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玥汐被关在隔离病房,三天。
第三天上午,闻珊查完房回到护士台,看见护士长在和一名穿护工制服的小伙子说话。那人应该是新来的,看上去二十出头,个子高,模样好,有点眼熟。但闻珊又死活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他。
见到闻珊回来,护士长招手道:“小闻,这是昨天跟你说的新来的义工小原,你带一下吧。他估计要待一个月左右,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可以叫他。”
说完,护士长往闻珊手里塞了两张纸,然后拿着厚厚一沓材料匆忙离开了。
新来的义工微笑着打招呼:“你好,我叫原泽。前几天咱们见过,对了,陶梓佳是不是也住在这里?”
闻珊想起来了,他是陶梓佳的新邻居。
她点点头:“你怎么来这里当义工了?听华阿姨说,你是个演员?”
“对,新戏需要。可以麻烦帮我保密吗?”
闻珊爽快地答应。事实上,前几天他刚搬来,闻珊就趁他看房时找房东华阿姨打探到不少消息。知道这位新租客是个演员,搬来这个小县城是为了体验生活和上课。
闻珊不怎么看流行的电视剧,她去搜了原泽这个名字,发现他也算是小有名气,演过几部反响不错的电视剧。
当时闻珊就放心了一些。公众人物受到的约束多,比摸不清来历的其他租客好很多,至少不用担心陶梓佳的安全问题。
“那我现在需要做什么?”
闻珊看了看刚才护士长给的两张纸,一张是报道单,已经签好字了,一张是原泽的简历。
“你报道完了,上午我先带你熟悉下环境和工作吧。”闻珊刚要把纸质材料放进文件夹里,余光看到原泽的毕业院校和实习经历,忽然停住了。
21岁从海外名校商科毕业,却转行做了演员?
简历右上角证件照里的原泽穿着黑西装白衬衣,笑得很标准,造型很商务,像是随时能拿着精美PPT忽悠到八位数投资的专业人士。
“怎么忽然转行?”闻珊随口问道。
这个问题原泽被问过很多遍,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他有很多种回答。有理想主义的,有严肃的,有活泼的玩笑的。
“想喘口气,换种活法。”原泽笑了笑,随口答道。
闻珊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开始介绍工作流程。原泽一边听着,一边却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以前。
报名义工需要提供简历,原泽直接拿上学时找实习投递过的简历改了改。转行三年,他看着曾经的简历也觉得陌生。
兜里的手机在震动,原泽拿出来看了一眼,又放了回去。握着手机的手指开始发麻,可能是被震的。
震动终于停止了,但没停多久,又开始震。发麻的感觉从手指直达心脏。
原泽拿起手机,不好意思道:“我接个电话。”
闻珊点头,开始处理自己手头的事情。原泽来到无人的楼梯间,接通了电话。
“还当着演员呢?”
“嗯。”
“呵,混了三年多,啥也没做成,听说你还得罪人了?网上都在骂你,这就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当初要是……”
“爸,”原泽打断对面的话,“没有别的事我就先挂了,在忙。”
原平川的声调陡然提高,阴阳怪气道:“真是长大了翅膀硬了,上家公司的违约金还没还完吧?我看你还能硬气到什么时候!你从小到大我在你身上砸了这么多钱培养你,学这学那,高中就送你出去留学,想给你最好的教育资源,结果倒好,一毕业就跑去当戏子,把我们老原家的脸都丢光了。你早跟我说你要混娱乐圈啊,初中毕业就进去得了,反正干你们这行也不需要读书。”
原泽突然感觉有些胃痛,他不由得握紧拳头抵抗痛感,声音却依然平静:“不是说好四年吗,还有一年。”
原平川冷笑一声:“都是让你妈给惯坏了!”说罢,他掐断了电话。
原泽长舒了一口气,胃部的抽痛感还在继续。他使劲揉了揉,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走出楼梯间前,原泽翻到与顾导的聊天窗。
几天前,被定下角色后,原泽和顾导加了微信。顾导说开机时间拟定于一个月后,建议他找个精神病院做义工,多观察多体验。
末了,顾导跟他说加油,表示看好他。
原泽回味着这几句对话,心潮澎湃起来。他暗暗下定决心,千万不能让顾导后悔。
工作了一天后,他澎湃不起来了。
精神病院护工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超过了他贫瘠的想象。这里各个年龄段的病人都有,需要记住的护理要点和禁忌事项多如牛毛。闻珊每说完一件事,就会接一句“这很重要,要记住”。这让原泽想起了以前期末周时同学们求老师划重点,老师划了整本书的场景。
忙活到傍晚时,闻珊带他去隔离病房,说要观察一位病人的状态,没事的话可以让她回普通病房。
原泽默默紧张起来,充满戒备地跟着闻珊走进加固过的特殊隔离病房,想看看住在这里的是何方神圣。然而里面坐着的是一个年轻女生,说话做事没有任何异常,笑起来时眼睛弯成月牙,还有些可爱乖巧。
负责这位病人的医生也来了,和她聊了几句,说她父母来看望她了。她点点头,说知道了。
她跟着医生和护士们走出病房,穿过走廊,来到前台接待处,见到坐在长椅上等待多时的父母。她父母和医生护士聊天,她一言不发。
不一会儿,女生的父母离开了,医生带女生去咨询室。闻珊要去忙别的,嘱咐原泽陪护,结束后把病人送回三号病房。
原泽刚才一直在旁边观察,得知这名女生名叫鱼玥汐,21岁,是个在校大学生。刚才她父母过来沟通,想让她尽快出院参加期末考试。
鱼玥汐看上去也完全是个正常的学生,如果原泽没有亲眼看见她刚才被关在隔离病房,他根本无法得知她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咨询室内空间不大,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医生和病人分坐两边。原泽坐在角落的椅子上,默默观察。
医生看上去三四十岁,短发齐耳,说话时声音柔和亲切。她跟鱼玥汐聊了几句后,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纸,铺在桌面上。
“这是上次你在绘画课上的作品,能和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吗?”
