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回到家里,跟母亲说,“妈,今晚炒两个硬菜,我想喝点。” 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雀跃。
母亲说,“什么事情?今天这么高兴。” 母亲从厨房探出头,脸上带着疑惑和关切。
“我的项目申报材料得到了几位老师的支持,今后不用再混日子了。就是我上次给康婷看的那一堆资料。”康宁说,脸上绽放出许久未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晚上,我要跟康婷好好吃一顿。”
“没问题。”母亲高兴地说道。她立刻转身回到灶台前,锅铲碰撞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欢快。
晚上,康婷回来,见到哥哥高兴的劲头,就问,“哥,什么事情?今天这么开心。”
“婷婷,还记得上次我让你帮忙看的材料吗?”
“记得。怎么了?”
“我前不久拿给徐老师和主任看过,他们已经决定支持我干了。以后不用再混日子了。”康宁高兴地说道。他拿起桌上的苹果抛了一下又接住。
“真的吗?哥,那太好了,你终于不用再每天愁眉苦脸了。”康婷说完,扬起自己的双手,像个小女孩一样欢呼起来。
母亲说,“婷婷,快洗手,该吃饭了。你哥说,今天他要喝点酒,你去把柜子里那瓶红酒拿出来,我们也喝一点。” 餐桌上已经摆好了几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热气腾腾。
“好的,妈。我这就去拿。”康婷说完,就兴高采烈地去柜子里拿出那瓶珍藏了好久的红酒。瓶身落了些灰,但标签上的图案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喜庆。
三人一起高兴地吃了顿晚饭,康宁也有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温暖的灯光下,饭菜的香气、红酒的芬芳、家人的笑语交织在一起,驱散了长久以来笼罩在他心头的阴霾。他小口品着酒,感受着那微涩后的甘醇,就像他此刻的心情。虽然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前路依然未卜,但这一刻的轻松与希望,弥足珍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从得到了主任和吴老师的支持后,徐老师也改变了对康宁的态度,诸多事情开始用商量而非命令的语气,弄得康宁非常不适应,也不好意思。以前徐老师交代任务,都是直接丢下一句“这个你去做一下”,现在却变成了“小康,你看这个方案这样调整行不行?”或者“关于XX数据,你的意见是?”这种突如其来的尊重让康宁有些手足无措,每次都要反应一下,才能确认这不是讽刺。
康宁一边小心地处理与徐老师的日常工作,一边静候马主任的消息。他像走钢丝一样,既要维持好现有工作的平稳,又要时刻留意主任办公室那边的风吹草动。中途,康宁还时不时去拜访一下吴老师,给吴老师带点酒,茶叶,以及自己的工作设想。有时是一小罐新上市的明前龙井,有时是两瓶精酿啤酒,东西不贵重,但都是心意。他会向吴老师汇报自己关于承包业务模式、人员招募、初期目标等更具体的想法,征求这位智者的意见。一来二去,康宁就跟吴老师搞熟了,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从项目规划到单位八卦,甚至对未来的迷茫,他都能在吴老师那间充满书香的客厅里,伴着清茶娓娓道来。吴老师总是耐心倾听,适时点拨,眼神里充满对后辈的欣赏。
吴老师自从退休,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谈得来的后生晚辈,因此,吴老师也格外珍惜康宁这个小伙子。康宁身上的那股冲劲、对专业的执着以及对单位前途的关切,都让吴老师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指导康宁,也让他重新找回了些许参与感和价值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周过后,马主任来到康宁他们办公室,对康宁说,“小康,你以前那个项目申报通过了,你中午下班后来我办公室一趟。”康宁一听,差点哭了出来。这个消息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期盼已久,像一道惊雷在他脑中炸响,紧接着是狂喜的洪流。他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椅子腿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引得办公室其他人都看了过来。他强忍着鼻腔的酸涩和眼底的湿意,只能用力点头,喉咙发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终于等到希望的萌生了,往后不用再像现在这样混日子了。长久以来压在胸口的巨石,在这一刻似乎被搬开了,呼吸都变得格外顺畅。
中午下班后,康宁来到马主任办公室,吴老师碰巧也在。显然不是碰巧。
“康宁,经过吴老师以及几位退休老专家和我的慎重考虑,决定支持你的项目申报书。” 马主任开门见山,语气正式而严肃,“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你先把外来业务承包的工作开展起来再说。因为,我们只有盈利以后,再有钱做第二步的工作。第二步就是开展下马老项目的重启,也就是你所谓的复活计划。你觉得怎样?” 这个“两步走”策略务实而稳妥,既给了康宁机会,又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单位的风险。
