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巧思妙手定风波
平静的日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
这日清晨,王记绢帛店刚卸下门板,还未正式开张,后院便传来织工惊慌的喊叫:“不好了!掌柜的!大织机!大织机动不了了!”
王福正在前堂拨弄算盘,闻声脸色一变,急忙向后院奔去。李瑜也放下手中的活计跟了过去。
后院的织坊里,那台最大、最核心的提花织机静静地停在那里,几个织工围着它,束手无策。负责这台织机的老师傅姓孙,是店里技术最好的工匠,此刻也急得满头大汗,反复检查着机器的各个部件。
“怎么回事?老孙头!”王福急声问道,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台织机正织造着一批供给城西一位高官家的定制锦缎,花色复杂,工期紧迫,若是延误,赔偿金事小,得罪了权贵,王记以后在长安的生意就难做了。
孙师傅指着织机上方复杂的提综装置,苦着脸说:“掌柜的,是‘花楼’(控制经线提升以形成图案的装置)的核心连杆断了!这连杆是硬木所制,受力最大,如今齐根断裂,一时半会儿哪里去找合适的木料替换?就算找到,重新制作、安装、调试,没有十天半月根本不成!”
王福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十天半月?客人后天就要来验看第一批货了!他踉跄一步,扶着织机,声音发涩:“快!快去请坊里的刘木匠、张铁匠!多给钱,让他们无论如何想想办法!”
伙计飞奔而去。不久,两位被寄予厚望的工匠师傅赶来,仔细查看了断裂的连杆后,也都摇头叹气。
刘木匠摸着断口:“王掌柜,这是受力之处,寻常木料不行,需得致密坚韧的老枣木或梨木,还要阴干数年才能用。仓促之间,哪里去寻这等合适的料子?就算有,雕琢成型,契合这机关,也非一日之功。”
张铁匠也道:“若是小部件,或可尝试以铁加固,但这连杆是核心,全部换成铁制,分量太重,整个‘花楼’的平衡就坏了,而且铁木相接,震动之下,恐伤及其他精巧部件。”
希望破灭,王福面如死灰,瘫坐在一旁的机凳上,喃喃道:“完了……这下全完了……”
整个织坊笼罩在一片绝望的气氛中。伙计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出声。
李瑜一直在旁边静静观察。他不懂古代织机的具体构造,但他拥有现代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他走上前,对孙师傅说:“孙师傅,能否让小子看看那断裂的连杆?”
孙师傅正心烦意乱,本想呵斥,但见李瑜神色沉静,想起他平日里的不同寻常,便叹了口气,将断裂的两截连杆递给他。
连杆约一尺长,手腕粗细,断口参差不齐,确实是木质疲劳所致。李瑜仔细看了看断口,又观察了连杆在织机上的安装方式和受力点,心中飞快地思索。
全部替换来不及,全部用铁不行……那么,部分加固呢?
一个想法逐渐成形。他转向愁云惨淡的王福和两位工匠,开口道:“掌柜的,两位师傅,小子有个粗浅的想法,或许……可以一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王福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小李子,快说!什么办法?”
李瑜拿起那两截断木,比划着:“既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整木替换,我们可否‘接骨’?找两块韧性好的熟铁,打造成合适的夹板形状,将断裂的连杆在断口处紧密对接,然后用铁夹板从左右两侧紧紧箍住,以铆钉或铜丝固定。铁夹板主要承担拉力,恢复连杆的传动功能。”
他顿了顿,补充关键细节:“为了确保稳固,可以在断口对接处预先钻些浅孔,嵌入竹签或硬木销子,防止左右错位。铁夹板与木头接触的面,务必打磨光滑,涂上鱼胶,增加摩擦力并减少磨损。如此,或可应急。”
“铁木合接?以夹板箍之?”刘木匠和张铁匠都愣住了,这思路闻所未闻!孙师傅也皱紧眉头思索。
王福却像是看到了曙光,急道:“听起来有理!刘师傅,张师傅,就按小李子说的,赶紧试试!需要什么,店里全力配合!快!”
此刻已是病急乱投医,有任何方法都要尝试。两位工匠相视一眼,虽觉匪夷所思,但也别无他法,只得点头应下。
张铁匠立刻回去取来韧性好的熟铁料和工具,就在织坊角落里叮叮当当地打造起来。李瑜在一旁仔细指导夹板的形状和尺寸,确保其能与连杆弧度贴合,并能牢固固定。刘木匠则负责在断口处钻孔嵌入细密的竹签,确保对接精准。
整个过程中,李瑜展现出的冷静和对力学原理的理解,让两位老师傅从最初的怀疑渐渐变成了信服。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的想法虽然新奇,但每一步都指向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异想天开。
几个时辰后,一对打磨得光滑锃亮的铁夹板制作完成。在众人的注视下,孙师傅小心翼翼地将对接好的连杆放入铁夹板中,用特制的铜钉铆紧,最后在结合处涂上熬好的鱼胶。
安装回织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孙师傅深吸一口气,推动了织机。
“咔哒……吱呀……” 织机发出了熟悉的声响,梭子带着纬线流畅地穿过经线,提花装置在李瑜设计的“铁木复合连杆”的带动下,准确无误地提升着经线,美丽的锦缎图案一寸寸地呈现出来,没有丝毫偏差!
“成了!真的成了!”孙师傅激动得声音发颤,老眼泛出泪光。
王福狂喜地扑到织机前,抚摸着织出的锦缎,如同抚摸着稀世珍宝,连声道:“好!好!好!小李子,你真是我王记的福星!救星!”
刘木匠和张铁匠也围着那修复的连杆啧啧称奇,看向李瑜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张铁匠叹道:“李小哥此法,巧夺天工!以铁补木,各取其长,老朽佩服!”
这场危机,在李瑜跨时代的知识应用下,消弭于无形。不仅保住了王记的生意和信誉,更让李瑜在店内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会算账的聪明伙计”,而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难题、拥有“奇技”的能人。王福对他几乎言听计从,伙计们看他的眼神带着敬畏。李瑜知道,他在这大唐的第一步,站得更稳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