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虽说着不愿尝试丁香馄饨,但沈于归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第二天清早,洗漱完毕,沈于归便去了城中早市。
沈于归一直标榜自己为“宅女”,对逛街很没兴趣——那是因为在前世,电商行业发达,只要想买什么东西,只需坐在家里,点点手指,东西便能包邮到家。对于沈于归来说,这就没有出门的必要。
但穿越之后,沈于归第一次发现,自己其实还挺喜欢逛街的。
主要是北宋的早市着实好逛。
早市的街道都有府衙规划,四四方方,道路横平竖直的。道路两侧便是做生意的各种铺子,铺子与铺子之间,道路的边缘处,便是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小摊小贩。
早市里头,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沈于归还没吃早食,肚子正饿得咕咕叫,正巧看见路边一个茶汤担,便停住脚买了碗热茶。
一碗热茶一文钱,不贵,不过,当沈于归接过茶水时,不禁也在心里暗暗感叹:着实是一分钱一分货。
茶碗是陶碗,不知是用了多少年了,碗口深浅不一的一圈豁边。虽不影响饮用,却也着实不好看。里头茶水深绿,颜色黯淡无光,一看便知是用劣质茶叶泡的。
沈于归昂头,将碗中粗茶一饮而尽,味道有些涩,不过还能接受。
肚子里有了热乎气儿,便想吃东西。
汴京人早食爱吃饼,所以每日清晨,城中做生意的铺子里,属饼店尤其多。
一条街上饼店能有三四家,沈于归快步走到一家饼店前,抬头看招牌,上书“段家油饼”。
段家油饼店被做成柜台模样,沈于归只一瞅,便看见他家售卖的吃食:店里头桌案上堆成一座小山一般,肆意冒着热气的是蒸饼;一旁,色泽金黄,圆滚滚,模样如同圆盘的便是糖饼了。
除了蒸饼和糖饼,沈于归没看见更多的品种。
这段家油饼店的规模不算大,沈于归见过城北郑家的油饼店,蒸饼、糖饼、装合、引盘,各种花样都有,主打一个全面。
蒸饼没什么味道,沈于归不爱吃。至于糖饼……沈于归默默离开——甜腻腻的糖饼,粘得能掉牙,谁一大早上吃那个!
再往前走几步,是一家胡饼店。
胡饼由西域传入,兴盛于唐,发展于宋。直至今日,汴京城中的胡饼店选择也是多多——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新样满麻等都久负盛名,但销量最好的,还是每家胡饼店的招牌——胡饼。
卖胡饼的是个小娘子,不仅人长得水灵,还有一副清亮的好嗓子:“瞧一瞧,看一看,香香脆脆的胡饼——”
沈于归见那胡饼色泽金黄,芝麻撒得绵密,没忍住买了一个试试,拿在手中。
手中拿着胡饼,沈于归接着闲逛。待会儿若是胡饼凉了,就找一家茶汤铺,叫一碗热茶,就着胡饼吃。
早市中卖什么的都有,沈于归一路行来,街边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铜铁器、衣箱、瓷器之类,应有尽有。
沈于归看得乐呵,各种新鲜玩意儿应接不暇,一双眼睛简直看不过来。
摊子上有用铜铁器打了各色动物的,老虎、仙鹤、兔子都有,或用铜铁器打了祥云图案,还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的。
这种小玩意儿,小孩子们最爱不释手了,纷纷求着大人买。若加一文钱,摊主还能再送一根自己编的红绳,戴在脖子上,或是手腕上,能把半大的孩子们兴奋得嗷嗷叫。
沈于归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这些自然不感兴趣,再往前走,还有瓷器摊。但这瓷器摊可不一般,上头摆的竟是城中匠人做的小版瓷器,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迷你”、“袖珍”。
城中匠人手艺精巧,花瓶、酒壶、盘盏,几乎是一比一复刻,但体型又小上许多,很是精致,小小一个,最适合拿在手里把玩,或是买回家收藏。瓷器摊前的小孩子也特别多。
前头还有叫卖各色花朵儿的,沈于归很喜欢。
过了上元,天气也慢慢回暖,早春的如迎春花已经开放了。城中卖鲜花的花样也多,迎春花带着藤条摘下来,有的编成花环,大的编三四圈,可以戴在头上;小的编上五六圈,可以戴在手腕上。
沈于归倒是对这很感兴趣,两种花环价钱一样,都是三文钱,沈于归选了一串,戴在手腕上。明黄色的迎春花看着就喜庆。
花也买了,新奇也看了,沈于归一路晃晃悠悠,进了一家食肆。
食肆店面不大,只一层楼,人手也不多。沈于归拣了张桌子坐了,过了一会儿,才有茶博士上来招呼:“小娘子,想吃点什么?”
