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终南山麓,晨雾还未散尽,像一匹被揉皱的素色绫罗,轻轻裹着青灰的瓦檐与黛色的林木。山脚下的古禅寺外,老松的虬枝上挂着昨夜的露水珠,风一吹便簌簌落下,砸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圈湿痕。寺门旁的石狮子被岁月磨得温润,前爪旁生着几丛细弱的兰草,花瓣上沾着的雾汽,在初升的朝阳里泛着细碎的光。
阿棠背着半篓刚采的春笋,站在寺门外的石阶下,粗布衣裙的下摆还沾着泥点,鬓边别着的野蔷薇却开得艳。她今年十六岁,眉眼间带着山野姑娘特有的鲜活,皮肤是被日头晒透的蜜色,眸子亮得像浸在溪水里的石子。只是此刻,那亮闪闪的眸子里却藏着几分局促,手指反复绞着衣角,目光落在寺门上方“报恩禅寺”四个字上,又飞快地移开。
“姑娘是来进香的?”守寺的老僧提着扫帚从偏门走出,灰布僧袍上沾着些松针,声音像寺里的铜钟,温和却有分量。他头发已全白,挽在头顶用木簪固定,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住细尘,唯有一双眼睛,清亮得不含半分浑浊。
阿棠被这声问话惊得一哆嗦,篓子里的春笋轻轻撞在一起,发出“沙沙”的轻响。她连忙躬身行礼,声音细得像蚊子叫:“老、老禅师,我……我是来求佛的。”
老僧停下扫地的动作,目光落在她篓子里的春笋上,又扫过她沾着泥的布鞋,嘴角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求佛不必慌张,先随老衲进来喝杯热茶吧。晨雾重,姑娘衣裳薄,仔细着凉。”
阿棠跟着老僧走进寺内,脚下的青石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只余下几处未干的水迹。穿过前院,大雄宝殿前的香炉里飘着袅袅青烟,混合着檀香与草木的气息,让人心里的慌乱渐渐沉了下去。殿檐下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叮铃”声清脆,像是在安抚人心。
“姑娘且坐。”老僧引她到殿旁的茶寮,给她倒了杯热茶。粗瓷茶杯里的茶汤呈浅褐色,浮着几片茶叶,热气袅袅升起,拂过阿棠的脸颊,让她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不知姑娘求佛,是为了何事?”
阿棠捧着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她低头盯着杯底的茶叶,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禅师,我爹……我爹他病了。”说到“病了”两个字,她的声音忍不住发颤,眼眶也红了,“山里的郎中都看过了,药也吃了不少,可他就是醒不过来。昨天夜里,我梦见我娘说,让我来这报恩禅寺求佛,说这里的佛灵验……”
她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用蓝布包着的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几枚磨得光滑的铜钱,还有一小块用红线系着的玉佩——那是她娘走的时候留下的,据说是外婆传下来的物件。“这是我攒下的香火钱,虽然不多,可我……我是真心求佛能救救我爹。”
老僧看着她手里的布包,又看了看她泛红的眼眶,轻轻叹了口气:“佛渡人,渡的是心,不是靠香火钱的多少。姑娘且先别急,今日恰逢本寺住持讲经,你若愿意,可去大雄宝殿听听,或许能寻到些慰藉。”
阿棠连忙点头,把布包小心收好,跟着老僧往大雄宝殿走。此时殿内已有不少香客,大多是附近的村民,穿着朴素的衣裳,手里捧着香,神情肃穆。阿棠找了个靠后的位置站定,目光落在殿中央的佛像上——那是一尊释迦牟尼佛,金身璀璨,面容慈悲,双目微垂,仿佛能看透世间所有的苦难。
不多时,一阵脚步声传来,住持法师从后殿走出。他穿着明黄色的僧袍,领口和袖口绣着暗纹,头发剃得光洁,额间有一点朱砂痣,面容清癯,气质温润如玉。他走路的姿势很稳,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莲花上,没有半分急促,殿内的香客们见他进来,都纷纷躬身行礼,原本有些嘈杂的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阿弥陀佛。”住持法师双手合十,声音温和却清晰,传遍殿内的每一个角落,“今日与诸位施主讲《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知诸位施主可有听过这句话?”
香客们大多摇头,阿棠也屏住呼吸,认真听着。她虽不懂什么是《金刚经》,可住持法师的声音像春日的溪水,缓缓流进心里,让她原本慌乱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所谓‘应无所住’,便是不执着于外物,不被烦恼所困。”住持法师缓缓开口,目光扫过殿内的香客,“就像这殿外的花,开时自然绚烂,谢时也无需惋惜,因为它已历经了自己的时节。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病痛、离别,这些都是世间常态,若一味执着于‘求’,反而会被执念所累。”
阿棠听到“病痛”二字,心又提了起来,她忍不住举手,声音带着几分急切:“法师,可我爹病得很重,我不能不执着啊!我要是不求佛,我爹要是醒不过来怎么办?”
