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消融,春风拂过杨柳,转眼间就到了初三最后一个学期。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硝烟味,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像擂响的战鼓,催促着每一个即将奔赴考场的学子。
教室后墙上,“争分夺秒,决胜中考”的标语鲜红夺目。陈默、代静、王磊这“铁三角”更是将时间利用到了极致。课间十分钟的讨论变成了精准的知识点互考;走路吃饭时,嘴里默念的不是英语单词就是古文诗词;每个人的课桌上都堆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和仿佛永远也做不完的模拟试卷。
班级的整体氛围在他们的带动下,呈现出一种积极而紧张的态势。连最初那些学习懈怠的同学,也被这股洪流裹挟着,开始埋头苦读。这种变化引起了其他班级老师的注意,时常有外班老师来“取经”,班主任总是欣慰又带着点自豪地说:“是孩子们自己知道要强了,我们只是顺势推了一把。”
晚自习的灯火总是亮到很晚。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往往还要在教室里磨蹭许久。陈默、代静和王磊通常是最后离开的那一拨。他们收拾好沉甸甸的书包,并肩走在已是繁星点点的夜色中。
清冷的月光和昏暗的路灯将三人的影子拉长、交织。
“王磊,那道关于二次函数的压轴题,你第二种解法再给我讲一遍……”
“代静,化学推断题的物质颜色口诀你背全了吗?我总觉得漏了几个。”
“陈默,你整理的作文素材借我看看,我总觉得我的例子不够新颖……”
回家的路,成了他们移动的课堂。激烈的讨论驱散了深夜的疲惫,彼此的陪伴化解了临考前的焦虑。在岔路口分开时,总会互相打气:“加油!”“明天见!”“一定可以的!”
陈默推开家门,往往已是深夜十一点多。堂屋的灯却总是亮着,外公披着件旧外套,靠在椅子上打着盹,听到开门声才惊醒。
“回来啦?锅里有热着的面条,快吃了再去洗漱。”外公揉揉眼睛,声音带着睡意。
陈默心里又暖又酸:“外公,以后别等我了,您和外婆早点睡。”
外公摆摆手,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疼爱:“年纪大了,觉少,躺着也睡不着。你读书辛苦,回来能吃口热乎的才行。”
外婆有时也会从里屋出来,默默地把面条端到桌上,看着他吃,眼神里是藏不住的心疼和期盼。那碗朴素的热汤面,成了深夜里最温暖的慰藉。
远在外地的父母,电话也打得更加频繁。他们不再过多询问成绩,只是反复叮嘱:“默默,别太累着,身体要紧。”“考试的时候放松考,别怕,爸妈相信你。”“钱够不够用?想吃啥就买……”电话那头小心翼翼的关心和压抑着的愧疚,陈默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每次都语气轻松地回应:“放心吧,爸,妈,我状态很好。你们照顾好自己,等我好消息。”
中考前最后一天,学校组织了动员大会。校长、年级主任、各科老师轮番上台,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殷切的叮咛和真诚的鼓励。
班主任更是红着眼眶,一遍遍重复:“孩子们,记住!检查好准考证、2B铅笔、橡皮!答题卡千万别填错!遇到难题别慌,大家都难!相信自己,你们准备了三年,一定没问题!”
平日里严肃的老师们,此刻都变得格外温和,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学生们各种细小的问题,眼神里充满了期盼与祝福。
中考那天,天气晴好。学校租来的大巴车整齐地停在操场上,老师们穿着统一的红色T恤(寓意“开门红”),站在车门口,与每一个上车的学生击掌。
“陈默,稳住!”
“代静,细心点!”
“王磊,正常发挥就行!”
简单的鼓励,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陈默坐在车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摸了摸书包里外公外婆特意准备的崭新文具,想起父母电话里的期盼,想起与王磊、代静并肩作战的日夜,想起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心中的紧张渐渐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即将放手一搏的豪情所取代。
曙光在前,寒窗九年的耕耘,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他握紧了拳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考场的方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