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义倒不是排斥婚姻本身。在这个时代,男子年过二十若不婚配,官府便会课以重税,名曰"丁口钱",税银高得足以让寻常人家倾家荡产。想要终身不娶?除非剃度出家,便是当道士也逃不过婚配的俗务——这世道便是如此不容人特立独行。
起初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觉得成婚不过是人生必经之事。反正宅邸自有父母置办,衣食皆有家中供给,何乐而不为?那日在饭桌上,他甚至还兴致勃勃地对父母表露心迹:"但凭爹娘做主。"
直到他真正弄清这个时代的婚嫁制度,才惊觉自己当初答应得太过轻率。这简直是在欺负他这个"外来户"不懂行规!
此地的婚仪沿袭古制,完整流程须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若是贫寒人家,或可省去纳吉、纳征等环节,但像张家这样的官宦门第,必定要依礼而行,半点马虎不得。
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此地的婚龄。女子九岁便可出嫁,男子十三四岁即成家立业。而母亲相中的那位姑娘,他竟还曾有过一面之缘。
那是他初来乍到时,恰逢母亲寿辰。这时代对男女之防尚不严苛,那位姑娘随母亲前来祝寿,就坐在雕花圆桌旁与闺中密友谈笑。小姑娘举止大方,言谈伶俐,确是嫡长女的气度。论家世才干,确是主持中馈的理想人选。
平心而论,那姑娘生得玉雪可爱,圆润的脸庞带着稚气的红晕,倒很合他的眼缘。可即便再合眼缘,那也不过是个九岁的孩童!想到现代社会中二年级学生背着书包上学的模样,张明义只觉得心头涌上万千烦恼。他自问绝无恋童之癖,如今却被时势所迫,简直荒谬至极。
然而母亲既已得了他的首肯,不出三日便命人送来厚厚一册仕女图。二十余位待字闺中的千金,个个家世显赫,才德兼备。图册最前页用金粉标注的,赫然就是寿宴上那个圆脸小姑娘——母亲最中意的儿媳人选。
张明义望着画中女童天真烂漫的笑颜,手中茶盏险些失手滑落。窗外传来妹妹与丫鬟们踢毽子的欢笑声,那毽子上的雉鸡羽毛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却照不亮他心头的阴霾。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