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等方铮的案子有所进展,大同军中加急传来的军报便让京中众人心头一震,北漠举兵进犯,大同与宣府最先遇敌。
朝堂之上,顿时分作两派。以李严明为首的官员对此次兵部的惊慌颇有几分嗤之以鼻,李严明出列道:“何以如此大惊小怪,北漠扰我边境多年,如今正值秋收,蛮夷之辈烧杀抢掠,以备冬日之需,早已是常态。再说了,大同、宣府两地常年重兵防守,严阵以待,还挡不住他们不成?”
兵部侍郎卫明当即出列,直言反驳道:“李大人这话说的未免太过狂妄了吧!生死之事岂是小事,且不说如今大同军中无帅,宋澜虽暂代军务,可毕竟年轻,不知对上外敌是个什么情形?再者报中所提,北漠大军此次来势汹汹,且看样子非是散漫之兵,唯恐其贼心不死,磨刀霍霍地盯着我朝国土!”
李严明轻嗤道:“卫侍郎这话,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既然心系百姓将士,何故只动唇舌,不见行动?还是你们兵部的人故意夸大,只为掩盖兵部之过?”
卫明怒道:“我兵部何过之有?”
“陆老将军归京数月,可有查出什么?我怎听人说,陆老将军之前连向京中发了数道奏章,却都入石沉大海,朝中众人更是闻所未闻,这事莫不是兵部私下压下来了?”
“你!兵部从未收到什么奏章!李大人若是不信,自可亲自来搜!”
李严明轻巧道:“如今无凭无据,自然是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如今李严明剑指兵部,兵部尚书刘勇再不能坐视不理,出言制止道:“李大人慎言啊!我等皆在朝为官,奉的是‘天下为公’,遵的是‘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大同之事尚未查明真相,此等道听途说之言岂能当真啊!”
李严明才不与他纠缠,转身跪地,扬声道:“陛下!方铮一案牵扯众多,臣不信以方铮一人之力能切断大同军中与京来往,其中必有蹊跷。如今方铮死在狱中,刑部失职是实,想来方铮也并非自尽那样简单!还请陛下彻查,早日还陆老将军清白,也好让他早日返回大同,以振军心!”
陆何铭现下长留京中,本也是赵进的示意,如今的边防重镇的将领都是他继位之前便任命的,对他这个皇帝也十分生疏冷淡,他早存了换帅之意,此次借着方铮一案,正好达成。赵进瞧着下面的臣子应和着李严明的话,眯着眼不语。
刘勇早知陛下心思,垂首道:“李大人慎言啊!大同军效忠的是天子,守护的是百姓。难不成陆老将军的事一日不决,他们便敷衍萎靡一日不成?”
“兵部刚刚也说宋澜年轻,不堪担帅,自然该由陆老将军回去主持大局。”
“虽是如此,可朝中文武百官众多,难不成找不出一个来担此帅将的?”
赵寻英站在前面,垂着眼听着双方你来我往,心底只觉可笑,真是好一出热闹的戏!兵部的人未必是真心觉着此次外敌侵扰有多严重,但可借着此事,将赵进的目光引到别处,只是,李严明好不容易抓到六部的把柄,不搅得个昏天黑地,怎舍得就此撒开手来?
赵进听他们争辩的话越发没边,不耐烦打断道:“仙蕙,你怎么看?”赵进的这句话将众人目光又引回到了赵寻英身上。
赵寻英自从接手方铮的案子后,好几次出入朝会,以至于今日她站在这儿,众人都不觉有何惊讶了。
“陛下,李大人忧心军务,刘尚书秉持公心,所言皆有道理。然当下争辩陆老将军是否清白、兵部有无失职,于大同前线而言,皆是远水难救近火。当务之急还是备战,陛下不妨下旨拨放军饷,一是抚恤大同军中将士近年来的艰辛,二是鼓舞士气,以示朝中重视。至于北漠是否真要一战?宋澜又能否担此重任?不妨静观后效。”
赵进以为赵寻英会将此事糊弄过去,不曾想她竟会提议拨放军饷,倒让赵进有几分惊讶。他低头细想,倒也觉着此事可行,毕竟北漠这番,若真是心怀不轨,以大同如今的储备,怕是无法应对,此番既能彰显圣恩,又能未雨绸缪。只不过……他看向赵寻英,此举未曾没有存了私心。
李严明不屑道:“长公主一张口,便是要陛下发放军饷,可本朝立国之初,先祖便立下‘以军隶卫,以屯养军’的规矩,这些年来,唯有各地出现灾荒,为保军中安定,京中才会拨粮拨款。今年大同是个丰年,总不能为了安抚军心,便轻易拨放军饷吧!”
