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他们平日里卖蛋花汤、卤下水、凉皮等等加起来一天能赚个八/九百文,现在只是靠着卖调料,一个月去掉成本也能赚五十两左右,这可是阮白泠想都不敢想的。
若是扩大生产规模,他们会赚的更多,味精是消耗品,若是生产规模扩大,再出一些小包装的,它会成为如同油盐酱醋一般家家户户厨房必备的调料。
可是扩大生产规模,就要更多的人手,这个味精的生产方法就会被人发觉。
这味精的工序虽然也复杂,但是一看就会,原材料也便宜,要是被人做出来,他这生意就做不成了。
只维持现在的生产量,他现在就已经满足了。
自从开始卖味精,他们摊位的蛋花汤从以前的一天五锅变成了一天两锅,凉皮和卤下还跟以前一样。
之前在他们这买蛋花汤的书生们也不来买蛋花汤了,学堂里的饭堂在他们这买了一大包味精,也做起了学生们爱吃的蛋花汤。
八月底的时候,另外一个摊位把他们的凉皮给复刻出来了,他们的凉皮里面还有面筋,卖的更好一些。
赵黄虎还欠欠的过来问他们:“被人抢了生意的感受如何?爽不爽?”
“凉皮顶多还能卖半个月,而且一天也就赚个一钱多。”顾安知说话的时候看都没有看他一眼,正跟一个外来的货商谈生意。
赵黄虎一听他连一钱银子都不放在眼里了,气的咬牙切齿。
本地的生意因为货源不够都没有饱和,外来的货商想要买味精,根本就出不了货。
那货商就买了两包离开,还跟顾安知说,你们味精这样赚钱,何不收点学徒,开个大些的厂子,赚的也能更多一些。
顾安知也在纠结这件事,他们两个最近也就上午来集市,卖两锅蛋花汤,把卤下水给煮上,然后把今天份的味精卖掉之后,就回家一起做味精。
这天回去,两个人算了算最近卖味精赚的钱,七月底开始卖味精,现在八月末了,味精赚了七十两银子,两个月卖吃食虽然起起伏伏的,也赚了将近三十两,这还都是去掉成本赚到的钱。
晚上阮白泠把他们的钱全部放在桌子上,他两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如果不出意外,咱们以后每个月做味精都能赚六十两,咱们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去摆摊做吃食了,就在咱们那个摊位卖味精好了。”阮白泠说完还拍了拍自己的脸,“一年就是七百多两银子!我不是在做梦吧?”
顾安知按照现在的物价算了算,这个世界的一百两银子跟未来的二三万万块钱差不多,就按照三万来算,一年能赚四十万,也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
而且这个味精若是能卖到外地去,说不准还能赚的更多。
“咱们,要不要开个厂子?”顾安知跟阮白泠商量。
阮白泠正数着钱,想着要不要把钱存进钱庄,这样方便携带,不怕放在家里被人偷了去,就听到顾安知说开个厂子,有些纠结……
“我不仅仅想做咱们这个县城的钱,我要把味精生意做到全国去。到时候咱们一个月可能赚六百两或者六千两!”顾安知在阮白泠耳边画大饼,“你想象一下,全国的饭馆、酒楼、普通人家里都用咱们家阮夫郎牌味精,全都需要咱们家供货,你以后想自己数钱都数不过来,都得雇个账房先生帮你打理,爽不爽?”
阮白泠听得小脸红扑扑的,激动的很:“一个月六千两?到时候别说是盖砖房了,咱们都可以用金砖铺地了吧?”
“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顾安知说。
“可是无论是找徒弟还是找工人,让人学了配方去,咱们就赚不到钱了……”阮白泠觉得这做味精跟其他手艺不一样,特别容易学会,而且原材料也并不贵。
“如果你想开大一些的厂子,估计有些困难,但是在咱们的小作坊你多添加一些人,倒是可以。”阮白泠问顾安知,“你还有没有其他亲戚?叫亲戚来比较放心一些。”
“我就只有二叔二婶他们,你呢?”顾安知问他。
“我有两个表哥,若是叫表哥和外甥们过来,能再添加四个人,产量至少能翻倍。”阮白泠跟两个表哥也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而且他们的日子过得苦,拉过来一起,也能改善一下他们两家的生活。
顾安知:“好,明天你先把他们叫来,咱们的摊位先不做吃食了,咱们也跟着做味精,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抓紧先赚一批钱。”
阮白泠跟顾安知先回了一趟家,跟爹娘说,让爹娘出面帮忙去跟表哥们说。
之前顾安知给二叔二婶家开的是一个月二两银子的工钱,虽然一家四口一共二两银子,可一个人也是五钱银子也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其他人去县城打工也才一个月二钱银子。
阮白泠给爹娘开的是计件工钱,爹娘赚的也不少。
现在给表哥开工钱,就按照县城里的工钱算,二钱银子一个月。
爹娘去两个表哥家的时候,表哥们都很高兴,把两个半大的外甥都带上了,一共四个人。
产量直接翻了两倍多,不仅把整个县城的市场给占了,外来的货商跟他定了一批,他们加班加点的给做了。
八月份赚了一百两,十月份更是赚了一百五十两。
秋收的时候,顾安知直接大手一挥雇人过来收麦子,收了麦子之后,就继续用自家的麦子来做味精。
不过红薯却没有人敢帮忙来收,因为他们没瞧见那红薯结果子,村里人都以为红薯跟倭瓜或者是西葫芦似的,结在秧子上,可是除了叶子什么都没有,不会颗粒无收了吧。
村里人都嘀咕,都听说顾安知做买卖赚到了钱,应该也不在乎赔地瓜的那点钱了,可是得罪了官府,总归是不好的。
顾安知忙着做味精都忘了这个事了,农官派人来让他于是扛着锄头去地里,村里人也好奇的跟着跑过来瞧热闹,看看他要收什么?收叶子吗?
