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南雪(Eira)感觉自己的大脑像被掏空了一样,身体轻飘飘的,仿佛随时会散架。
连续的高强度工作、精神的高度紧绷,在这一刻松弛下来,带来的是一种近乎虚脱的感觉。她只想立刻回到公寓,拉上窗帘,陷入无梦的沉睡。
就在这时,宋书熠站起身,他脸上也带着倦色,但眼神依旧清明锐利。
他环视了一圈疲惫不堪的律师团队,语气诚恳而温和:“感谢各位这几周来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支持。今晚,请允许我作为甲方,略备薄宴,庆祝我们合作成功。希望大家务必赏光。”
团队里响起几声疲惫但愉快的应和。霍兰德点了点头,算是应承下来,随即转向自己的团队,目光落在池南雪苍白的脸上:“Eira,你看起来累坏了。回去好好休息。”
池南雪确实累极了,听到这句话,心里竟首先涌起的是一阵庆幸。她感激地看了霍兰德一眼,轻声道:“谢谢詹姆斯。”
她收拾好东□□自离开律所。清晨的金融城,空气清冷,朝阳刚刚给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镀上一层金边。
她走在回公寓的路上,脚步虚浮,心里却想着:美资所就这一点挺好,至少在这种时候,上司会直接让你休息,不会硬拉着去应酬,也算是对下属的一种体恤。
回到公寓,她甚至连衣服都没换,就直接倒在床上,几乎是瞬间就陷入了沉沉的睡眠。
这一觉睡得天昏地暗,直到下午三四点才自然醒来。身体的疲惫缓解了大半,但精神上依旧有些懒怠。
她看到手机上有霍兰德发来的信息,再次确认了晚上宴会的时间地点,并嘱咐大家休息好,准时出席。
看来还是得去。池南雪叹了口气,但心态已经放松了许多。这不再是工作,更像是一次必要的社交。
她慢悠悠地起身,洗了个长长的热水澡,洗去一身疲惫。然后,她站在衣帽间前,略作思索,没有选择那些干练的职业套装,而是取下了一条简约的白色连衣裙。
裙子质地精良,剪裁合身,没有过多装饰,却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纤细高挑的身材。
她吹干长发,让它们柔顺地披散在肩头,只化了一个极淡的妆容,突出她本就白皙的肌肤和长而密的睫毛。
镜中的女孩,褪去了职场上的锐利与紧绷,显得清新、温婉,甚至带着几分平日里被刻意隐藏起来的柔美。
晚上七点,当池南雪出现在预定好的高级餐厅包房时,霍兰德团队的几位同事已经到了。
看到她走进来,几个人都明显愣了一下。
平时在办公室里,Eira 总是挽着发髻,穿着严谨的西装套裙,表情冷静专业,是那个能力出众、让人几乎忽略其性别和年龄的“实习律师”。
此刻,看着这个穿着白色连衣裙,长发披肩,眉眼柔和,身姿窈窕的漂亮女孩,他们才恍然意识到,这位工作拼命的同事,私下里竟是这般模样。
“Eira?”一位平时和她关系不错的助理律师几乎有些不敢认,“哇哦,你今天…很不一样。”
池南雪微微一笑,落落大方:“谢谢,总算可以不用穿得像要去打仗了。”
这时,宋书熠也在助理的陪同下走了进来。他依旧是西装革履,但换下了白天一丝不苟的深色商务西装,穿了一件质感更显休闲的灰色西装,没打领带,少了几分商场的凌厉,多了几分沉稳优雅。
他的目光在包房内扫过,很自然地落在了池南雪身上。那一瞬间,他的眼神明显停顿了一下,似乎有细微的讶异掠过,随即,那讶异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欣赏。
他见过她专业冷静的一面,见过她疲惫坚韧的一面,却是第一次见到她如此…女性化,如此光彩照人的一面。简单的白色连衣裙在她身上,衬得她肌肤如玉,气质干净又出众,在灯光下,仿佛自带柔光。
他稳步走过去,与霍兰德等人寒暄,然后目光转向池南雪,语气比平时更温和了几分:“池律师,休息得还好吗?”