“我完全同意主任的意见。”康宁说,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但眼神无比坚定。这个分步走的方案,比他预想的直接重启项目更现实,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步工作,目前缺乏的人员和经费,你打算怎么解决。”吴老师接过话头,目光如炬,“估计经费不是一个小数字,要购买试剂和材料以及办公用品,还要给相关人员发工资。因此,这就像创业开个小公司一样,你当老板,手下一伙人,你都得管理得当才行。你有信心吗?” 问题直指核心,点明了第一步工作的艰巨性和康宁即将承担的巨大责任。
“我有信心保证把第一步做好。” 康宁挺直脊背,迎向吴老师的目光,然后语速清晰地回答,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人员,我会从单位通过私底下聊天聘用一些年轻有余力的同事加盟这个创业计划。经费,我已经跟中国银行咨询了贷款的事宜,只是目前缺乏担保人。我想请吴老师或者马主任当我们的担保人。至于管理,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创业,但鉴于目前规模比较小,管理起来应该还不成问题。等今后规模扩大了,管理上的问题才会日益增多,到时候才需要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 他的回答条理分明,考虑到了关键环节,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度。
“那好,贷款的事情,我来担保。”吴老师几乎没有犹豫,立刻说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康宁的心猛地一跳。“小康,你可得把第一步的事情做好,否则,不要说第二步,就是我剩余的日子都得喝西北风了。”吴老师笑着说,虽是玩笑,却让康宁瞬间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这不是玩笑,吴老师是用自己的信用为他背书!
“马主任,我想请吴老师当我们团队的顾问。”康宁灵机一动,立刻说道。这不仅是对吴老师支持的回报,更是为团队争取一个强大的智囊和定心丸。
“当然可以。”马主任和吴老师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两人相视一笑,对这个提议都很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马主任办公室出来,康宁嘘了一口气,这万里长征终于走完了第一步。走廊里明亮的灯光似乎都比平时更温暖。他靠在冰凉的墙壁上,感受着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万事开头难,如今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剩下的工作或许会好做一点。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未知的挑战,但至少,他拿到了入场券,有了奋斗的舞台和明确的方向。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此刻也化作了澎湃的动力。
从这天开始,康宁就开始找合作伙伴。他利用午休、下班后的时间,或者装作不经意地串门,与看中的同事私下交流。他描绘着蓝图,坦诚着风险,也承诺着可能的回报(更多是锻炼机会和未来的希望)。当天就找到了三个,分别是办公室的李伟、何丽、小王。李伟年轻有冲劲,何丽心细手巧,小王技术扎实。他们对康宁的信任和项目本身的可能性,让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元老”。后来又找了隔壁办公室的杨帆、小蒋,以及楼上的小陈和小方。连同自己共8个人。一支小而精干的创业雏形团队,在单位内部悄然成型。大家带着兴奋、期待和一丝忐忑,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末,康宁在办公室加班,□□上方冉头像闪了一下,康宁赶紧点击了一下,弹出一条消息。
“最近忙不忙?”方冉问道。这个在虚拟世界偶尔出现,似乎总能感知到他情绪起伏的网友。
“有点忙,方冉,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康宁急不可耐地说,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
“什么好消息?你们领导表扬你了?”
“不是!”康宁嘴角扬起笑意,“我此前跟你说过,单位以前有很多项目下马了,我跟主任说,想重新搞起来,他同意了。” 他斟酌着用词,“但是,单位没钱投入,所以我得自筹经费。我打算组织几个人承包其他单位的业务,来获取利润,用于研发的经费。主任也同意了。” 他一下子输入了一大串文字,急于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进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