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爱在柏林 > 第6章 学术会议

第6章 学术会议

清晨七点,徐娇已经站在宿舍的全身镜前换了三套衣服。

今天是她作为汉斯教授研究助理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最终选定了一件浅灰色高领毛衣和深蓝色西装外套——既正式又不失学生气。

手机震动起来,是汉斯发来的邮件:“会议九点开始,我在主楼报告厅等你。H.M.”

简短的句子,公事公办的语气,却让徐娇的指尖在屏幕上停留了几秒。

她回复“收到”后,将准备好的发言稿又检查了一遍。

柏林深秋的阳光清冷透明,校园里的梧桐树已经变成金黄色。报告厅门口人头攒动,娇娇一眼就看到了汉斯——他站在签到处附近,一身炭灰色三件套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正扫视着人群。

今天的他比授课时更加一丝不苟,连领带都换了一条深蓝色的,衬得那双蓝眼睛愈发深邃。

“教授。”徐娇走到他面前,声音比预想的要轻。

汉斯转过身,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秒:“准时。”他从胸前的口袋取出一张名牌递给她,“这是你的参会证。”

徐娇接过名牌,上面用德英双语印着她的名字和“洪堡大学研究助理”字样。汉斯的手指在交接时不经意擦过她的掌心,一丝温热转瞬即逝。

“议程有所调整,”汉斯领着她进入报告厅,“我的发言在上午十点半,讨论环节你可以参与。”

报告厅内灯光璀璨,学者们三三两两地交谈着。娇娇注意到不少人向汉斯点头致意,但很少有人上前搭话。他就像一座移动的冰山,自带生人勿近的气场。

“穆勒教授!”一位银发老者走过来,热情地握住汉斯的手,“听说你的跨国研究有了新进展?”

“正在推进中,施密特教授。”汉斯的声音依然平静,但语气比平时柔和,“这是我的研究助理,徐娇小姐,来自中国。”

徐娇惊讶于他的介绍方式——没有提及她的学生身份,而是直接称她为“研究助理”。

“啊!中国视角!”施密特教授眼睛一亮,“我们正需要更多非欧洲中心的城市研究。”

会议正式开始后,徐娇全神贯注地做着笔记。汉斯的发言排在第三位,主题是“跨国视角下的城市记忆载体”。

当他走上讲台时,整个报告厅似乎都安静了几分。

“建筑不仅是空间的构成,”汉斯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回荡在报告厅里,“更是时间的容器。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差异,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建筑语言中……”

徐娇望着讲台上那个挺拔的身影,突然想起雨夜里他谈论柴可夫斯基时的样子——同样专注,却远比此刻生动。现在的汉斯·穆勒是完美的学者形象,每一个手势都干脆利落。

提问环节,一位来自慕尼黑的教授提出了尖锐质疑:“您如何确保这种跨文化比较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东方主义想象?”

汉斯推了推眼镜:“这正是我们团队纳入中国研究助理的原因——”他的目光扫过会场,停在娇娇身上,“徐小姐,你愿意分享你的看法吗?”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过来。

徐娇的心跳加速,但她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作为实际参与该研究的中国学者,我认为穆勒教授的方法恰恰避免了您担心的陷阱。”她的声音在开始时有些颤抖,但很快变得坚定,“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西方理论套用于中国案例,而是通过本土叙事重构分析框架。比如上海石库门的改造……”

她流畅地列举了几个案例,最后用中文说了句“借景抒情”,然后解释道:“这是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强调观察者与被观察物的互动关系。穆勒教授的研究方法让我想到这一点——记忆不是被动存储在建筑中,而是通过人与空间的不断互动被激活和重构。”

会场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掌声。

徐娇坐下时,手心已经微微出汗。她不敢看向汉斯的方向,直到茶歇时才在咖啡台前遇到他。

“你说得很好。”汉斯递给她一杯红茶,声音低得只有她能听见,“特别是‘借景’那个比喻。”

徐娇接过茶杯,注意到他今天用的不是平时那副银质袖扣,而是一对简约的黑色玛瑙扣:“谢谢您给我发言的机会。”

“学术需要不同声音。”汉斯抿了一口咖啡,目光扫过她微微发红的脸颊,“下午的圆桌讨论你也参加。”

这不是询问,而是陈述。

徐娇点点头,突然注意到不远处几个学者正看向他们这边,交头接耳。

汉斯似乎也察觉到了,表情重新变得严肃:“我去准备下一环节。”

下午的圆桌讨论主题是“全球化与地方认同”,娇娇被安排在汉斯左侧第三个位置,面前放着写有她名字的桌牌,这种正式待遇让她既惊讶又忐忑。

讨论进行到一半时,来自汉堡的一位建筑史学家突然将矛头指向徐娇:“徐小姐的文学背景确实提供了新鲜视角,但建筑学有其严谨的方法论传统。您不担心过度强调叙事性会削弱空间分析的科学性吗?”