殿内的香客们都看向她,阿棠脸颊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可眼神里的急切却丝毫未减。
住持法师看向她,目光温和,没有半分责备:“姑娘,老衲并非让你放弃。佛说‘因果’,你为父亲担忧,四处求医,这份孝心便是‘因’,而父亲的病情,便是‘果’。但‘果’并非不可变,只是这改变,不仅要靠求,更要靠‘行’。”
“行?”阿棠皱起眉头,不解地看着住持法师,“什么是‘行’?”
“行便是行动。”住持法师缓缓道,“姑娘每日上山采笋,换钱给父亲买药,这便是‘行’;姑娘为父亲日夜祈祷,悉心照料,这也是‘行’。佛能给你的,是面对苦难的勇气,是不被绝望打垮的信念,而真正能救你父亲的,除了医者的医术,还有你这份不曾放弃的孝心与坚持。”
阿棠愣住了,她看着住持法师慈悲的面容,又看向殿中央的释迦牟尼佛,突然想起这些日子的经历——为了给父亲买药,她天不亮就上山采笋,常常被荆棘划破手;夜里守在父亲床边,一遍遍给他擦身、喂水,累得趴在床边就能睡着。可她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她知道,她是父亲唯一的依靠。
“法师,我……”阿棠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又红了,可这次,眼里不再只有慌乱,还有几分清明,“我明白了,我不该只想着求佛,我还要好好照顾我爹,等着他醒过来。”
住持法师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姑娘能明白,便是好事。今日你且在寺中用些斋饭,午后老衲让药僧给你配些安神的草药,你回去给父亲煎服,或许能助他安稳些。”
阿棠连忙起身行礼,声音里满是感激:“多谢法师!多谢禅师!”
斋饭很简单,不过是一碗糙米饭,一碟炒青菜,一碟腌萝卜,可阿棠却吃得格外香。她坐在寺内的石阶上,看着院中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心里的沉重消散了不少。她想起住持法师的话,想起父亲平日里的笑容,突然觉得,哪怕前路再难,只要她不放弃,总有希望。
午后,药僧给了她一包草药,还详细告知了煎药的方法。阿棠背着篓子,提着草药,向老僧和住持法师道别,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走到寺门口时,她忍不住回头,看向大雄宝殿的方向,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多谢佛给我勇气,我一定会好好照顾爹,等着他醒过来。”
风又吹过,寺檐下的铜铃再次响起,“叮铃”声清脆,像是在回应她的祈祷。阿棠握紧了手里的草药包,转身向山下走去。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那身影里,再也没有了来时的局促与慌乱,只剩下坚定与希望。山路两旁的野花肆意绽放,溪水潺潺流淌,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仿佛在告诉她,只要心怀信念,便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阿棠踩着夕阳的余晖往山下走,粗布裙摆扫过路边的狗尾草,沾了些细碎的草籽。怀里的草药包散发着淡淡的苦香,混着山间清新的草木气息,让她原本有些发空的心渐渐被填满。她走得比来时快,脚下的石板路被夕阳晒得暖融融的,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希望上。
快到村口时,远远就看见邻居王大娘站在自家院门口张望,蓝布围裙还系在身上,手里攥着一块擦手的粗布巾。王大娘看见阿棠,眼睛一亮,连忙快步迎上来:“阿棠啊,你可算回来了!你爹今下午醒了一次,还问起你呢!”
