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枫叶庵中众人,趁着天还未黑,沈于归与乔三娘子下山回城去。
进城门不久,沈于归开口道:“乔三娘子,今日之事还要多谢你。”
乔三娘子愣了一瞬,也明白沈于归说的是什么事,只是一笑:“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我这人虽没什么大本事,但知恩图报的道理还是懂的。你我非亲非故,你却愿意带着我多赚铜板,应当是我谢谢你才是。”
沈于归道:“乔三娘子,一路行来,我正好也有些饿了。前面那儿好像有一家卖吃食的,为了表达对你的感谢之情,我请你吃东西吧!”
乔三娘子似乎正要推辞,沈于归却不容她拒绝,亲亲热热地挽了她的胳膊,拉了她往前面行去。
汴京城中街边流动的小吃摊很好辨认。不同的摊子可能或担或车,但只要做生意,定会在摊头点一盏油灯。只要看到点油灯的摊子,食客便知道前头有卖吃食的。
沈于归拉着乔三娘子走近一瞧,这小吃摊虽设在路边,却不算简陋。摊主的一辆推车停在路边,车上搭了简易的炉灶,炉灶里温着的,估计就是售卖的吃食。
推车旁,还有一张四方小桌,并几个小凳。
桌凳都很旧了,却很干净。
沈于归拉着乔三娘子上前去:“这卖的是什么吃食?好香!”
“香就对啦!”见有食客过来,摊主忙热情招呼,“二位小娘子要不要来两碗盐豉汤?”
“盐豉汤?好喝吗?”
沈于归才穿越来没多久,还真没喝过盐豉汤。
“哎哟!”摊主惊诧道,“小娘子应该不是这附近的人吧?这附近的住家就没人没听说过我的盐豉汤的!”
沈于归实诚答道:“我确实不住这儿,平日来得也少。”
“那就对了。”摊主此刻已经拿了两只碗,跃跃欲试,“小娘子,不瞒你说,做盐豉汤的手艺可是从我家祖上就传下来了,好吃的很!现在冬日里,天冷夜长,风吹得人手脚冰凉,捧一碗热乎乎的盐豉汤,又有嚼头又有喝头,那个美哟……越喝越暖和!”
“小娘子不容易来城南一趟,既然如此,就更得尝上一尝了。怎么样?给二位来两碗盐豉汤吧?”
沈于归看他热情,又才赚了钱,于是道:“好,先来两碗盐——”
“——盐豉汤!”那摊主反应很快,没让话掉地上,“好嘞!二位小娘子,旁边有桌凳,都是我才擦过的,不腌臜!二位稍坐,盐豉汤马上就来!”
沈于归与乔三娘子看了看桌凳,确实干净,便一撩裙摆,坐下了。
刚落座,便见摊主一左一右端了两只大碗来:“盐豉汤来咯!娘子小心烫!”
沈于归接过,好烫!
摊主又端来两只小碟,里头是面条,不过切得很短,每根大约只有小孩子的手指那么长。面条应该是在油锅里炸过,黄澄澄的,看着很诱人。
这个沈于归知道,叫做捻头。
摊主道:“小娘子,这捻头可以单吃,也可以泡进汤里吃。不过小娘子若是单吃捻头,便要吃快些。现在天气冷,捻头一会儿就放凉了。捻头就是要热乎乎的刚出锅的才好吃,酥脆!”
“好,多谢提醒。”
摊主又回到炉灶边忙活了,还不忘笑着招呼:“娘子们有事再唤我。”
沈于归低头看面前的一碗盐豉汤和一碟捻头,不禁感叹,这家分量还真是足!
一只碗与自己的脸差不多大,摊主还装了满满一碗盐豉汤。装捻头的碟子虽不大,但里头的捻头亦堆成了一座小山。
既然捻头可以单吃,沈于归便先试了试。
确实是炸面条。不过味道很好。
沈于归本以为捻头会是寡淡无味的,大约摊主在炸之前加了盐,再用油炸。吃到嘴里是有味的,很脆很香。
将捻头咽进肚子里,沈于归又端起碗,吹了吹,小尝一口盐豉汤。
盐豉汤还有些烫,沈于归虽只啜了一小口,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舌头有点被烫到了。
沈于归忍着烫,将这一口盐豉汤咽了下去,那一瞬间,一股炽热自喉咙流下,再到胃里,像是占据了身体的大本营似的,慢慢的暖遍全身。
这一口真舒服啊!
沈于归不自觉叫出来:“好喝!”
摊主正忙活呢,听见沈于归的评价,跟着笑道:“小娘子,我没骗你吧?”
