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以,目前技术部门能确定的,就是那段时间的数据帧存在无法解释的异常跳变和干扰,具体是什么技术手段造成的,干扰源在哪里,一概不知。” 技术科的负责人在临时通讯频道里的声音充满了挫败感,“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抗干扰和信号追踪算法,但对方的技术……非常高明,像是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了。”
林语晨挂断通讯,眉头紧锁。指挥中心的临时帐篷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章22“科技迷雾”所揭示的困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困在原地。高科技干扰,数据帧异常——这指向了一个拥有强大技术能力的对手,他们能够在移动的“东方快车”号列车系统内部,精准地制造出一片信息的“真空地带”。
赵小飞的发现是关键,但这个发现本身却像一个巨大的问号,不仅没有提供答案,反而引出了更多的谜题。这片“科技迷雾”笼罩之下,传统的依赖电子信号、监控数据的侦查手段几乎全部失效。
“沈墨,”林语晨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沈墨,“科技手段暂时指望不上了。现在,我们可能需要依靠最原始,但也可能是最直接的方式——人。”
沈墨抬起头,眼神平静,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步。“你想让我做什么?”
“‘东方快车’号是全封闭式车厢,案发时段(或者说,数据异常时段),列车处于特定的运行区间,外部人员几乎不可能介入。”林语晨走到列车内部结构图前,用笔圈出了沈墨所在的黄金观景车厢,“干扰源、以及可能存在的‘事件’,都应该局限在列车内部,尤其是你们所在的这个车厢,因为这里是数据帧异常最集中、最明显的区域。”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章22我们做了极致的物理排查,车厢结构、缆线、甚至水下部分,都没有发现明显的物理入侵或装置痕迹。对方如果不是用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物理手段,那剩下的可能就是……针对人的手段。”
沈墨明白了她的意思:“你怀疑有人对车厢里的人做了什么?”
“是的。科技干扰可能只是为了掩盖某种针对‘人’的行动。”林语晨点头,“数据可以被干扰,但人的记忆、感知,虽然也可能出错,但总会留下痕迹。赵小飞的设备捕捉到了‘异常’,但我们需要知道,在那段被科技迷雾笼罩的时间里,车厢里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者说,‘遗忘’了什么?”
“可是,”赵小飞插话道,“我们之前也简单询问过周围的乘客,他们都说没什么特别的,一切正常,就是觉得那段时间过得有点‘快’,或者说……没什么印象。”
“‘没什么印象’,‘过得快’……”沈墨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异常。”他看向林语晨,“你希望我怎么做?深度访谈?”
“不仅是深度访谈。”林语晨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沈墨,我需要你动用你的‘专长’。我要知道,在那段数据空白的时间里,这个车厢里,是否发生了我们不知道的‘空白瞬间’。”
林语晨口中的“专长”,指的就是沈墨那近乎传奇的心理洞察力,以及他那套在特定情况下经受过实践检验的催眠诱导与记忆回溯技术。这通常是最后的手段,因为它涉及到个体意识的深层领域,操作复杂且敏感,但在当前这种所有科技手段都失效的“迷雾”状态下,这可能是唯一能穿透表象,触及真相的方法。
沈墨沉默了几秒,他清楚这项工作的难度和责任。催眠不是读心术,记忆也并非录像带,尤其是在可能存在外部干扰或潜意识防御的情况下。但他同样明白林语晨的急迫和这个线索的重要性。
“我需要一个绝对安静、不受打扰的空间。”沈墨开始提出条件,“最好是能让被访谈者感到放松和安全的环境。列车上的乘务员休息室或者空置的包间可以考虑。其次,我需要一份案发时段黄金观景车厢内所有乘客的详细名单和座位分布图。最后,访谈过程需要保密,结果直接向你汇报。”
“没问题。”林语晨立刻答应,“我会马上协调列车长,清空一节乘务员备用休息室,并让赵小飞配合你,调出乘客名单和座位图。记住,重点关注数据异常时段前后,在车厢内活动频繁,或者座位靠近通讯设备、电力接口等关键位置的乘客。”