阿棠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笋篓差点没拿稳,声音都发颤:“大娘,您说啥?我爹醒了?”她停下脚步,紧紧盯着王大娘的脸,生怕自己听错了。
“是啊!”王大娘拍了拍她的胳膊,语气里满是欣慰,“今下午我去给你爹换帕子,刚擦到他手,他手指头就动了动,接着眼睛就睁开一条缝,嘴里还念叨着‘阿棠’‘笋’,我赶紧喊了郎中,郎中来看了说,这是好转的迹象,就是身子还虚,得好好补着。”
阿棠听着,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不是之前那种带着恐慌的泪,而是滚烫的、带着喜悦的泪。她抬手抹了把脸,哽咽着说:“太好了……太好了……大娘,谢谢您,谢谢您一直帮着照看我爹。”
“谢啥呀,邻里邻居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王大娘笑着摆摆手,又指了指她家的方向,“我炖了点小米粥,你先去我家端一碗给你爹送去,你这一路回来也累了,先垫垫肚子,再慢慢熬药。”
“哎,谢谢大娘!”阿棠连忙点头,脚步轻快地跟着王大娘去她家端粥。小米粥熬得黏糊糊的,冒着热气,散着淡淡的米香。阿棠捧着粗瓷碗,心里暖烘烘的,她想起住持法师说的“行”,想起自己日夜的照料,想起在寺里默念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回到家,阿棠轻轻推开房门,昏黄的油灯下,父亲靠坐在床头,脸色还是有些苍白,嘴唇也没什么血色,但眼睛是睁着的,正望着窗外的夕阳出神。听见动静,父亲缓缓转过头,看见阿棠,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嘴角微微上扬:“阿棠,你回来了。”
“爹!”阿棠快步走到床边,把粥碗放在床头的小桌上,握住父亲的手。父亲的手还是很凉,却比之前有了些力气。“您感觉怎么样?还难受吗?郎中说您好多了,我给您端了小米粥,您先喝点垫垫肚子。”
父亲点了点头,声音有些虚弱:“不难受了,就是有点饿。你这孩子,又去山上采笋了?看你衣裳上的泥。”他抬手想摸阿棠的头,却没什么力气,只能轻轻搭在她的胳膊上。
“我不累。”阿棠笑着摇头,拿起勺子,舀了一勺小米粥,吹凉了才送到父亲嘴边,“您快喝吧,喝完我再给您煎药,是报恩禅寺的法师让药僧配的,说能帮您安神。”
父亲喝着粥,听阿棠说起去禅寺的经过,说起住持法师的话,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是爹拖累你了,让你小小年纪就这么辛苦。”
“爹,您别这么说。”阿棠放下勺子,握住父亲的手,“您是我爹,照顾您是应该的。住持法师说,只要我不放弃,总有希望,您看,现在不就好转了吗?以后咱们都会好好的。”
接下来的日子,阿棠每天除了上山采笋换钱,就是在家照料父亲。她按照药僧说的方法,每天按时给父亲煎药,煎好的药汤带着淡淡的苦味,她总会在旁边放一块自己熬的麦芽糖,让父亲喝完药能含一块,缓解苦味。父亲的身体也一天天好转,从一开始只能靠在床头,到后来能慢慢坐起来,再到能扶着墙在屋里走几步,每一点变化都让阿棠满心欢喜。
这天清晨,阿棠像往常一样去山上采笋,刚走到半山腰,就看见几个穿着青色短打的汉子背着工具箱往山下走,为首的汉子她认识,是镇上药铺的李掌柜。李掌柜看见阿棠,停下脚步,笑着打招呼:“阿棠姑娘,早啊!”
“李掌柜,早。”阿棠躬身行礼,有些疑惑地看着他们的工具箱,“您这是要去镇上吗?”
“不是,”李掌柜摇摇头,指了指山上的方向,“我们是来给报恩禅寺修禅房的。前段时间下大雨,禅寺后面的禅房漏雨了,住持法师托人来镇上找我,让我带些人来修修。”他顿了顿,又笑着说,“说起来,还得谢谢你呢。上次你去禅寺求佛,住持法师跟我们说起你,说你是个孝顺的姑娘,还让我们多帮衬着点你家。你爹的药,我都按成本价给你,以后有啥需要,尽管去镇上找我。”
阿棠心里一暖,连忙道谢:“谢谢李掌柜,也谢谢住持法师。”她想起在禅寺里的日子,想起住持法师温和的话语,想起大雄宝殿里释迦牟尼佛慈悲的面容,又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心里满是感激。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的身体渐渐康复,已经能像以前一样,在院子里劈柴、种菜了。阿棠也不用再天天上山采笋,她用攒下的钱,在村口开了个小小的杂货铺,卖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生意虽不算红火,却也能维持家用。
这天,阿棠关好杂货铺的门,提着一篮自己做的糕点,往报恩禅寺走去。她想去谢谢住持法师,也想去看看修缮后的禅房。山路两旁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空气里满是草木的清香。
走到禅寺门口,守寺的老僧正在扫地,看见阿棠,笑着打招呼:“阿棠姑娘,好久不见了。”
“禅师,您安好。”阿棠躬身行礼,把手里的糕点递过去,“这是我自己做的糕点,您和住持法师尝尝。”
“有心了。”老僧接过糕点,引着她往里走,“住持法师正在后院的菜园里种菜呢,我带你去找他。”
后院的菜园里,住持法师穿着一身灰色的僧袍,挽着袖子,正弯腰除草。他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带着平和的笑容,阳光洒在他光洁的头顶上,泛着淡淡的光晕。听见动静,住持法师直起身,看见阿棠,笑着说:“阿棠姑娘来了。”
“法师,您安好。”阿棠躬身行礼,看着住持法师手里的锄头,又看了看满园的蔬菜,“没想到法师还亲自种菜。”
“种菜也是修行。”住持法师放下锄头,用布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看着这些菜从种子长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就像看着世间万物生长,能让人静下心来。你爹的身体怎么样了?”
