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爱在柏林 > 第4章 研究邀请

第4章 研究邀请

又是一个周三的早晨,徐娇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到达了教室。她选了第三排靠走道的位置,将打印好的论文修改稿整齐地放在桌上。

窗外飘着细雨,玻璃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学生们陆续进入教室,徐娇注意到前排几个女生不时回头看她,交头接耳。她低头检查录音笔的电量,假装没注意到那些好奇的目光。

三点整,汉斯教授准时踏入教室。今天的他穿着深蓝色西装,搭配浅灰色领带,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扫视全场时在娇娇身上停留了半秒。

他放下公文包,直接开始讲课。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城市作为记忆载体的理论框架,”汉斯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今天我们将分析具体案例——柏林文化广场的重建争议。”

幻灯片切换到一组建筑图纸,汉斯详细讲解了该区域的历史变迁和重建方案的技术细节,徐娇全神贯注地记着笔记,偶尔抬头时,发现穆勒教授正看向她这个方向。

课程进行到讨论环节,汉斯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建筑师的现代主义愿景与市民的历史情感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教室里一片沉默。

娇娇咬了咬下唇,又举起手。

“徐小姐。”他微微颔首。

“我认为这不仅是建筑问题,更是叙事问题。”徐娇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就像文学中的不可靠叙述者,建筑师的设计语言与市民的记忆语言可能存在根本差异。关键在于找到两种叙事之间的翻译方式。”

男人的眉毛几不可察地上挑了一下:“具体说说。”

徐娇感到二十多双眼睛都盯着自己,手心微微出汗:“比如柏林的犹太博物馆,李伯斯金用断裂的锌表皮和虚空空间翻译了难以言说的历史创伤。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观’,但却成功构建了集体记忆的新载体。”

教室里响起几声低语。

汉斯教授的目光变得专注,他走向娇娇的座位,停在一步之外:“精确的类比。这正是跨学科视角的价值所在。”他转向全班,“李伯斯金确实说过,他设计的是‘无法言说之物的语言’。”

徐娇感觉脸颊发烫,男人身上淡淡的须后水香气飘入鼻腔,混合着皮革和纸张的气息,莫名令人安心。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徐娇慢慢整理着笔记,等人群散去后,她走向讲台,汉斯教授正在关闭投影仪。

“教授,这是修改后的作业。”她递上文件夹,“按照您的建议补充了集体记忆制度化部分的分析。”

男人接过文件,指尖不经意间擦过她的手背,一触即离的温热触感让娇娇心跳漏了半拍。

“谢谢。”汉斯翻开文件快速浏览,“你的改进很明显。”他合上文件夹,突然问:“你对跨学科研究有兴趣吗?”

徐娇眨了眨眼:“当然,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城市空间在文学中的再现。”

汉斯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徐娇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小动作,让他瞬间多了几分人情味。

“我在做一个关于‘记忆空间跨国比较’的研究项目,”他说,“需要一位熟悉中国城市文化的合作者。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参与部分工作。”

徐娇瞪大了眼睛:“我?但我是文学专业的……”

“正是你的文学背景有价值。”汉斯重新戴上眼镜,“周五下午三点,我办公室,如果你决定参加的话。”

徐娇还没来得及回答,一位助教敲门进来:“教授,系主任找您。”

汉斯点点头,对徐娇说:“考虑一下。再见,徐小姐。”他拿起公文包大步离开,背影挺拔如常,但徐娇分明看到他转身时嘴角那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

走出教学楼,雨已经停了。

徐娇深吸一口湿润的空气,心跳仍有些快。

汉斯教授的邀请完全出乎意料,她掏出手机,想找美咲商量,却又放下了——这是需要自己决定的事。

回到宿舍,徐娇打开电脑搜索汉斯·穆勒的研究项目。校网上显示这是一项欧盟资助的跨国研究,比较柏林、上海和芝加哥的城市更新策略。

她在合作者名单里看到了几个国际知名学者的名字。

“我到底能贡献什么?”徐娇自言自语,翻开笔记本,写下自己对中国城市文化的理解。写着写着,她突然想到外公带她逛上海老城厢时说的话:“这些弄堂啊,每一块砖都在讲故事。”

