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学校,许眠将何晓与保洁阿姨的故事并列在一起,开始撰写这篇融合了两个案例的初稿。
在这个时间快得像尿尿一样的现在,普通的人甚至连停下哭泣的时间都被剥夺了。
许眠想得很投入,因为几乎所有脑细胞都费在了写稿上,废寝忘食的,让舍友们都直呼卷王。
许眠的初稿里流转的是对普通人的关注与悲悯,可能因为自己也出生于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所以似乎也更能体察到普通人的言外之音。
当许眠终于给最后一个段落画上句号,长长舒了一口气。
内心充满了某种接近“美满”的成就感,许眠甚至都不想校对错别字就想把这份初稿带去给陈老师。
但是很快理智就把现在雀跃的许眠给拉了回来。
许眠坐在凳子上,校对着,看有没有错别字,其实压根坐不住,屁股此时像火烧似得,只想离开座位赶紧跑去学院。
终于,许眠收拾好东西,准备把这份满意的初稿带去给陈老师看,脚步都带着轻快的期待。
许眠明白,真正的新闻,不仅是要记录事件,发现争端,更要探入人心的褶皱,去触摸那些隐藏在争吵沉默和疲惫笑容背后的个体的,普通人的温度。
不单单只需要把普通人的情绪搬到台面上,更重要的是需要解决问题,新闻是让这些人事物被看见的媒介。
在卧丘公园的长椅上收获的似乎不止黄昏,还让许眠对新闻有了新的看法。
就在许眠刚走出宿舍楼,京市秋日的天气真的很好,天空一碧如洗,连同阳光都温和了很多。
但是许眠手机急促地响了起来。
屏幕上跳跃着“母上大人”两个字。
许眠微笑着接起电话,还没来得及说一句“妈,我写完一篇特别棒的稿子……”
电话那头就传来母亲带着焦躁的声音。
“小眠,你爷爷可能没多少时间了,你尽快回来一趟。”
许眠的手机差点从手中滑落。
惊鄂,不敢置信,明明从家离开的时候还身体很硬朗,每天起大早去遛弯呢,怎么好好的突然就没多少时间了呢。
许眠稳住声音应了句:“好,妈,我马上买票回来。”
妈妈就很快就把电话挂了。
许眠刚才还在为笔下别人的悲欢而思考、感慨,下一秒,命运的巨锤就毫无征兆地砸向亲人的人生。
挂掉电话,她站在原地,愣了几秒钟。
然后,她猛地转身,回到宿舍收拾行李,然后一边拿着手机查最近的航班。
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回家,回到爷爷的身边。
在飞机上,许眠几乎是坐立难安,好几个小时明明困得不行了,还是怎么也睡不着,甚至都忘记了没有吃午饭。
一下飞机,爸爸已经在机场等着了,一路上都沉默寡言,除了帮许眠拿行李外,爸爸一句话也没说,一回到老家,就静静的坐在床前。
家里的哥哥姐姐们也都陆陆续续的回到家,但还是很安静,奶奶在另外一个房间抽泣。
只是老人年纪大了,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于是姑姑她们只好一边宽慰,一边问清事情的原委。
“老家伙就是突然就这样了,也不知道哪一天开始,神智也开始不清楚了。”
许眠在旁边听着,脑子里想的却是:人是一下子就会死掉吗。
好像没有留出给其他人准备的时间,突然就会生机几近全无吗。
许眠没有再在奶奶所处的那房间待着,一个人坐到客厅里。
爷爷的房间只进去看过一眼,都不敢认,那竟然是从小和自己生活的亲人,好像一下子就抽干了爷爷所有的精气神,连同身体也一同枯萎凋零。
像一颗参天大树,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叶子全部掉光,树干都坏死了。
于是许眠选择坐到客厅,开始逐步大量起这间承载着许眠童年的老家。
许眠第一眼就看见了家里的日历本。
老家的日历本总是那个模样,封面是财神爷旁边站着两个白胖子娃娃,是红金的配色,用力去揩,手上就会粘上一层金粉,不小心弄脸上,亮闪闪的,难洗的很,所以奶奶老是数落自己。
但不得不说那样的封面十分符合爷爷奶奶的审美,喜庆大方。