“好多了,”阿棠笑着回答,语气里满是喜悦,“现在已经能下地干活了,我还在村口开了个杂货铺,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这次来,是想谢谢您,还有药僧师傅,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都是你自己的功劳。”住持法师摇摇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她,“是你日夜照料父亲,不曾放弃,这份孝心与坚持,才让你父亲慢慢康复。佛只是给了你面对苦难的勇气,真正改变一切的,是你自己。”
阿棠点点头,看向大雄宝殿的方向,轻声说:“我知道。这些日子,我时常会想起在禅寺里的日子,想起您说的话,也常常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是求什么,而是想谢谢佛给我的勇气,也提醒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
住持法师笑了,眼中满是欣慰:“你能明白这一点,便是最大的收获。人生在世,难免会有风雨,但只要心怀信念,坚守善良,就一定能看到彩虹。”
阿棠在禅寺里待了许久,和住持法师聊了很多,从家常小事到人生道理,每一句话都让她受益匪浅。夕阳西下时,她才起身告辞,住持法师送她到寺门口,递给她一包晒干的茶叶:“这是寺里自己种的茶,你带回去,给你爹泡水喝,能清心明目。”
“谢谢法师。”阿棠接过茶叶,躬身行礼,转身向山下走去。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看着山间的景色——远处的山峰被夕阳染成了橘红色,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一切都那么宁静美好。
回到家时,父亲正在院子里劈柴,看见她回来,笑着说:“回来了?今天去禅寺,法师还好吗?”
“挺好的,”阿棠把茶叶递给父亲,“法师还让我给您带了茶叶,说能清心明目。”
父亲接过茶叶,放在鼻尖闻了闻,笑着说:“好香的茶。今晚咱们就泡点喝,也尝尝禅寺的茶是什么味道。”
晚饭过后,阿棠泡了两杯茶,和父亲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月光洒在院子里,泛着淡淡的银辉,茶香袅袅,混着院子里栀子花的香气,让人心里格外平静。父亲喝着茶,说起以前的事,说起阿棠小时候的趣事,阿棠听着,偶尔笑着插话,院子里满是温馨的笑声。
阿棠看着父亲脸上的笑容,又看了看眼前宁静的夜色,心里充满了幸福。她想起曾经的艰难,想起在禅寺里的祈祷,想起住持法师的话语,再次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心里没有了恐慌,没有了急切,只有满满的感恩与安宁。她知道,未来的日子或许还会有困难,但只要她心怀信念,坚守善良,和父亲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而这份信念,这份勇气,不仅来自于自己的坚持,也来自于那尊慈悲的佛像,来自于那句藏在心底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整三天。阿棠的杂货铺里生了盆炭火,橘红色的火苗舔着柴薪,把铺子暖得融融的。她正低头整理货架上的针线,门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抬头便见一个穿着灰布短褂的少年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个布包,裤脚沾了泥,头发被雨打湿,一缕缕贴在额头上,眼神里满是局促。
“请问……这里能换些钱吗?”少年的声音很轻,带着几分怯懦,他把布包往身前递了递,“这是我娘绣的帕子,绣得很好的,您看看。”
阿棠放下手里的针线,起身走到门口,把少年让了进来:“进来躲躲雨吧,外面冷。”她给少年倒了杯热水,接过布包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五条素色帕子,帕角上分别绣着梅兰竹菊荷,针脚细密,花瓣的纹路栩栩如生,一看就是下了心思的。
“你娘的手艺真好。”阿棠由衷赞叹,抬头看向少年,“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下雨天还出来换钱?”