那张纸上有大面积的鲜红色。红色的波浪线条缠绕交织,其间有一个个分散的黑色圆点,圆点上方有三角形的标识,像是小小的旗帜。
鱼玥汐沉默了一会儿,回答:“是海。”
“红色的海啊,”医生问,“为什么会选取这个颜色呢,这些黑色的圆点呢?”
“是岸。在海里不停地游,才能上岸。”
医生看着数不清的黑色圆点,思忖了一会儿:“这些全都是岸吗?”
鱼玥汐笑道:“对啊。虽然它们看着很近,但其实相距很远很远,因为比例尺很小,就像宇宙中星球和星球之间的距离。”
她摩挲着画纸上一条条力透纸背的红色波浪线条,补充道:“海水很可怕,海浪很大,所以要快点游到岸上才行,不然就会被淹死,不是吗?”
想活下来,就要上岸。
离开医院,回到学校,回到家里,就要准备上岸了。
鱼玥汐上过很多次岸。
小学时,父母告诉她小升初很关键,一定要上岸重点初中。她上岸了。
然后,一样的剧情和说辞,要上岸重点高中,上岸重点大学。
在前十八年的人生里,鱼玥汐有很多岸要上,但她知道最大的一个岸就是大学。因为就像父母、老师以及身边所有人念叨的那样,上了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
高考上岸后,一切都会好的。十八岁之前,鱼玥汐一直这样认为。
她上的是当地最好的高中,早自习六点开始,晚自习十点半结束,周末休息半天,寒暑假最长放一周。每天,吃饭要跑着去跑着回,跑操要拿着小本子背单词背课文,课间几分钟根本不够排队上厕所,索性就坐在教室继续学习。
高二的一天,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死气沉沉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继续学习,教室外忽然有一阵喧闹,据说有学生跳楼了。
那个课间忽然变得异常热闹。她的同学们离开自己的座位,激动地奔走相告,脸上焕发出少见的活力和光彩,仿佛在庆祝着什么。
他们在庆祝什么?
很快,鱼玥汐知道了答案。不久后,班主任过来安抚大家,并通知本周末可以休息一天半。
周末多出的这一天休息让所有人热血沸腾。鱼玥汐坐在一群热血的同学中,感觉到鸡皮疙瘩爬满了全身。
她忽然从心里生出一种没来由的恐惧和悲伤。回家时她跟父母说起这件事,父母很愤怒,说那孩子真脆弱啊。父亲气得摔了筷子:“我要是生出这样的孩子,还不如一出生直接把他摔死。”
筷子飞出去时蹭到了鱼玥汐的衣袖,在她的校服上留下一道油痕。她用手抹了抹,没能擦干净。
母亲给父亲舀了碗汤,让他消消气,并看向鱼玥汐,笑道:“还好咱们汐汐优秀,肯定能考上好大学,没那么脆弱,对吧?”
鱼玥汐没说话,饭也没吃完,转身回到房间,把门反锁了。
父亲更是暴怒,冲过来砸门,连连骂她就知道摆脸子,脾气大得没边儿,都是被惯坏了。
鱼玥汐没理会,戴上耳机,掏出手机给朋友发消息,想约她周末一起去图书馆。没约成,朋友有约了。
房门被打开了,父亲找到了备用钥匙,冲进来准备发火。
鱼玥汐放下手机,拿起文具袋里的小刀,毫不犹豫地割向自己的手腕。
“这孩子性格太极端了,脾气古怪得很。就因为她好朋友谈了男朋友,不跟她出来玩,就闹这一出,唉……”
她听见父母这样对医生说。
“不是因为她。”鱼玥汐说。
“那是为什么?”
鱼玥汐说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霎那间的愤怒情绪难以控制,如果不划破自己,身体就会爆裂吗?因为丧失理智吗?
因为脆弱吗?
不,不会的。她一直都是非常坚强的人。她连死也不怕了,现在她是最坚强的人。
其实爸爸妈妈说得对。脆弱的人才会被汹涌残酷的海浪淹死,但她不会,她会一直游,不放弃,直到成功上岸。
鱼玥汐做到了。她站在名为重点大学的岸上,回母校宣讲,在亲戚聚餐时享受别人对她和她父母的赞扬。她知道那些辛苦煎熬的日夜没有白费,好日子真的来了。
然而,没过多久,她发现好大学并非终点,而仅仅是一个起点。
高考成果带来的夸赞和荣光持续了几个月后,父母开始频频向她提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断地询问她毕业后想做什么,在哪个城市发展,准备本科后就业还是继续读研,就职大厂还是考公考编。
鱼玥汐费力地消化着一连串陌生的词汇,同时还要忙着四六级、专业课学习和社团工作。因为不管是实习、就业还是升学,绩点和社团工作都能算作加分项。
她再次被推入大海中,只能不停地往前游。
游到筋疲力尽时,她有些恍惚。
目之所及处,星星点点的小岸通往的最大最远的岸名为好工作。就像数月前的好大学一样。
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上了一个岸,不得停歇片刻,就立刻要朝着一个接一个的岸游去?
那么,在登上那个名为好工作的岸之后呢?
上了那个岸之后,还要上什么岸,还要上多少岸?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