爷爷奶奶在乡下,过着乡间朴实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若是实在闲得慌,便要拖着那俩条不怎么灵活的腿去门前铺子的老宅子那与其他的老人人闲聊。许眠小时候旁听过,不过是谈论年轻的二三事,谈论谁家孩子争气,谈论家里的孩子挣了多少钱。
爷爷总是手拿着蒲扇说“我家的孩子们都是个顶个的好,老大小时候读书顶顶的好,是为了减轻负担辍学当了几年包工头再去外地做生意的,现在发家了,晓得孝敬父母了,年年过年回来嘞要带好多东西,装了一整个车子嘞。”
“女儿们也是如此,一个个都很懂事,没让我操过什么心,建华是留在我身边的儿子,平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我都没发现,他就已经换好了。”
爷爷谈及自己的儿女们,眉眼带笑的,岁月和皱纹都满办法阻挠。
而余下的老人也连连称好“生了好子女,以后有的是福享欸。”
这些话许眠听了好多遍,我着实听不出个什么味道来。
于是他们谈今年的天气,庄稼的长势,什么都谈,许眠也记得不太不太清,当时只觉得无聊,然后就跑去别家去玩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门前青苔渐深,屋内的鸟巢也筑的愈发夯实,雀儿每年都会来屋里搭窝,我嫌弃雀儿太吵,爷爷却说是喜报。
日历本越堆越高,许眠也一天天的长大,被爸妈拉回城里上学了。
此后,与爷爷奶奶见面的日子愈发的少了。
而他们的日子也就靠着这本日历来记。
从许眠小的时候,看见爷爷就用一根铁钉子嵌入墙里,把日历固定在灰扑扑的墙上,每过一日便把那页卷到后边,新年呢又换上新的一册,于是日历本越堆越高,不变的永远是那册红金配色的白胖子封面。
许眠想起起小时候了,那时一点也不喜欢去后院,因为院子后面养了许多鸡鸭,奶奶又很少关笼子,于是偌大的院子里随处都能看见母鸡踱步,两鸡互啄。
许眠格外害怕鸡,生怕它冷不丁的啄自己一口,一去后院落脚的地都没有。
除非后院的桃子树结果子啦。
许眠才小心翼翼的躲避着那些面目可憎的大红公鸡,趁着公鸡母鸡啄食的时候,飞快跑到桃树下。只是生在树上的桃子有毛,许眠徒手摘总会沾在身上,痒痒的,随后身后开始泛红,长疹子。
爷爷只笑骂让自己赶紧回家去,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爷爷年纪大了,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袖,又或许他压根就不怕那些树上的虫和桃上的绒毛,自己才在屋里坐了没多久,那些桃子便洗干净放在自己面前。
许眠因此十分佩服爷爷。
爷爷每天听到公鸡打鸣就会醒,然后慢条斯理的拿梳子沾点洗脸的水,梳成**那种锃亮的大背头。
他一头白发被梳的一丝不苟,看起来十分精神。
然后第二件事便是取下那本破旧的日历,往后翻一页用生锈的铁夹子夹好再稳当当的挂上去。
爷爷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太好使,总是要凑近去瞧瞧,偶尔听他用一口方言喃喃念道“初七,宜嫁娶,会亲友,入宅。”
许眠都听不懂,只觉得无聊。
他们老一辈总是喜欢捣鼓这些有的没的。然后爷爷就打开了门栓,出门散步了,早上五六点的样子,天还蒙蒙亮,爷爷的步子却迈的格外干脆。
夏日的每个晚上我和爷爷奶奶都会在屋前的杨梅树下乘凉,许眠搬来竹椅又靠在上头。
爷爷则会用那把他惯用的蒲扇给自己驱走蚊虫。
有时有月亮拨开黑雾缓缓从后面探出头来,是个娇俏可人的模样。
那时蛙鸣响彻了整片田野,顺着风,也闹腾的往我耳朵里钻。
许眠靠在竹椅上,风稍动便牵引着树呀草的往身上吹凉风,连同那股带着藕丝莲叶茎脉的味道一股脑钻进脑里。
蚂蚱也顺着风动的叶根往上爬,或许是蒲扇的风,或许是跋山涉水而来的夜风,吹的蚂蚱抓不稳叶根,可它还是往上爬,只恍然间像是听到了蚂蚱间的耳语,晃了晃神又好像什么也没听见。
许眠小时候喜欢抬头看月亮,其实是因为晚上天太黑了,仰起头就会被月亮星星给定住。
然后鬼使神差的想指一指挂在天上的月亮,爷爷就倏地打掉自己指着月亮的手。
然后十分恭敬虔诚的抱着我向月亮道歉,当时直愣。心里只想着爷爷敲的自己手好疼,瘪了瘪嘴问“为什么?”