“明白。”沈墨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仿佛要进入一种特殊的工作状态,“给我半小时准备,然后开始。”
(二)
半小时后,位于列车中部,平日里用来堆放清洁工具和供乘务员短暂休息的备用休息室被临时征用。空间不大,但足够安静。林语晨让人搬来了一张舒适的沙发椅和一张小茶几,桌上放着一杯温水和一个用来计时的秒表。灯光被调至柔和的暖黄色,营造出一种尽可能放松的氛围。
沈墨坐在沙发对面的折叠椅上,面前摊开着赵小飞刚刚打印出来的乘客名单和座位分布图。林语晨和赵小飞则守在休息室外,确保绝对的安静,同时也负责根据沈墨的要求,逐个“请”来需要访谈的乘客。
第一个被请进来的,是一位看起来约五十岁左右的商人,姓张,座位就在沈墨斜后方,数据异常时段他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处理文件。
“张先生,打扰了。”沈墨的声音温和而沉稳,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我们是铁路安全部门的,有些关于刚才列车运行中出现的一点小异常,需要向您了解一些情况,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
张先生显得有些不耐烦,但看到林语晨出示的证件和严肃的神情,还是坐了下来。“警察同志,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没什么特别的啊。就是感觉……嗯,好像打了个盹?又好像没有。反正就是那段时间,我看文件看得挺投入,一抬头,发现过了好一会儿了,但具体怎么过的,脑子里有点模糊。”
这和之前的初步询问结果一致。沈墨点点头,没有急于追问,而是先从一些轻松的话题聊起,比如张先生的行程、目的地、对“东方快车”号的感受等等。他的语速缓慢,语调平稳,眼神专注而平和,渐渐地,张先生脸上的不耐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放松的状态。
大约十分钟后,沈墨的问题开始不着痕迹地转向。“……是的,长途旅行确实容易让人感到疲倦。张先生,您平时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感觉,就是明明在做一件事,突然回过神来,发现中间有一小段时间,好像……嗯,像走神一样,记不太清具体在想什么,或者做什么?”
张先生想了想,点头道:“会啊,有时候开会或者看报告久了,就会这样,俗称‘放空’嘛。”
“是的,‘放空’。”沈墨重复道,声音压得更低了,带着一种引导性的节奏,“那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就在今天下午,大概三点十五分到三点三十五分之间,也就是您感觉‘时间过得快’,‘有点模糊’的那段时间,您当时正看着电脑屏幕,屏幕上的文字清晰吗?窗外的光线,您还有印象吗?车厢里的声音,比如空调声、其他乘客的低语声,您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感受吗?”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微的“嗒、嗒”声。同时,他的目光缓缓地、有节奏地在张先生的双眼之间移动。“……试着放松,张先生,深呼吸……吸气……呼气……对,就是这样……想象您现在正坐在当时的座位上,面前是您的电脑……光线……声音……感觉……”
这是催眠诱导的开始。沈墨并没有使用复杂的催眠仪式,而是利用了之前建立的信任和放松状态,通过语言引导、节奏暗示和目光接触,逐步引导张先生的意识进入一种轻度的催眠状态——一种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潜意识更容易被触及的状态。
张先生的眼皮开始变得沉重,眼神逐渐失焦,呼吸也变得更加深长、平稳。
沈墨继续引导:“……很好,张先生,您现在感觉很放松……非常放松……现在,告诉我,当您专注于文件的时候,您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字上,对吗?……在那段时间里,有没有什么……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不一样的感觉?比如,一丝奇怪的气味?一个异常的声音?或者……一种突如其来的、非常短暂的……困倦感?或者……空白感?”
张先生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努力回忆。“……气味?没有……声音……很安静……困倦感……好像有一点……就是那种……突然觉得眼皮很重……想闭一下……”
“然后呢?”沈墨的声音如同耳语,带着强大的穿透力,“闭上眼睛之后,发生了什么?”