会场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徐娇感到二十多位学者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其中不乏怀疑的眼神。她下意识看向汉斯,他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似乎无意介入。

“科学始于观察,而观察本身就有叙事性。”徐娇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安静的会场中回荡,“当梁思成记录中国古建筑时,他不仅测量数据,还记录匠人的口诀和民间传说。这些‘非科学’的叙事,今天恰恰成为我们理解那些建筑的重要窗口。”

她停顿了一下,注意到汉斯已经停下笔,正抬头看着她,目光中有一丝她读不懂的情绪。

“建筑不仅是技术产物,更是文化文本。”徐娇继续道,“就像我们不会因为了解墨水成分就声称读懂了诗歌,单纯的空间分析也不足以解释建筑的全部意义。”

会场一片寂静。

徐娇的心沉了下去——也许她说得太过了?

突然,汉斯清了清嗓子:“我完全同意徐小姐的观点。”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事实上,最新的神经建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对空间的感知确实与叙事认知共享神经通路。”

那位汉堡教授张了张嘴,最终只是点了点头。讨论继续进行,但娇娇已经听不进去了。汉斯那句“我完全同意”在她脑海中回荡,比任何赞美都更令她心跳加速。

茶歇时,徐娇独自走到走廊尽头的窗前透气。深秋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板上,形成一块块明亮的方格。

“需要吗?”

一块深蓝色手帕递到眼前。

徐娇抬头,汉斯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旁,镜片后的蓝眼睛在阳光下近乎透明。

“谢谢。”娇娇接过手帕,轻轻擦了擦额角的细汗,“我刚才是不是太冒失了?”

“不。”汉斯也望向窗外,“你提出了关键问题,只是有些人还没准备好面对。”

他们并肩站在窗前,沉默了片刻。汉斯身上淡淡的雪松香气萦绕在娇娇鼻尖,比平时更清晰。

“你为什么选择研究建筑记忆?”娇娇突然问。

汉斯的手指在窗台上轻轻敲击,“因为建筑比人活得久。”简单的回答,却让徐娇心头一颤。

会议结束后,暮色已经笼罩校园。

汉斯在报告厅门口叫住徐娇:“一起走吗?有些项目细节需要讨论。”

他们沿着林荫道慢慢走着,落叶在脚下发出清脆的碎裂声。汉斯详细讲解了接下来两周的工作安排,徐娇认真记在手机备忘录里。

“下周三之前把访谈分析发给我。”在一个岔路口,汉斯停下脚步,“你走这边?”

徐娇点点头,突然有些不舍:“晚安,教授。谢谢今天的……一切。”

汉斯微微颔首:“晚安,徐小姐。”他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你的发言很出色。”

路灯在这一刻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晕笼罩着两人。徐娇转身离去,却在几步后忍不住回头——汉斯仍站在原地,修长的身影在暮色中如同一座孤塔。

发现她回头,他轻轻抬起手,然后转身走向另一个方向。

回到宿舍,徐娇将参会证小心地收进抽屉。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起来,是美咲发来的消息:“听说你今天在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我男朋友的表哥是建筑系博士生,说‘冰山教授’从没让非专业学生参与过他的研究,更别说在学术会议上发言了!”

徐娇躺在床上,用胳膊遮住眼睛。

今天发生的一切如同梦境——站在聚光灯下的紧张感,汉斯为她辩护时的坚定语气,还有分别时他站在路灯下的样子……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这次是邮件提醒。汉斯发来了今天会议上提到的几篇文献,邮件正文只有简短的“FYI. H.M.”,但附件里的PDF上有详细的批注,有些地方甚至用中文写了备注。

徐娇将手机贴在胸前。

窗外,柏林的夜空繁星点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春水摇摇晃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