“很好,谢谢宋先生关心。”池南雪回应得体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眼中那一闪而过的不同。那不仅仅是甲方对合作律师的客气。
宴会气氛轻松愉快。脱离了谈判桌上的针锋相对,大家谈论着伦敦的天气、美食、最近的戏剧,偶尔回顾一下项目中有趣的插曲。
池南雪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紧绷、引经据典的律师,她放松下来,言谈间偶尔流露出恰到好处的幽默和独到的见解,举止大方得体,笑容也比平时多了许多。
她本就漂亮,此刻在放松状态下展现出的自信与有趣,更是让她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宋书熠坐在主位,大部分时间在倾听,偶尔参与话题,目光却不自觉地多次飘向池南雪的方向。
他看着她和同事谈笑风生,看着她优雅地用餐,看着她微微侧头倾听时垂落的发丝……一种陌生的、细微的悸动,在他素来冷静自持的心湖里,轻轻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圈圈涟漪。
他见过太多漂亮的女人,但眼前这个池南雪,不一样。她有着苏州园林般的雅致与耐人寻味,内里却蕴藏着足以在伦敦金融城立足的坚韧与锋芒。
这种强烈的反差,以及她此刻展现出的、毫无攻击性的美丽与从容,让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好像真的被触动了。
宴会结束时,宋书熠与众人道别,轮到池南雪时,他递出自己的私人名片(不同于之前的工作联络方式),声音不高,却足够清晰:“池律师,这次合作非常愉快。以后私下里,叫我书熠就好。希望在伦敦,还能有机会再见。”
池南雪接过那张质地温润的名片,指尖微顿,抬起眼,对上他深邃的目光,看到了其中不容错辨的、超越了商业合作的真诚与期待。
她心中微微一动,面上却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轻轻点了点头:“谢谢,宋…书熠。再见。”
她知道,有些东西,在今晚之后,似乎开始变得不同了。工作的战役暂告段落,而生活,或许正要展开新的篇章。
合作项目成功后的几周,生活仿佛从高速运转的涡轮中渐渐剥离,恢复了某种看似正常的节奏。
但池南雪知道,那场硬仗带来的惯性仍在,比如她依然会在清晨六点自然醒来,比如看到复杂的合同条款时,身体会下意识地进入备战状态。
这天下午,她难得准时下班。夕阳将金融城的玻璃幕墙染成暖金色,她决定绕道去附近一家她很喜欢但很少有空光顾的精品咖啡馆,买一包新到的哥伦比亚豆子,也算是对自己前段时间辛苦的一点犒劳。
咖啡馆藏在一条僻静的鹅卵石小巷里,门面不大,空气中弥漫着浓郁醇厚的咖啡香和淡淡的黄油甜点气味。她正低头看着展示柜里的咖啡豆产地说明,一个略带讶异却绝不高亢的声音在身侧响起:
“池律师?这么巧。”
池南雪心头莫名一跳,这个声音她并不陌生。抬起头,果然看到宋书熠站在几步开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羊绒开衫搭配白色棉质衬衫,下身是深色休闲长裤,整个人褪去了商场上所有的凌厉,显得格外清爽温润。他手里拿着一杯外带咖啡,像是刚买完准备离开的样子。
“宋先生。”池南雪迅速调整好表情,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意外,“确实很巧。”
“叫我书熠就好,”他微笑着纠正,目光自然地落在她正在看的咖啡豆上,“你也喜欢这家店的豆子?他们家的水洗哥伦比亚确实不错,果酸明亮。”
“看来是行家。”池南雪弯了弯唇角,“我正想试试。”
“老板和我相熟,他最近还进了一批私藏的巴拿马瑰夏,风味很特别,要不要尝尝?”宋书熠的语气十分自然,带着分享好物的随意,没有丝毫刻意的痕迹。
“好啊,”池南雪从善如流。她并不确定这次相遇是否真的纯粹出于巧合。以他的身份和行程,出现在这样一家非连锁的小众咖啡馆,时间点又如此微妙,由不得她不多想。
老板果然热情地过来招呼,熟稔地和宋书熠寒暄了几句,然后熟练地为他们准备手冲瑰夏。等待的间隙,两人站在柜台旁,气氛并没有想象中的尴尬。
“最近还在忙那个项目的后续吗?”宋书熠找了个安全的话题开端。
“一些扫尾工作,比之前轻松多了。”池南雪回答,语气轻松。
“那就好。看你之前那么拼,是该好好放松一下。”他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不易察觉的审视,似乎在确认她是否真的恢复了气色。“伦敦的秋天其实很美,尤其是公园,不像金融城这么咄咄逼人。”
“确实,可惜总是来去匆匆,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欣赏。”池南雪搅拌着老板先递过来的一小杯试饮品,醇厚的香气氤氲开来。
“有时候,是需要刻意给自己放个假。”宋书熠端起自己的那杯咖啡,姿态闲适,“比如,找个周末的下午,什么都不想,就在海德公园的椅子上坐着,看天鹅和松鼠。”
他的话像羽毛轻轻拂过,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与池南雪平日里高速运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她笑了笑,没有接话,心里却在快速盘算。他是在暗示什么吗?还是仅仅只是闲聊?