“我叫小石头。”少年捧着热水杯,手指有些发颤,“我娘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家里没钱抓药,我想着把帕子换些钱,去镇上给娘买药。”他说着,眼圈红了,“我爹去年去山上砍柴,摔断了腿,现在还不能干重活,家里就靠我娘绣帕子换点粮食,可现在我娘也病了……”
阿棠听着,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她想起去年父亲病重时的模样,想起自己当时的无助。她把五条帕子重新叠好,放回布包里,又从钱袋里拿出一串铜钱,递给小石头:“这些钱你拿着,够你给娘抓药了,帕子你也带回去,等你娘好了,还能接着绣。”
小石头愣了愣,没敢接钱,连忙摆手:“不行不行,帕子没换出去,我不能要您的钱。”
“拿着吧。”阿棠把钱塞进他手里,笑着说,“就当我先把帕子订下来了,等你娘病好了,我还来买她绣的帕子,你看好不好?”她想起住持法师说的“行”,想起自己曾得到过那么多人的帮助,如今能帮到别人,心里也暖暖的。
小石头攥着铜钱,眼泪“唰”地掉了下来,哽咽着说:“谢谢您……您真是个好人。”
“快去吧,早点给你娘抓药。”阿棠把他送到门口,又拿了把油纸伞递给他,“路上小心,别淋着雨。”
小石头撑着伞,一步三回头地走了,阿棠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雨幕里,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起父亲康复后,自己曾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今,她终于做到了。
雨停后,阿棠关了杂货铺,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往父亲干活的地里走去。秋阳透过云层洒下来,把地面的积水照得亮晶晶的,空气里满是泥土的清香。远远地,她就看见父亲正弯腰割稻子,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稻秆,父亲的动作虽然不算快,却很稳,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
“爹,歇会儿,吃个馒头吧。”阿棠把篮子放在田埂上,递了个温热的馒头给父亲。
父亲接过馒头,咬了一口,笑着说:“还是我闺女蒸的馒头好吃。今年的收成不错,够咱们吃一冬天了,还能卖点钱,给你杂货铺添点货。”
“不用,爹,杂货铺的生意挺好的。”阿棠坐在田埂上,把小石头的事跟父亲说了一遍,“我觉得,能帮到别人,比赚多少钱都开心。”
父亲摸了摸她的头,眼神里满是欣慰:“我闺女长大了,懂事了。你做得对,咱们以前难的时候,多亏了邻里和禅寺的法师帮忙,现在咱们日子好了,是该帮帮别人。”
接下来的日子,阿棠的杂货铺里多了个角落,专门摆放小石头娘绣的帕子。这些帕子做工精细,样式好看,很快就卖光了。阿棠每次都把卖帕子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小石头,还时常给他们家送些粮食和药品。小石头的娘在阿棠的帮助下,身体渐渐康复,也能重新拿起针线绣帕子了。
转眼到了腊月,年关将近,山里下起了雪,纷纷扬扬的雪花把山野装点得银装素裹。阿棠的杂货铺里格外热闹,村民们都来买年货,有的买红纸写春联,有的买糖果给孩子,有的买油盐酱醋准备年夜饭。阿棠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始终带着笑容。
这天傍晚,阿棠刚送走最后一个顾客,就看见小石头和他爹娘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布包。小石头的娘穿着一身新做的蓝布棉袄,脸色红润,再也不见之前的病容,她拉着小石头,快步走进铺子里,笑着说:“阿棠姑娘,我们是来谢谢你的。这一年多亏了你帮忙,我们家的日子才好起来。这是我给你绣的棉袄,你试试合不合身。”
阿棠连忙推辞:“大娘,您太客气了,我不能要您的棉袄。”
“你一定要收下。”小石头的娘把棉袄塞到她手里,眼眶有些红,“要是没有你,我还不知道能不能熬过那个秋天。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你就当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阿棠看着手里的棉袄,针脚细密,领口和袖口还绣着精致的梅花,心里暖烘烘的。她知道,这是大娘的一片心意,推辞不得,便收下了棉袄,又从货架上拿了些糖果和点心,递给小石头:“这些你拿着,过年给你当零嘴吃。”
小石头接过糖果,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谢谢阿棠姐姐!”
送走小石头一家,阿棠把棉袄穿在身上,大小正合适,身上暖,心里更暖。她想起这一年来的经历,想起父亲的康复,想起杂货铺的生意,想起帮助小石头一家的过程,又想起在报恩禅寺里的日子,想起住持法师温和的话语,想起大雄宝殿里释迦牟尼佛慈悲的面容,忍不住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心里满是圆满与安宁。
大年初一的清晨,阿棠和父亲一起,提着一篮年货,往报恩禅寺走去。雪后的山路有些滑,父亲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稳稳地走。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远处的山峰银装素裹,近处的树木挂着雪凇,像一个个洁白的玉珊瑚,美得像一幅画。
走到禅寺门口,守寺的老僧正在扫雪,看见他们,笑着打招呼:“阿棠姑娘,老施主,新年快乐!”