周五下午两点五十分,徐娇站在建筑系B栋305办公室门前,轻轻敲了敲门。她今天穿了深绿色毛衣和米色长裤,头发整齐地扎成马尾,背包里装着准备好的资料和那页紫砂壶保养笔记。

“请进。”

汉斯教授坐在办公桌后,正在批改论文。今天的他穿着白色衬衫和深灰色马甲,袖口的银质袖扣在台灯下泛着冷光。

看到徐娇,他放下钢笔:“你来了。”

“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教授。”徐娇在对面坐下,“虽然我不确定自己能帮上多少忙。”

汉斯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推给她:“这是项目大纲。我需要有人分析上海石库门改造中的文化记忆维度,特别是居民的口述历史资料。”他顿了顿,“中文资料对我们团队是个挑战。”

徐娇翻阅着大纲,汉斯教授的字迹在边批中清晰可见。她注意到项目时间表排到了明年六月——她的交换期结束后。

“资料收集阶段我可以帮忙,”徐娇说,“但分析部分可能……”

“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汉斯打断她,“如果你愿意,可以远程参与后续工作。当然,这取决于你的计划。”

徐娇抬头,对上那双湛蓝的眼睛。教授的表情依然平和,但镜片后的目光比课堂上柔和许多。

“我很乐意参与,”徐娇说,“特别是口述历史部分,我硕士论文就用到过类似方法。”

汉斯点点头,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册子:“这是初步整理的上海案例资料。”他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贴着彩色标签,“红色标签是需要翻译的中文访谈,蓝色是相关背景资料。”

徐娇凑近看时,一缕发丝滑落肩头,拂过汉斯的手背。

汉斯迅速收回手,轻咳一声:“这些资料很珍贵,请在办公室内查阅。”

“当然。”徐娇将头发别到耳后,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取出那张折叠整齐的纸条:“对了,这是紫砂壶的保养方法。我加了中文注释,可能更准确些。”

汉斯接过纸条,指尖在纸面上停留了片刻:“谢谢。”简单的德语单词,发音却比平时柔软。

他们开始讨论具体工作安排,汉斯讲解研究方法时,整个人仿佛被点亮,手势变得生动,偶尔会用钢笔在纸上画出示意图。

“您去过上海实地考察吗?”徐娇指着一组石库门照片问。

汉斯的表情微妙地变化了一下:“几年前去过。”他用德语回答,随即切换回专业话题,“这些建筑立面的装饰细节,体现了中西文化的……”

徐娇突然用中文说:“海派文化的精髓就是‘中西合璧’。”

汉斯几乎是下意识地用流利中文回应:“就像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话一出口,他似乎意识到什么,迅速切回德语:“我的意思是,这种混合风格很有研究价值。”

徐娇睁大眼睛:“您的中文比‘只会一点’好太多了。”

他推了推眼镜,耳尖微微泛红:“学术需要。”他站起身,走向角落的小茶桌,“要喝茶吗?”

没等娇娇回答,他已经开始熟练地温壶、置茶、冲泡。徐娇看着他一气呵成的动作,这绝不是初学者的手法。

汉斯将一小杯琥珀色的茶汤递给她:“普洱,希望合你口味。”

徐娇轻抿一口,茶汤醇厚回甘:“好茶。您连水温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实践出真知。”汉斯也端起茶杯,姿态闲适。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继续讨论项目细节,但徐娇的心思已经飘远。这位严谨的德国教授身上有太多谜团——流利的中文,娴熟的茶艺,对中国建筑超乎学术需求的了解……

“下周三同一时间?”讨论结束时汉斯问,“我们可以确定访谈分析框架。”

徐娇点点头,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汉斯送她到门口,两人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谢谢您的茶,”徐娇说,“和您分享的知识。”

汉斯微微颔首:“你的视角很有启发性。”标准的客套话,但蓝眼睛里的温度是真实的。

走出建筑系大楼,徐娇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楼的窗口,一个模糊的身影正站在窗边。

她下意识加快脚步,心跳声在耳畔清晰可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春水摇摇晃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