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踏进教室,唐若瑶就听见一阵热闹的讨论声,像捅了马蜂窝似的。
几个男生围在后排,李阳正踮着脚比划:“我哥说京城的楼高得能戳破天,站在顶楼往下看,车都像小甲壳虫!”
“真的假的?”一个扎羊角辫的女生睁大眼睛,“那得爬多久才能上去啊?”
“笨,人家有电梯!”孙知遥的声音从人群里钻出来,带着点戏谑,“嗖地一下就到了,比你跑八百米还快——不过上次我姑说,她在电梯里遇到个明星,吓得忘了按楼层,活活在里面转了三圈。”
“明星?是不是电视里演皇帝的那个?”
“说不定是唱《小苹果》的!”
大家七嘴八舌地猜,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像一群围着糖罐的孩子。
唐若瑶放下书包,孙知遥看见她,立刻招手:“唐若瑶,快给他们讲讲,京城到底是不是跟我哥说的一样,连路灯都是水晶的?”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集中过来,带着期待和紧张,像在等一场盛大的揭秘。
唐若瑶愣了愣,指尖捏着书包带。她想起京城的CBD,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确实像水晶;想起王府井的霓虹灯,晚上亮得像白昼;想起姑姑家的电梯,速度快得耳朵发闷。可这些话到了嘴边,却变成了另一种说法:
“楼是很高,但站在顶楼会晕,不如咱们操场边的桑葚树看得踏实。”她笑了笑,“路灯不是水晶的,是普通的LED灯,不过晚上有卖糖葫芦的,插在草靶子上,红彤彤的一串,比路灯还亮。”
“糖葫芦?”羊角辫女生眼睛亮了,“是不是跟村里庙会卖的一样?”
“差不多,但京城的会裹层糯米纸,不粘牙。”唐若瑶想起小时候跟妈妈逛街,总能吃到裹着糯米纸的糖葫芦,“不过我觉得,还是咱们村庙会上的更甜,糖壳也更脆。”
“真的?”李阳凑过来,“那等秋收后庙会,你得跟我们一起去,尝尝王大爷的糖葫芦——他熬糖用的是自家产的麦芽糖,能拉出老长的丝。”
“好啊。”唐若瑶点头。
孙知遥突然挑眉:“那京城的学校呢?是不是跟电视里一样,有游泳池和健身房?”
“有是有,”唐若瑶说,“但游泳池的水总有点消毒水味,不如咱们村的小河干净;健身房的跑步机跑得再快,也闻不到麦香。”
这话一出,大家都笑了。后排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那京城的同学……是不是都像你这样,说话轻声细语的?”
“也不全是,”唐若瑶想起班里总爱咋咋呼呼的同桌,“有个女生比孙知遥还能说,上课接话茬能把老师气笑,跟他差不多。”
“嘿,你这是夸我还是损我?”孙知遥作势要敲她的头,被唐若瑶笑着躲开。
教室里的气氛更热了,大家围着她问东问西——京城的公交车是不是比村里的拖拉机快?京城的冬天是不是比这儿冷?京城的猫会不会也像孙知遥家的老黄那样,总爱偷吃鱼?
唐若瑶一一回答,没说那些高楼大厦的繁华,只捡着有趣的小事说:冬天的护城河会结冰,有老人在上面滑冰车;胡同里的大爷爱养鸟,鸟笼子挂在树上,叫声比村里的鸡叫还热闹;便利店的关东煮,萝卜煮得比肉还香。
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比任何“繁华”都让大家着迷。李阳听得直咂嘴:“我以后一定要去京城看看,不是看高楼,是去吃那个不粘牙的糖葫芦,坐那个会转的电梯。”
“我想去看滑冰车!”羊角辫女生说。
“我想去听鸟叫!”
孙知遥没说话,只是看着唐若瑶,眼里闪着光。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他才慢悠悠地开口:“其实吧,京城再好看,也不如咱们村——至少这儿的星星不被楼挡着,这儿的风带着麦香,这儿的同学……”他顿了顿,看向唐若瑶,“不嫌弃咱们土。”
唐若瑶的心轻轻跳了一下,刚想说什么,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教案走进来,看见后排围在一起的同学,笑着摇了摇头:“又在聊什么呢?这么热闹,不如上来讲给大家听听?”
大家“哄”地散开,各回各位。唐若瑶坐下时,发现孙知遥偷偷塞给她颗糖,是水果硬糖,橘子味的,糖纸在阳光下闪着亮。
她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甜味慢慢散开。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课本上,照在同学们的笑脸上,也照在孙知遥转着的铅笔上。
唐若瑶突然觉得,京城的繁华和村里的宁静,其实没什么不一样。重要的不是在哪里,而是身边有群愿意听你讲小事、愿意跟你分享一颗糖的人。
就像此刻,橘子糖的甜混着粉笔灰的味,成了最特别的开学味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