“禅师,新年快乐!”阿棠和父亲连忙回礼,把年货递过去,“这是我们一点心意,祝您和住持法师新年快乐。”
“有心了。”老僧接过年货,引着他们往里走,“住持法师正在大雄宝殿里诵经,你们进去吧。”
阿棠和父亲走进大雄宝殿,殿内香烟袅袅,住持法师穿着明黄色的僧袍,坐在蒲团上诵经,声音温和而庄重。他们没有打扰,静静地站在一旁,直到住持法师诵经结束。
“老施主,阿棠姑娘,新年快乐。”住持法师起身,双手合十,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
“法师,新年快乐。”阿棠和父亲躬身行礼,父亲笑着说,“多亏了法师去年的帮助,我才能康复,阿棠也才能把日子过好。今天来,是想给佛上柱香,谢谢佛的保佑,也谢谢法师的指点。”
阿棠拿起香,点燃后插进香炉里,对着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深深鞠躬,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您给我勇气,给我信念,让我和父亲度过难关,也让我学会了帮助别人。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坚守善良,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辜负您的指引。”
住持法师看着她,眼中满是欣慰:“阿棠姑娘,你能有这份心,便是对佛最好的感恩。佛渡人,渡的是心,你能保持初心,坚守善良,便是最好的修行。”
从禅寺出来时,阳光正好,雪地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滴答滴答地往下滴水,像是在奏乐。阿棠牵着父亲的手,慢慢往山下走,心里满是平静与幸福。她知道,未来的日子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她心怀善良,坚守信念,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而那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会永远留在她的心里,成为她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力量,指引她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看过每一处风景,感受每一份美好。
开春后,终南山的草木像是被施了仙法,一夜之间就抽了新芽。阿棠的杂货铺前栽了两株海棠,粉白的花瓣裹着嫩黄的花蕊,风一吹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铺成一层浅浅的花毯。这天清晨,她正弯腰扫着花瓣,就见一辆骡车停在铺门口,车帘掀开,下来个穿着青布长衫的中年男子,手里捧着个木匣子,神色有些焦急。
“姑娘可是阿棠?”男子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几分急切,“我是山那边清溪村的,姓周,村里最近闹了疫症,好多人上吐下泻,郎中说缺几味药材,可镇上药铺的药都卖光了,有人说你和报恩禅寺的法师相熟,或许能求法师指条明路,你能不能帮帮我们?”
阿棠手里的扫帚顿在半空,心里“咯噔”一下。她虽没见过疫症,却也听过厉害,忙放下扫帚:“周大哥,你别急,我这就去禅寺找法师。你先在铺里歇会儿,我去去就回。”说着,她抓起门边的油纸伞——虽没下雨,山里晨露重,便快步往山上走。
山路两旁的新叶沾着露水,把她的布鞋打湿了大半,可她顾不上这些,只想着快点到禅寺。晨雾还没散尽,像轻纱似的绕在树干上,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没了往日的轻快。她想起去年小石头一家的困境,想起父亲病重时的无助,心里更急:清溪村的人还在等着,可不能耽误。
到了禅寺门口,守寺的老僧正在擦拭石狮子,见她跑得气喘吁吁,忙递过一碗凉茶:“阿棠姑娘,怎么跑这么急?”
“禅师,”阿棠接过茶一饮而尽,抹了把汗,“山那边清溪村闹疫症,缺药材,我想找住持法师问问,有没有办法。”
老僧脸色微变,连忙引她往后院走:“法师正在晒草药,我带你去见他。”
后院的晒谷场上,晒满了各种草药,翠绿的艾草、枯黄的蒲公英、褐色的杜仲……住持法师穿着灰布僧袍,正弯腰翻晒草药,袖口挽起,露出清瘦却有力的手腕。他见阿棠来了,停下手里的活,温和地问:“阿棠姑娘,可是出了什么事?”
阿棠把清溪村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语气里满是急切:“法师,您看能不能想想办法?村里好多人都病倒了,再耽误下去,怕是会更严重。”
住持法师沉吟片刻,目光落在晒谷场的草药上,缓缓道:“疫症多是湿热郁结所致,我这正好有些清热祛湿的草药,可数量不够,得再去山里采些。你先回去告诉清溪村的人,让他们把村里的水井烧开了再喝,病人要隔离起来,避免交叉感染,我这就叫寺里的僧人去采药,采够了就送过去。”
“谢谢法师!”阿棠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又想起什么,“法师,我也会采些草药,能不能跟你们一起去?多个人多份力。”
住持法师点点头:“也好,你常年在山里采笋,熟悉山路,正好能给我们带路。”
阿棠谢过法师,连忙下山去给周大哥报信。周大哥听了,激动得眼眶都红了,连连道谢:“多谢姑娘,多谢法师!我这就回村告诉乡亲们,让他们按法师说的做。”
当天下午,阿棠就带着寺里的五个僧人往山里去。她穿着便于行动的粗布短打,腰间系着竹篓,手里拿着镰刀,在前面带路。僧人们都背着大竹篓,手里拿着采药的铲子,脚步轻快。山里的草木长得茂盛,阿棠熟练地避开荆棘,指着路边的草药说:“法师说的清热祛湿的草药,就是这种,叶子像手掌,开着小白花,叫马齿苋,还有那边的车前草,也是治腹泻的良药。”
僧人们跟着她采草药,不时有人问:“阿棠姑娘,你怎么认识这么多草药?”