再喝一口,汤里浓厚的咸味便涌上来了。
摊主则见怪不怪:“这汤就是用豆豉调味,娘子,那是豆豉的味道。所以才叫盐豉汤。”
沈于归细细品味了一下,这汤咸味虽重,但若仔细分辨,还是能闻出豆豉的浓烈的香味。
这味道,不禁让沈于归联想到日本的味增汤和韩国的大酱汤。
作为美食编辑,这两种汤,沈于归都喝过。不过,沈于归还是觉得,面前的这碗盐豉汤还是最好喝的。
味增汤的味道也很重,沈于归并不喜欢。沈于归曾评价味增汤“味道咸,咸中略带苦涩,让人难以下咽”——自然,这份评价被总编辑打回——但这也确实是沈于归的个人口味。
盐豉汤虽然也咸,但并不苦,而且比味增汤强的地方在于——有香气。豆豉的香气是浓醇的,莫名给人一种亲和力。
至于韩国的大酱汤,更是“骗子”——颜色看起来如同红油,让人非常有食欲,结果真正入口——沈于归将其归纳为“咸味的刷锅水”。
用竹箸在碗里扒拉一下,碗里还有肉,沈于归大致看了看,基本上都是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在本朝称为“下水”,有钱人都嫌脏,不会吃的,不过沈于归倒是不介意。
吃了两口,沈于归惊奇地发现,这摊主还挺会处理下水的。
在古代,动物内脏被嫌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脏,且难以清洗干净;二是味道很大,非常腥。
对于第一点,沈于归不予置评——这个时代,这个条件,就算不干净自己也认了。
不过,在腥味这方面,沈于归已经开始吃第三口了,倒也没吃出什么腥味来。
下水应该是被摊主提前用香料腌制过,沈于归能吃出最浓烈的紫苏和茱萸的香气,这也是当下最便宜的香料之二。或许正是用了香料腌制,才将下水原本的腥味给压制了下去。
沈于归将捻头一股脑全倒进汤里,搅匀,一口下水,一口捻头,再喝一大口汤送下去——真是美味!
半碗汤下肚,二人都暖和了,也都舒服了。
乔三娘子咽下嘴里的捻头,顿了顿,又看着沈于归,这次说话却有些犹豫了:“沈小娘子,有个问题……本来我也不该瞎打听的……”
“没事儿,乔三娘子,”沈于归爽朗回答,“想问什么便问吧。”
乔三娘子道:“沈小娘子,你手头是不是很紧张啊?”
沈于归顿了顿:“确实。”
又有些好奇:“乔三娘子,你怎么看出来的?”
乔三娘子看着沈于归身上的衣裳:“如今这么冷,你穿得这么单薄……若是把人冻坏了可不好了。我家里还有两件旧衣服,起码比你身上这件要暖和些,沈小娘子若是不嫌弃,待会儿喝完盐豉汤跟我回去拿吧?”
沈于归本想推辞,但对上乔三娘子的眼神,她看见了对方眼里的真诚与善意,不忍辜负,于是道:“不嫌弃,那便多谢乔三娘子了。”
乔三娘子一笑:“客气什么。”
沈于归低头快速喝完了碗里的盐豉汤,悄悄去付了钱——怕待会儿当着乔三娘子的面付钱,乔三娘子又要和自己拉扯。
乔三娘子是个好人,今日请她喝盐豉汤也是沈于归经济范围内的心意,不能再让她破费。
·
沈于归推开家门,屋子里冷得像冰窖一样。沈于归忙把手上抱着的东西放到床榻上,第一步还是数钱。
打开荷包,里头有一小块碎银并一些铜板,大致估计一下,共有二百多文。
不错不错,沈于归心满意足地将荷包收好,就算自己不干活,这些钱也够苟活几日了。
沈于归又将目光投向床上的这些东西上。
那两件冬衣是乔三娘子给的,没花钱。虽然破旧,却确实比自己身上的这件要暖和得多。沈于归很是感激,有这两件衣裳,自己挨过这个冬天是有指望了。
两件冬衣旁边,是一床楮衾。
北宋时期,造纸业相当发达。汴京城中便出现了一种纸张,这种纸是用楮树制成的,摸起来很硬,但是在冬天寒冷季节,足可以抵御严寒。
这纸成本很低,保暖效果却很好,于是,城里便流行将这种纸张制成被子。虽然听起来很荒谬,但盖在身上真的很温暖。
沈于归便也买了一床。
将带回来的“战利品”都收拾好,沈于归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便钻进了楮衾里。
真暖和!
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冻死在睡梦中了。
沈于归闭上眼睛,脑袋逐渐开始迷迷糊糊。
后日便是上元节了,上元节可是国家法定节假日……
这几日给自己放个假,轻松点儿。若是心情好,便做些吃食去卖钱,若是心情不好,便在家歇着……
不管钱多钱少,先等过了上元再说吧。若是日日这样拼命,自己的身体用不了多久便要累垮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