卫明难得附和道:“是啊,长公主有所不知,军饷发放事务繁琐,从何地调粮、调多少、派何人押运、如何确保安然送达……皆需周密筹划……”卫明这话还未说完,便被刘勇拽了回去。
赵寻英轻笑道:“祖宗之法,仙蕙自是不敢有违。可李大人,我倒有几句话想问一问您,您刚刚言明,陆老将军几次上奏未果,是兵部扣下的,您可有知晓,陆老将军连连上奏所为何事?”
李严明一时语塞。
赵寻英冷笑道,“我曾去到大同军中,亲眼所见军中将士从上到下皆称得上是清苦。这些年来,边关侵扰繁多,医治伤兵、增补兵员、训练新卒、锻造兵器,这桩桩件件哪样不需要用到钱?您在京中衣食无忧时,可曾想过他们仅凭着那些田地收成,如何撑得起偌大一支军队?”
赵寻英步步紧逼。声如冰刃道:“先祖开国之初,也曾亲率大军,几次殊死拼杀,方有了今日的万里江山。其曾在朝堂感言,当年得承天命,亦仰赖身边几名猛将誓死追随。更曾言道,他昔日与将士同甘共苦,同心同德,此为敌方不敌之处,故得天助,创此基业。今时李大人却在此言“规矩”二字,我倒是不知,这规矩何时成了如此坚不可破的铜墙铁壁了?若按大人之意,百年来律法早已改过不知多少回了,难不成从前修订之人全都该处死才是?”
赵寻英这番举重若轻的话如金石坠地,令当场百官都低下头去。李严明支吾了半晌,也只得勉强道:“臣……非是此意。”
赵进高坐殿上,看着赵寻英游刃有余的模样,眉头微蹙,这般的赵寻英,即便没有自己的扶持,想来也能在朝中立足。
“皇妹所言极是。今日我等享此安乐,更不该忘了千里之外的边关,尚有诸多将士日夜戍边。便按长公主说的办吧!至于方铮的事……”赵进顿了顿,目光扫过下面神色各异的群臣,缓声道,“人虽死,可案子还是要查下去。林循!朕给你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一个月内将此事查清,朕便不追究你失职之责了,否则……”
林循赶忙叩谢道:“臣谢主隆恩!”
散朝之后,内阁几人聚在了文渊阁内。李严明看着端坐上方悠然饮茶的王允臣,略带几分刻意的谄媚道:“老先生,您看,今日朝堂之言,内阁该要作何表态啊?”
王允臣板着脸,似是一个大家长,对着李严明便是一顿说教:“正则,你今日太过激进了些。内阁最初为何?是眼,是耳,是口。夫眼能观,观天下章奏,辨其机微,是为“票拟”;耳能听,听圣心裁断,纳其宏声,是为“承旨”;口能言,言庙堂之策,布乎四海,是为“诏敕”。此三者,皆器用也。然则内阁立于其间,该为心脏,为咽喉,为津梁,方能使其长存于世,使天下文者施以其才。一人之眼无以观天下,是故以道事君,为尔等之责也。”他叹气道,“我如今是力困衰怠竭,不知还能撑到何时。子渊,正则,你二人为后继者,理应知晓,我等臣子所谏,是为国之长存,非为打压异己。”
谢成覃唯唯称是。然李严明表面恭敬,心中却不以为然。即便是王允臣告老,按着内阁论资排辈的做派,下一任首辅也该是谢成覃。自己碌碌半生,又能如何呢?
等谢成覃送王允臣出了殿门,李严明才长呼一口气,坐到了椅子上。看到谢成覃进来,又端起一副笑脸,问道:“谢大人,咱们该是如何啊?”
谢成覃看着他跃跃欲试的样子,反问道:“你想如何?”
“如今六部之中,刑部、户部、兵部皆搅在其中,若是咱们再添一把火……到时即便陛下想保,也得听听朝臣的反对声。”
“你是说?”
“那军饷物资……”
不等李严明说完,谢成覃便打断道:“不妥!此事太容易走漏风声,现下咱们是隔岸观火,可若是被其他人的耳目知晓咱们暗中动了手脚,反而是惹火上身!到时候陛下的目光,怕就是放到咱们身上了。”
李严明着急道:“可今次的机会千载难逢,咱们难不成什么都不做吗?”
谢成覃胸有成竹道:“咱们好不容易等来了这个机会,自然要让其为己所用,即便不能一击扳倒六部,也要让他们伤筋动骨!”
李严明凑上前问:“那您有何高见?”
谢成覃道:“咱们不好言语,可百姓之言,总也是挡不住的,何不妨让他们替咱发声啊?只是单单拉六部下水,未免显得太过明显,你不妨找些人去到酒楼各处,按着我的吩咐这样去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