咖啡很快冲好,包装精致。宋书熠很自然地抢先一步结了账,在池南雪开口之前说道:“就当是庆祝项目成功,我的一点心意,池律师别再推辞了。”
他的动作流畅自然,理由也让人难以拒绝。池南雪只好道谢:“那谢谢你了,书熠。”
听到她终于改口叫他的名字,宋书熠眼底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满意。他拿起自己的外带杯,语气依旧从容:“我正好要去附近见个朋友,就不打扰你了。下次如果有空,或许可以一起去试试你推荐的豆子冲出来的味道?”
这话说得进退得宜,既提出了潜在的下次邀约,又没有施加任何压力。
池南雪提着那袋咖啡豆,看着他挺拔的身影消失在咖啡馆门口,这才轻轻呼出一口气。她低头看了看手中香气浓郁的袋子,又抬眼望向窗外已然降临的暮色。
巧合?她微微挑眉,唇角弯起一个了然的弧度。
也许吧。但无论如何,这位甲方的“太子爷”,似乎并不打算让他们的交集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而这一次的“偶遇”,比起之前宴会上的惊鸿一瞥,更像是一次温和而明确的信号。
她走出咖啡馆,晚风拂面。心里那根关于工作的弦,似乎需要稍微调整一下,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变量。她知道,这大概率不会是他们最后一次“偶然”遇见。
北京的秋日天空高远,空气里带着干燥的清冽,与伦敦的湿润缠绵截然不同。
宋书熠回到这座他出生成长的城市,熟悉中又带着一丝久别重逢的审视。家族企业的总部坐落在国贸CBD的核心区,落地窗外是川流不息的长安街,格局宏大,气象万千。
他的归来在集团内部自然引人注目。英国顶尖学府的背景,此前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展现出的能力与魄力,以及他作为宋文山独子的身份,都让他无需过多言语便占据了重要位置。
他的办公室比伦敦临时使用的那个更加宽敞气派,但他很清楚,这里并非他最终的战场。
父亲宋文山对他的期望明确而长远:利用其海外经历和人脉,为宋氏集团这艘巨轮引入更多国际活水,开拓更广阔的海外疆土。他的重心,始终在波涛汹涌的全球市场。
然而,在他那份清晰明确的商业版图之外,心里却悄然多了一处柔软的惦念,一个来自伦敦金融城,穿着白色连衣裙,笑容自信又带着些许疏离的身影:池南雪。
他对她的兴趣,始于专业场合的欣赏,成于那次庆功宴上惊鸿一瞥的心动。
那种介于苏州女子的温婉与顶尖律师的锐利之间的独特气质,让他见惯了名媛淑女的眼睛为之一亮。他宋书熠想要的东西,从来没有失手过,无论是商业项目,还是人。
回国后的日程排得很满,会见各方人物,梳理国内关系,听取各部门汇报。但他总会抽出时间,关注着伦敦那边的消息,尤其是关于“霍金斯与怀特”以及那个熟悉名字的动态。
他知道池南雪的实习期还有一段时间,知道她正在另一个跨境项目上奋战。他按捺住直接联系她的冲动,像最耐心的猎人,等待着最合适的时机。
几天后,一个涉及新能源领域外资引入的高层会议在北京集团总部召开。
与会者除了宋氏集团的核心管理层,还有两家实力雄厚的外资投资机构的代表。
会议间隙,宋书熠与其中一家机构的首席代表,一位与他曾在伦敦有过数面之缘的英籍华人David Chen,在休息区闲聊。
话题很自然地引向了伦敦的法律服务市场。
“说起来,”宋书熠端着咖啡杯,语气仿佛不经意间提起,“我们之前在伦敦和‘霍金斯与怀特’合作过一个项目,他们那个团队,尤其是里面一位叫Eira Chi的实习律师,相当专业。”他精准地报出了池南雪的英文名。
David Chen挑了挑眉,似乎有些印象:“‘霍金斯’的公司金融部确实不错。Eira Chi……我好像听圈里朋友提起过,说是近几年冒出来的挺出色的中国实习生,背景很好,中国政法加LSE,做事很拼,悟性也高。”
“是吗?”宋书熠抿了一口咖啡,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像是确认了某种判断,“看来我的眼光不错。那次合作,她确实帮了我们很多。”
他没有过多追问,只是将这个信息记在心里。通过第三方,尤其是圈内人的口,印证了池南雪的潜力和名声,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她值得他投入更多的关注。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宋书熠处理完邮件,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北京的璀璨灯火。他拿出手机,翻到了那个几乎从未主动拨出过的号码,备注是“池南雪 - 霍金斯”。