阿棠笑着说:“去年我爹病了,我经常来山里采笋,顺便跟药僧师傅学了些,知道哪些草药能治什么病。”她想起药僧师傅温和的教导,想起在禅寺里学到的知识,心里满是感激。
采了一下午,僧人们的竹篓都装满了草药。夕阳西下时,他们才往回走。阿棠走在最后,看着僧人们的背影,又想起住持法师的话,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您让我有能力帮助别人,也谢谢您让这么多善良的人愿意伸出援手。”
回到禅寺,住持法师已经让人准备好了煎药的大锅。僧人们把草药分类整理好,阿棠也帮忙清洗草药。一直忙到深夜,第一批草药才煎好,装在一个个陶罐里。住持法师让两个僧人连夜把药送到清溪村,又嘱咐他们:“一定要看着病人把药喝下去,有什么情况及时回来报信。”
接下来的几天,阿棠每天都跟着僧人们去山里采药,回来后帮忙煎药、分药。清溪村的人也按照住持法师的嘱咐,做好了隔离和卫生,病倒的人渐渐少了,很多人喝了药后,病情都有了好转。
一周后,清溪村的疫症终于控制住了。周大哥带着村里的几个乡亲,提着一篮鸡蛋、一筐红枣,来禅寺道谢。他们跪在大雄宝殿里,对着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深深叩拜,又向住持法师和僧人们道谢。
住持法师扶起他们,温和地说:“大家不必多礼,救死扶伤是分内之事。以后要多注意卫生,勤洗手,喝开水,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
周大哥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鞠躬。阿棠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这段时间的忙碌,想起僧人们的辛苦,想起清溪村乡亲们重获健康的笑容,又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您的指引,让我们度过了难关,也让我明白了帮助别人的意义。”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夏天。阿棠的杂货铺生意越来越好,她还在铺子里设了个“草药角”,放着一些常见的草药,免费给乡亲们用。小石头也经常来帮忙,他已经长成了半大的少年,眉眼间少了往日的怯懦,多了几分坚毅。
这天,住持法师派人来请阿棠去禅寺。阿棠心里有些疑惑,连忙关了铺门,往山上走。到了禅寺,住持法师正在大雄宝殿里等着她,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书。
“阿棠姑娘,”住持法师把书递给她,“这是一本药书,里面记载了很多治常见病的药方,还有一些采药、制药的方法,我看你心善,又肯学,就把这本书送给你。以后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你也能多帮衬一把。”
阿棠接过药书,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书页,心里满是感动:“谢谢法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不辜负您的期望。”
住持法师点点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她:“你这孩子,心思纯良,又肯吃苦,将来一定能帮到更多的人。佛说‘渡人渡己’,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修行自己的心,这便是最好的结果。”
阿棠捧着药书,走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前,深深鞠了一躬,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您让我遇到这么多善良的人,也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去帮助别人。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您的指引,带着法师的教导,带着乡亲们的信任,一直走下去,做一个善良、勇敢、有担当的人,不辜负每一份期待,不辜负每一次相遇。”
从禅寺出来,夕阳正好,把山间的草木染成了金色。阿棠捧着药书,脚步轻快地往山下走。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困难,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心里有信念,有勇气,有那句永远铭记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更有无数善良的人陪伴在她身边。她会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让这片山野充满爱与希望,这便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
秋意渐浓时,终南山的枫叶染上了胭脂色,漫山遍野的红,像被晚霞浸过似的。阿棠的杂货铺里,那本住持法师送的药书被她用蓝布包着,放在最显眼的木架上,书页边缘已被翻得有些毛糙,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注解。这天午后,她正对着药书研究一味治咳嗽的药方,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抬头便见邻村的李大嫂抱着个孩子跑进来,脸上满是焦急,额前的碎发都被汗水打湿。
“阿棠!快救救我家虎子!”李大嫂声音发颤,怀里的孩子脸色通红,嘴唇干裂,呼吸也有些急促,“这孩子从昨天开始就发烧咳嗽,吃了郎中的药也不见好,夜里还说胡话,我实在没办法了,想起你有本药书,你能不能给看看?”
阿棠连忙放下书,快步走到近前,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得吓人。她定了定神,让李大嫂把孩子放在铺里的长凳上,又仔细看了看孩子的舌苔,轻声问:“虎子是不是还总说渴,喝多少水都不管用?夜里睡觉是不是总踢被子,还出汗?”
李大嫂连连点头:“是是是!你怎么知道?”
