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西市喧嚣藏玄机
织机风波过后,李瑜的生活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他内心的探索欲却愈发强烈。王记绢帛店如同一个信息节点,连接着长安城商业网络的微小一隅。他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收,开始更主动地观察、分析和介入。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店铺的日常运营。王福的记账方式仍是传统的流水账,虽然清晰,但不利于快速分析和决策。李瑜没有贸然提出改革,而是先在私下里,用自己带来的现代复写纸(仅剩几张,小心翼翼使用)和鹅毛笔,尝试建立了一套简单的分类账目体系,将收入、支出、库存、往来账款分别记录。
他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不同绸缎的销售周期、利润空间、客户偏好。他发现,来自江南的吴绫虽然单价高,但周转慢,而某些中等价位的蜀锦和普通绢帛,却是现金流的主力。他还注意到,胡商对色彩鲜艳、纹样独特的丝绸需求稳定,且出价大方。
基于这些分析,他委婉地向王福提出建议:“掌柜的,我看近来胡商询价‘海马葡萄纹’锦缎的增多,库中存货却不足。而库中积压的那批‘青碧连珠纹’绫,或许可以尝试在下次与胡商交易时,作为搭头优惠推出,加快周转。”
王福起初不以为意,但试着操作几次后,发现果然有效,积压货减少了,资金回流更快,对李瑜的商业眼光更是信服。
除了店内事务,李瑜将更多时间泡在了喧嚣的西市中。他不再只是匆匆路过,而是有目的地游逛。他在香料行前驻足,分辨着**、没药、檀香、沉香的不同气味,询问其产地和价格波动;他在药行里流连,辨认各种草药,听药商讲述药性,暗自与自己了解的现代医药知识印证;他在铁行、木工坊外观察工匠劳作,了解唐代的工艺水平和材料特性。
他甚至会蹲在街角,看小贩如何吆喝,如何与顾客讨价还价,观察市署的官吏如何巡查、收税。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拼凑起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唐代市场经济运行图。
在一次与一位来自波斯的老胡商闲聊时,对方抱怨大唐的纸张虽好,但用于长途运输包裹货物,仍显脆弱,遇潮易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瑜立刻想到了现代瓦楞纸板的原理。他试探着问:“若是在两层厚纸之间,裱糊上一层压出波浪纹路的草纸,是否会更坚韧,且更轻便,利于减震?”
老胡商闻言,浑浊的眼睛一亮,抓着李瑜的手急切地问:“小哥此言当真?此法……此法似乎可行!若能造出此等纸板,我愿高价采购!”
李瑜心中记下这个点子。改良纸张,这或许是一条既能获利又能推广实用技术的路径,但需要寻找合适的工匠和原料,眼下时机还未成熟。
他还注意到西市中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外地客商往往要依靠熟人带信或雇佣专人才能将消息传回家乡,效率低下。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覆盖主要商业城市的信息网络,通过信鸽或固定的快马信使,传递物价、货品存量等商业信息?这在前期的投入巨大,但一旦建成,价值不可估量。
这些观察和思考,他都详细记录在笔记中。他知道,很多想法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它们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他就像一只蜘蛛,在西市这个繁华的节点上,悄然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信息与关系网络,耐心等待着时机。
这一日,他在一个售卖旧货的摊位上,偶然发现了一本残破的《水经注》,如获至宝,立刻用省下的工钱买下。郦道元笔下壮丽的山川河流、水利工程,正是他了解大唐地理、思考未来可能的经济与军事布局的绝佳资料。
夜晚,在油灯下,他一边翻阅《水经注》,一边在自制的简陋地图上(根据记忆和书籍描述绘制)标注重要的关隘、漕运节点、物产区域。他的目光掠过长安,望向广阔的帝国疆域,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西市的喧嚣是表象,其下隐藏着无数的商机、人脉和关乎国计民生的信息。而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正试图读懂这本无字天书,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崛起之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