爷爷严肃的放下手中的蒲扇认真对我说“囡囡,手可不能指月亮,不然弯弯的月亮晚上会变成锋利的镰刀把囡囡的耳朵割掉。”
当时太晚,只有隐隐约约的月华洒在爷爷身上,看他看的有些不太真切,当时倒也不怕,只是一个劲的问为什么,当时候年纪太小,爸妈给我买了好多本十万个为什么,于是我充分发挥了书本的作用,我问为什么。
爷爷沉默了很久,他张了张嘴又合上,迟滞许久仍没有回答我,只是慢慢的躺在竹椅上,假寐着,手有一搭没一搭的扇着风。
夜渐深了,蛙鸣蝉声还在不停的攀比着。
奶奶叫我们收好竹椅又将老旧的大门上了阀,将微弱的灯光熄灭。
许眠晚上睡觉和奶奶睡一起,奶奶身上很香的,是洗澡堂里皂角的香味,还有膏药的清香,奶奶腿脚不好,经常要贴膏药才能睡觉。
许眠很喜欢闻那样的味道,于是窝在奶奶怀里,手喜欢搭在奶奶的耳朵上,凉凉的润润的。
眼睛却瞥向窗外的月亮,月亮愈发的亮了,此时像是冲破了桎梏现出天光来。
疾风又吹的芦苇婆娑,许眠看着窗口那悬明月又问为什么,奶奶只说“奶奶的父辈也告知奶奶这样的道理,你的爷爷大概是从他的父辈那得知,于是他也告知你,代代相传的,你要探究个原理来,倒也是说不太清。”
许眠当时听的迷迷糊糊的,我对着奶奶,奶奶那双浑浊的眼睛却看着窗口那悬月亮,自己却又迷迷糊糊睡去,第二日也不记得这事来,照样是耍泼四处闹腾的模样。
之后自己长大些后,去城里读了些书,自认为学了不少道理。
后来许眠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回来看爷爷奶奶,与他们的关系愈发疏离,只好把自己置身事外。
好像这只是我的义务罢了。
而他们的背愈发躬的厉害,皱纹沟壑也慢慢加深。爷爷却仍是端坐在客厅的正坐上。爷爷见自己来了,浑浊的眼睛里终于有了喜色。他开口道“囡囡回来了咧,又长高漂亮了不少。功课上也要努力啊。”
“囡囡,你最喜欢吃的桃子,我今天准备了不少。”
囡囡,小时候可顽皮,不是这蹭破皮,就是那跌进水塘,你奶奶可不追着你打。”
“囡囡,可不能再去指月亮咯!”
“囡囡小时候上学,老喜欢买玩具,还喜欢让奶奶给你扎漂亮辫子咧。”
爷爷看着许眠,又好像在透过许眠看着十年前的自己。
可自己还是自己,爷爷似乎停留在过去的十年了。地上的蚂蚱还在往上爬,许眠却猛的抬头瞧见那本挂在灰扑扑墙上的日历本上,上面画着圈“今天是廿一,囡囡要回家。得多摘点桃子。”
日历本上面的字歪歪扭扭我只能勉强的认出意思来。
应该是老人记性不太好,他格外的惦记着难得的日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