他沉吟片刻,没有选择打电话,而是编辑了一条信息,语气把握在适度的熟稔与礼貌之间:
「池律师,冒昧打扰。我是宋书熠。近期回国处理事务,偶然想起之前合作时你提到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最新案例很感兴趣。附件是一份国内近期某典型案例的非涉密分析报告,觉得或许对你有参考价值。希望你在伦敦一切顺利。」
信息发出,他放下手机,目光重新投向窗外浩瀚的灯海。
他深知,对于池南雪这样聪明且独立的女性,直白的追求或许会适得其反。
他需要的是一个更高级的策略:在她专注的专业领域,提供她真正需要且有价值的东西,让她习惯他的存在,感受到他的“有用”与“不同”;同时,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和风度,不给她任何压力。
他宋书熠看中的人,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伦敦的“偶遇”是序曲,如今的“分享”是铺垫。
他的海外战场需要他,而那个在伦敦金融城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他也势在必得。这像另一场精心策划的并购,需要耐心、策略,以及,足够的筹码。而他,恰好两者都不缺。
伦敦的深秋,雨水愈发频繁。池南雪刚结束一个跨时区的视频会议,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电脑右下角弹出了新邮件的提示。
发件人是一个陌生的国内邮箱地址,但主题栏清晰地写着“宋书熠”,后面跟着附件名称。
她心头微动,点开了邮件。内容简洁得体,如同他本人一贯的风格,附件是一份关于近期某知名中企跨境并购案的深度分析报告,涉及一些非公开的行业洞察和监管解读,正是她目前关注领域内极具价值的一手资料。
这份“偶然想起”的分享,时机和内容都精准得让她无法忽视其背后的用心。她回复了一封措辞严谨的感谢邮件,表达了谢意并对报告内容给予了专业层面的肯定,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话。
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开始。
自那以后,每隔一两周,她总能收到宋书熠发来的“参考资料”。
有时是国内某新兴领域的政策吹风,有时是国际仲裁领域的最新判例点评,甚至有一次,是一篇关于苏州园林造园艺术在某品牌奢侈品设计中的应用的学术文章,附言只有一句:“偶然看到,觉得有趣,或许能让你在忙碌间隙会心一笑。”
这些邮件从不逾矩,始终保持着专业和礼貌的距离,但其中蕴含的关注和了解,却像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渗透进池南雪在伦敦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中。
他不再仅仅是她曾经的“甲方”,更像一个远在千里之外,却始终与她保持着某种精神同频的“观察者”和“支持者”。
池南雪并非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她清楚地知道宋书熠的意图。这份不急不躁、投其所好的耐心,比起鲜花和直白的告白,更具分量,也更能触动她这样骄傲且独立的灵魂。
她谨慎地回应着,不主动,不拒绝,维持着专业的互动,内心却无法完全平静。那个在北京国贸顶层运筹帷幄的男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她的世界里留下了越来越清晰的印记。
转眼到了年底,伦敦街头弥漫着圣诞和新年的气氛。
池南雪所在的团队接手了一个新的跨境融资项目,涉及一家中国科技公司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并引入包括宋氏集团在内的战略投资者。项目复杂度高,时间紧迫,团队再次进入了连轴转的状态。
在一次项目核心团队的电话会议上,讨论到投资架构中一个关键的税务筹划问题时,各方产生了分歧,僵持不下。
池南雪代表律所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但对方投资者代表,一家美资基金,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会议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就在这时,一直在线沉默旁听的宋书熠(宋氏集团作为投资方之一,自然也参与会议)突然开口,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沉稳清晰:
“关于池律师刚才提到的方案,我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宋氏集团在去年参与的一个新加坡项目中,遇到过类似的结构性税务问题,当时采用的解决方案,或许有参考价值。”
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那个案例的处理逻辑和最终效果,条理清晰,直指核心,无形中为池南雪提出的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支持。
他没有直接说“我支持池律师”,但他的发言,巧妙地化解了对方的质疑,将讨论重新引向了建设性的方向。会议结束后,霍兰德在内部频道里特意表扬了池南雪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提到了宋书熠的“及时补充”。
池南雪看着屏幕上霍兰德的留言,心里明白,宋书熠那次“及时”的发言,绝非偶然。他一直在关注着她的项目,并且在关键时刻,用最不着痕迹的方式,给了她最需要的支持。
当晚,她收到了一条来自宋书熠的私人信息,不再是邮件,而是通过一个更私密的社交软件:
「今天的会开得不错。提前祝你圣诞快乐,Eira。」
后面跟着一张照片,是北京初雪后,故宫角楼银装素裹的景象,静谧而宏大。
池南雪看着那条信息和那张照片,久久没有回复。窗外是伦敦喧嚣的圣诞灯饰,手机里是北京安静的雪。
她知道,有些界限正在被温柔而坚定地跨越。那个势在必得的男人,没有因为距离而有丝毫松懈,反而用他的方式,在她专业的领域里与她并肩,在她生活的缝隙里留下痕迹。
她端起已经微凉的咖啡,轻轻啜了一口,最终在对话框里输入:
「谢谢你的支持。圣诞快乐,书熠。」
并附上了一张她公寓窗外,伦敦夜幕下闪烁的“圣诞老人灯”。
这条回复,像一个微小的信号,宣告着她心防的某处,或许已经开始松动。远在北京的宋书熠,看着屏幕上那张充满异国风情的灯光照片,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势在必得的笑意。他知道,他离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场跨越时区的“并购”,正在按照他的预期,稳步推进。
伦敦的冬天,以一种湿冷缠绵的方式降临。泰晤士河畔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但金融城内的节奏却从未因天气而放缓。对池南雪而言,在“霍金斯与怀特”的这一年,是淬火成钢的一年。
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案例、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与客户,将她身上那些来自校园和家庭的潜在特质,彻底打磨成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游刃有余的职场智慧。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绷紧神经、担心出错的实习律师 Eira。如今,在公司与金融部的这个小团队里,她已然站稳了脚跟。
团队连同合伙人詹姆斯·霍兰德,一共五人:霍兰德是绝对的权威和领导者;两位男律师,一位是经验丰富、主要负责交易架构的资深律师,另一位是和她同期进入、关系不错的竞争伙伴;另一位女律师则擅长监管与合规。四个人构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池南雪凭借其扎实的法律功底、对细节的敏锐(尤其是涉及中英跨境业务时),以及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清醒,逐渐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她会和他们在加班后一起去附近的酒吧喝一杯,吐槽难缠的客户,也会在项目攻坚时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那种初来时的“排外感”早已消失,她融入了这里,成为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