“……闭上眼睛……”张先生喃喃道,语速变得很慢,“……然后……然后……”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然后……就……没了……”
“没了?”沈墨追问,“是什么‘没了’?是感觉没了?还是……记忆没了?”
“……是……是一段……黑的……”张先生的声音带着一丝迷茫和不易察觉的恐惧,“……像……像电影被剪掉了一小段……前面还在看文件……后面……后面就是我突然惊醒……或者说……回过神来……发现……发现时间过去了……但中间那段……黑黑的……什么都没有……”
“空白。”沈墨吐出两个字。
“……对……空白……”张先生无意识地重复着,“……一个……小小的……黑色的空白……”
沈墨没有再继续深挖,他知道,对于第一次接触这种深度引导的人来说,能触及到这个“空白”已经是关键。他开始缓缓地将张先生从轻度催眠状态中唤醒。“……很好,张先生,你做得很好……现在,想象那个黑色的空白像一片云一样飘走了……你开始慢慢醒来……回到这个房间……听听我的声音……感受你坐在椅子上的感觉……慢慢地,睁开眼睛……”
张先生缓缓睁开眼睛,眼神有些迷茫,过了几秒钟才逐渐恢复清明。他似乎不记得刚才催眠状态下的具体对话了,只是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困惑地问:“我……我刚才睡着了吗?”
“不,您只是非常放松地回忆了一些事情。”沈墨微笑着说,递给他一杯温水,“谢谢您的配合,张先生。您刚才提到的‘空白感’,对我们很有帮助。请您先休息一下,之后如果还有需要,可能会再麻烦您。”
送走张先生,沈墨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目标一:张XX,出现明确的‘意识空白’报告,描述为‘黑色的空白’、‘电影被剪掉一小段’。催眠状态下可触及,但无具体内容,仅余‘空白’本身。”
(三)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沈墨以同样的方式,先后对黄金观景车厢内另外三名在数据异常时段表现出“记忆模糊”或“时间感异常”的乘客进行了深度访谈和催眠引导。
这三名乘客分别是:一位退休教师李女士,她当时正在编织毛衣;一位年轻的IT工程师王先生,他当时在用平板看电影;还有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陈同学,她当时在听音乐、刷社交媒体。
过程不尽相同,但结果却惊人地相似。
在催眠状态下,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回忆起(或者说,感受到)了那段时间里存在的一个“异常点”——一个无法被填补的“意识空白”。
退休教师李女士描述为:“……就像是突然断了线的风筝,脑子里的思路一下子没了,手里的毛线针还在动,但我不知道自己要织什么花样,等我‘醒’过来,针脚已经织错了一小片,但我完全不记得是怎么织错的。那段时间,脑子是空的。”
IT工程师王先生说:“……电影画面好像卡住了,但又好像没卡……声音也有点嗡嗡的……然后……然后就像快进一样,画面跳过去了好几分钟,但我当时一点没觉得奇怪,直到后来回想,才发现那段快进的部分,我脑子里一点印象都没有,完全是空白的。就像……系统宕机了几秒,然后自动重启了,但日志里没有记录。”
大学生陈同学则显得更加敏感和不安:“……我听着歌,突然觉得耳机里的声音有点怪,不是音乐本身怪,是一种……嗯……频率不对的感觉?然后头有点晕,眼前好像闪过一点点……不是黑的,是白的……很亮的白光……然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反应过来,歌已经放到下一首了,而且已经播了一半。我当时还看了下时间,吓了一跳,怎么过得这么快?现在想起来,那中间……就是一片白光之后的……什么都没有,像被擦掉了。”
“黑色的空白”、“思路断了线”、“系统宕机”、“白光闪过”、“被擦掉了”……不同的描述,指向的却是同一个核心——在那段被科技干扰笼罩的特定时间窗口内,黄金观景车厢内的多名乘客,都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他们在清醒状态下无法察觉,但在深度催眠引导下能够被触及的“意识空白瞬间”。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它证明了林语晨的猜测——科技干扰并非孤立事件,它很可能是为了配合某种针对“人”的意识层面的干扰而实施的。数据帧的异常,掩盖的是人脑中的“记忆帧”的缺失!