“这是风热犯肺的症状。”阿棠想起药书里的记载,心里有了底,“我这就给你配些草药,你回去后用砂锅煎半个时辰,分三次给虎子喝,喝完让他盖着被子发发汗,应该就会好转。”她说着,从“草药角”里拿出金银花、连翘、桔梗等几味草药,仔细称好分量,用麻纸包好递给李大嫂,又反复叮嘱煎药的注意事项。
李大嫂接过草药,眼眶通红:“阿棠,真是太谢谢你了!要是虎子好了,我一定好好谢谢你!”
“不用谢,你快回去给虎子煎药吧。”阿棠送她到门口,看着她抱着孩子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里默默祈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求您保佑虎子能快点好起来。”
第二天一早,李大嫂就提着一篮鸡蛋来到杂货铺,脸上满是笑意:“阿棠!虎子好多了!昨天喝了两回药,夜里就不发烧了,今早还吃了小半碗粥呢!这鸡蛋你一定要收下,是我的一点心意。”
阿棠看着她脸上的笑容,心里也暖暖的,推辞不过,便收下了鸡蛋:“太好了,虎子没事就好。”她想起药书里的知识,想起住持法师的教导,又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您让我能帮到虎子,也谢谢您让我学会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棠用草药帮乡亲们治病的事渐渐传开了,附近几个村子的人有了小病小痛,都会来她的杂货铺问问,她也总是耐心地给他们看诊、配药,分文不取。有时候遇到棘手的病症,她还会专门去禅寺请教住持法师,法师也总是耐心地给她讲解,教她辨别草药的药性,调整药方的剂量。
转眼到了腊月,山里下起了鹅毛大雪,把山路封得严严实实。阿棠的杂货铺里生了盆炭火,她正低头整理草药,忽然听见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声音很轻,带着几分虚弱。她起身开门,只见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的老人站在门口,手里拄着一根木棍,头发和眉毛上都沾了雪,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都在发抖。
“姑娘……能给碗热水吗?”老人的声音很轻,像是随时都会断气似的。
阿棠连忙把老人扶进铺里,让他坐在炭火旁,又给他倒了杯热水:“老人家,您慢点喝,暖和暖和。这么大的雪,您怎么还在外面走?”
老人喝了热水,脸色稍微好了些,叹了口气说:“我是外乡来的,本来想去找在山里砍柴的儿子,没想到遇到大雪,迷了路,身上的干粮也吃完了,走了两天两夜才到这儿。”
阿棠听着,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她从里屋拿出一件父亲的旧棉袄,递给老人:“老人家,您先穿上这件棉袄,别冻着了。我再给您煮碗热粥,您吃了暖暖身子。”说着,她便去灶房生火煮粥。
老人捧着棉袄,眼眶通红:“姑娘,你真是个好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不用谢,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阿棠笑着说。粥煮好后,她端给老人,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着,心里满是不忍。她想起住持法师说的“慈悲为怀”,想起自己曾得到过的帮助,又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求您保佑老人家能早日找到他的儿子。”
第二天雪停了,阿棠按照老人说的方向,拜托村里去山里砍柴的乡亲帮忙寻找他的儿子。傍晚时分,乡亲们果然把老人的儿子带了回来,他儿子见到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连连向阿棠道谢。
老人和他儿子走的时候,阿棠还给他们装了些干粮和草药,叮嘱他们路上小心。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阿棠心里满是平静与幸福。她想起这一年来的经历,想起自己帮助过的人,想起他们脸上的笑容,又想起住持法师的教导,想起大雄宝殿里释迦牟尼佛慈悲的面容,再次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您的指引,让我学会了善良与勇敢,也让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开春后,阿棠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杂货铺旁边的小屋子收拾出来,改成了一个小小的“义诊堂”,专门给乡亲们看诊配药。住持法师还特意派人送来一批草药和几本珍贵的医书,鼓励她好好治病救人。
每天清晨,阿棠都会先去义诊堂整理草药,然后才打开杂货铺的门。乡亲们有了小病小痛,都会来义诊堂找她,她也总是耐心地给他们看诊、配药,有时候还会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她的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眼里满是坚定的光芒。
这天,阿棠忙完义诊堂的事,提着一篮自己做的糕点,去禅寺看望住持法师。山路两旁的草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空气里满是草木的清香。走到大雄宝殿,她对着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深深鞠躬,在心里默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您让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也谢谢您让我能为乡亲们做点贡献。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坚守初心,好好治病救人,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不辜负您的指引,不辜负法师的教导,也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住持法师看着她坚定的眼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阿棠姑娘,你做得很好。你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了这么多人,这便是对佛最好的感恩,也是最好的修行。”
阿棠点点头,脸上满是坚定的笑容。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会一直走下去,带着心里的信念,带着那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带着所有人的期待,把温暖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便是她能想到的,最圆满的结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