也被女子的气度所慑,有些手足无措,不敢上前搭话。李瑜定了定神,放下抹布,走上前去,学着电视里看来的古礼,微微躬身,语气平和地问道:“这位娘子万福,请问想看些什么料子?小店有新到的江南绫锦,还有蜀地的异色绫。”
女子闻声,目光转向李瑜。她的眼神清澈而专注,带着一丝审度,却并无居高临下的意味。她轻轻开口,声音如泉水击石,清冷而动听:“听闻王记的丝绸品质上乘,花色雅致,特来看看。可有适合做书囊、或装裱字画的素雅绫缎?”
她的声音和话语内容,更印证了李瑜的猜测。这定是位知书达理的才女。
“有的。”李瑜引着她走向一侧专门陈列素色和暗纹绸缎的货架,“这些都是苏杭一带的素绫、暗花绫,质地坚韧,光泽内敛,用作书囊或画轴裱封,最是合适不过。”
他一边介绍,一边小心地展开几匹布料。女子伸出纤纤玉指,轻轻抚摸布料的质地,看得十分仔细。她的手指白皙修长,指甲修剪得干干净净。
“这匹雨过天青色的暗纹绫,倒是别致。”女子指着一匹淡雅如雨后天空的绸缎说道。
李瑜顺势接口:“娘子好眼力。此绫名为‘天水碧’,染制不易,色泽清透,纹路似水波流转,正合娘子这般清雅气质。若用于装裱前朝字画,或制作琴囊,可谓相得益彰。” 他下意识地运用了一点现代营销话术,但结合了唐代的审美。
女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抬眼看了看李瑜,似乎没想到一个绸缎店的伙计,竟能说出这样一番贴合心意且不俗套的话来。她微微颔首:“小哥倒是懂得。便取这匹吧,量五尺。”
“是。”李瑜应道,心下也有些意外自己的脱口而出。他熟练地量布、裁剪、包裹。整个过程,那女子的目光偶尔会落在他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结账时,小丫鬟上前付了钱。女子接过包裹,再次看向李瑜,轻声问道:“小哥谈吐不俗,可是读过书?”
李瑜心中一凛,谨慎地回答:“娘子谬赞了。小子只是粗通文字,在店里听得多了,胡乱说的,让娘子见笑了。”
女子不再多问,只是又看了他一眼,那双明眸似乎能洞察人心。她微微欠身:“有劳了。” 说罢,便带着丫鬟转身离去,那股清雅的香气也渐渐消散在店堂空气中。
李瑜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泛起一丝微澜。这惊鸿一瞥的相遇,虽然短暂,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贵族女子的风范,与市井女子截然不同。那种源于知识和教养的气度,让他这个来自现代的灵魂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以及一丝莫名的吸引力。
“苏小姐……会是她吗?” 他暗自思忖。随即又自嘲地笑了笑,将这些杂念抛开。当前最重要的事,是继续积累资本(知识和金钱),站稳脚跟。至于那些高门大户的贵女,离他这个世界,还太遥远了。
然而,命运的丝线,往往就在这不经意间,悄然缠绕。李瑜不知道,这次短暂的接触,已在某些人心中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终将扩散开来,影响他未来的道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