沈于归驾轻就熟:“来碗二陈茶,多加核桃和杏仁,要滚烫的!再来一碗粥润润喉,你们家都有些什么粥?”
那茶博士道:“小娘子,我家的粥种类不多,有粳米粥、粟米粥和杏仁粥。”
沈于归略略纠结了一会儿,最终作出决定:“杏仁粥吧。”
“好嘞!”茶博士一边应道一边传话,“一碗二陈茶,一碗杏仁粥!”
沈于归抿了口桌上的热茶坐等,没一会儿,自己点的吃食已经上来了。
两只碗,一大一小,大的是杏仁粥,小碗的则是二陈茶。
沈于归先抬眼看那碗二陈茶。
二陈茶颜色乌黑,泛着光亮,沈于归伸手一摸,是温的。约莫是早晨提前煮好,放在大陶罐子里,在火上煨着,食客随要随盛,不论何时,都能是热乎的。
沈于归端起来,饮了一大口。舌尖刚触到茶汤时是苦的,但还算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咽下去,草药的清香便翻上来,充斥在鼻腔里,舌头上竟也觉出丝丝甘甜来。
对于二陈茶,沈于归曾有些了解。这茶的成分和制作方法都挺讲究,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都是好药材,放在一起煎,煎好之后,又加生姜、乌梅。尝到的那一抹回甘大约就是乌梅的味道吧。
沈于归又让茶博士在里头另加了核桃和杏仁,这又是本朝人喝煎茶的一种习惯——在煎茶里按照自己的喜好加各种坚果,主要是为了那层香味。
一碗二陈茶喝完,沈于归只觉得自身经络也疏通了不少,周身都松快了,不免又自嘲地笑笑——即便是药汤,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的,只怕还是心理作用。
不过,一碗二陈茶下肚,开胃倒是真的。沈于归将已经冷掉的胡饼对半掰开——胡饼很脆,这一掰,上头撒的芝麻“哗啦啦”地往下掉。
——幸好沈于归提前将杏仁粥碗放在底下接着,胡饼上的芝麻连带着饼屑尽数掉进碗里。
沈于归将一半胡饼靠在碗沿上,准备待会儿泡粥吃,另一半胡饼则拿在手中,低头咬下一口。
香!
难怪那家胡饼店食客不少,即便是冷掉的胡饼,依旧很香,很有韧性。
虽然芝麻掉了,但芝麻的香味却都留住了,胡饼里头又拌了盐巴,有一点咸味,刚刚好。
再舀一勺杏仁粥,碗中是煮得如同白玉一般的米粥,上头撒甜杏仁碎。入口清清爽爽,还有一丝丝的甜香。
一口胡饼,在嘴里咸香咸香的,嚼得干巴了,就用一勺清甜的杏仁粥送下去。舒服!
剩下半块饼,沈于归掰成碎碎的小块,泡在杏仁粥里。热粥很快将胡饼泡软,这种吃法也很好吃。
吃饱喝足,沈于归付了银钱,又晃晃悠悠出门去。
今日天气很好,是个大晴日。就沈于归吃早食的空当,早市里又多出好些卖东西的摊贩来。
沈于归没忘了自己的主要任务:买丁香。一路行去,终于见到一个。
那卖丁香的是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蹲在地上,嘴里叼一根草,看起来比沈于归要小,故而叫上一声“小郎君”。他面前的摊子上摆了许多花。
沈于归上前问道:“小郎君,这丁香怎么卖?”
小郎君见有客人来,抬起头,一张好看的脸就这么出现在沈于归眼前。
这小郎君的脸型偏长,但线条轮廓很流畅,眼睛很大,鼻子很挺,有些痞痞的帅气。
小郎君伸手抓了一把丁香:“五十文。”
沈于归点点头。
价格不算贵。
做丁香馄饨要用到丁香汁,但谁也不知道这丁香汁是个什么东西,沈于归也只是猜想:买丁香花,在水中煮,煮出来的水是丁香汁。
既然要煮水……
沈于归看着小郎君将自己摊子上所有的丁香全抓在手中,还是嫌少。
沈于归道:“小郎君,就只有这些丁香吗?我可能要多买一些。”
小郎君看了沈于归一眼,懒洋洋开口:“娘子你要多少?”
沈于归想了想:“大约……十捆。”
小郎君从自己腰间抽出一根细绳,三下五除二将手中那一捆丁香绑好,递给沈于归:“待会儿晚点我让叔父将花送到娘子府上,不知娘子住在——”
沈于归接过丁香:“城东青鱼街,沈记馄饨。”
小郎君似是没听过沈记馄饨的名声,只是轻轻点头,没有什么别的反应。
“小郎君若是来送货,也可以顺带尝一碗元宝馄饨,很好吃的。”
小郎君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淡淡道:“不必了,我不爱吃馄饨。”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