沈墨将访谈记录整理好,通过加密通讯发给了林语晨。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连续对多名不同特质的人进行深度催眠和引导,对精神力的消耗极大。但这个结果让他感到一丝寒意。
能够在移动的列车环境下,对特定车厢内的多名人员同时造成短暂的、同步的意识空白,这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是某种药物?还是某种未知的声波、电磁波武器?或者是更复杂的复合手段?
如果只是造成意识空白,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制造混乱?还是说,在那片“空白瞬间”里,有人做了什么不想被人记住的事情?
(四)
林语晨收到沈墨的报告时,正在亲自带队,对黄金观景车厢进行第二轮更为细致入微的物理搜查。第一轮的“极致物理排查”侧重于宏观结构和关键设备,而这一轮,她要找的是可能存在的、与“意识空白”相关的微小痕迹。
沈墨的发现让她心头一震,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她的判断。“意识空白”……这与她正在寻找的线索方向高度吻合。如果是药物,尤其是“速效迷幻剂”或强效镇静催眠类药物,完全可能造成类似的短暂意识障碍和记忆缺失。而这类药物,往往会留下极其微量的残留。
“所有人注意,”林语晨通过内部通讯器对搜查小组下令,“重点检查车厢内的通风口、空调出风口、座椅下方、小桌板缝隙、以及任何可能被用来释放或投放微量气体、粉末的隐蔽角落。使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空气样本、可疑残留物进行即时分析。赵小飞,你带技术组,重点检查乘客座位区域的空气循环路径。”
“明白!”
“东方快车”号的黄金观景车厢虽然豪华,但结构并不复杂。林语晨戴着白手套,亲自仔细检查每一个座位。她的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她知道,这种“速效迷幻剂”如果是通过空气传播,剂量必然极小,且挥发性极强,残留量可能微乎其微,时间越久,留下的痕迹就越少。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搜查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便携式检测仪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屏幕上不断跳动着各种复杂的化学分子式和峰值图谱。大部分结果都是车厢内正常的空气成分、人体气味、食物残留气味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林语晨的眉头渐渐收紧。难道不是药物?或者是一种完全不留痕迹的新型药物?
她走到之前沈墨提到的那位描述“白光闪过”的大学生陈同学的座位旁。这个座位靠窗,位置相对独立一些。林语晨蹲下身,仔细检查着窗户的密封胶条,又检查了座位下方的地毯纤维,都没有发现异常。她拿起检测仪,将探头凑近空调出风口,让仪器持续采样分析。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落在了小桌板靠近窗边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似乎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与木纹融为一体的白色小点,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林语晨心中一动,拿出随身携带的取证工具箱,用特制的微型镊子小心翼翼地挑起那一点点几乎看不见的白色粉末,将其转移到专用的微量物证载玻片上,然后迅速放入便携式检测仪的样本入口。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聚焦在林语晨手中的检测仪屏幕上。
几秒钟后,屏幕上的图谱分析结果出来了。原本杂乱的峰值中,一个特定的峰值异常突出,并且与仪器数据库中储存的一种物质的标准图谱高度吻合!
林语晨的瞳孔骤然收缩,她盯着屏幕上那个物质的名称,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
“……检测到……‘α-氯代苯乙酮’衍生物……以及微量‘三氟甲基苯基哌嗪’代谢物残留……”
赵小飞凑过来看了一眼,脸色微变:“‘α-氯代苯乙酮’衍生物?这不是……强效速效迷幻剂的一种核心成分吗?而且是那种作用迅速、代谢快、极难检测,但能造成短暂意识混乱和记忆缺失的类型!‘三氟甲基苯基哌嗪’也是类似作用的化合物!”
林语晨缓缓站起身,眼神冰冷而锐利,望向窗外飞速掠过的景物,仿佛要穿透这重重迷雾。
“找到了。”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揭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