顾安知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拿着锄头将土刨开,将地底下的一串地瓜给挖了出来,个头都不小,一颗红薯秧子底下就结了五六个红薯,大家看着他刨,越来越多的红薯漏出来,纷纷的瞪圆了眼睛。
顾安知现在忙着赚钱,问雇佣来帮忙的人:“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就按照我这方法来。”
那两个人点头,下手去挖红薯了。
村长和村民们替他松了口气,同时也后悔,为什么当初不跟着种红薯,明年这红薯肯定涨价了,不是谁想种,谁就能种的了的了。
农官过来称重的时候,还夸他,说他家的红薯种的最好,重量也最高产:“你要留多少?卖给官府多少?”
“我准备都留下,不仅都留下,我还想给您一样东西,请您帮忙献给皇上。”顾安知拿来了一麻袋红薯粉条,还有一封信。
“哦?这是什么东西?”农官有些意外,他一个小村子的村民,竟然还有东西想献给皇上?
“这就是用红薯做的,可以煮着吃,我这封信里写了方法,你能不能帮忙一起送给皇上。”顾安知之前在家里写信的时候,阮白泠还好奇的问他,这是给谁写信,他说给皇上写,阮白泠还吓了一跳,觉得他肯定是疯了。
但是顾安知跟他说,之前跟来他们摊位吃凉皮的几位书生聊天,得知当今圣上也是农民出身,十七岁的时候起义,三十岁做了当今圣上,如今四十岁了,所以非常注重他们这些农民。
他就想着,这红薯第一年全国推广,若是等到来年,其他人也会发现红薯粉条的做法,到时候他就失去了先机,只有第一年,第一个给皇上献红薯粉条的人,才会被皇上记住。
而且皇上也做过农民,他用一个农民朴实的口吻去写这封信,给皇上吹一吹彩虹屁,说不准皇帝一高兴,觉得他这人不错,粉条也好吃,跟他购买粉条,说不准他还能当上皇商了。
阮白泠还说他这太离谱了,别人会觉得他疯了,皇上怎么可能看他一个村民的信,估计那粉条皇上也瞧不上,都到不了皇上那边,就给他扔了。
可顾安知说越是离谱的事,越没人做,成功几率才越高。
可是农官不放心,先看了一遍他的信,看的热泪盈眶:“这个忙,我帮了,我会跟县令说的。”
村里人瞧见了他给农官粉条还有信,都知道了他给皇上写信的事情,跟阮白泠差不多想法,觉得他疯了。
不过他本来就是个傻子,本以为他今年做生意,听说赚到了不少钱,以为他病好了,谁知道又开始犯傻了。
县令看到这封信,犹豫不决,他还把粉条煮了一些吃,确实好吃,这红薯粉条跟红薯完全联系不到一起去,他怀疑,这真的是红薯做的?
他拿去给知府瞧,知府一看,这哪里是顾安知给陛下写的感谢信,这明明是自己的升职信啊!
他立刻就动身,要亲自进京,亲手交给皇上才放心。
皇帝登基的这十余载,三年干旱,后来又是洪水,总是不安生,去年有几个地区闹蝗虫,饿死了十几万人,民间出了传闻,上天不认他这个天子,才会频频降下灾祸。
大臣们也劝他写罪己诏,向上天认错,避免灾祸继续下去。
好在去年年末的时候他得到了大臣献上的红薯,这东西吃着跟粮食一样,可以饱腹,产量也高,可以解决国内粮食短缺的困难。
今年若是红薯产量不行,流言蜚语只会更胜。
当皇上看到顾安知的这封信的时候,也热热泪盈眶。
顾安知写的非常朴实,他说他一个穷苦小村子的村民,只能住在破茅草棚子里,跟夫郎一起吃野菜果腹,今年借了些钱买红薯,开垦了一片荒地,大丰收,他再也不用饿肚子了,还无意间做出了红薯粉,他准备开个红薯粉条作坊,等过两年生个胖娃娃,用卖红薯粉条的钱供孩子读书,以后报效朝廷。
皇上回忆起了自己儿时,也是吃不饱饭,只能跟着母亲吃野菜果腹的日子,留下两行热泪,看那个装粉条的麻袋都觉得分外亲切。
在祭天大典上,皇上让人给文武百官们煮了一小碗红薯粉,并且让人念了这封信。
皇上十分骄傲:“朕让他吃饱饭了。”
百官知道皇上虽然说的是一个人,内里含义却是在说他的红薯让天下万民不再饿肚子了。
qaq又来晚了,明天早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0章 第三十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