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第七封回信 > 第2章 唯一的变量

第2章 唯一的变量

许砚知的世界是由公式、定理和逻辑链条构成的。

清晨六点三十分,他准时醒来。不需要闹钟,生物钟精确得像原子钟。洗漱,换上干净的校服,从冰箱里拿出全麦面包和牛奶,安静地吃完。七点整,背上收拾好的书包,戴上降噪耳机,推开家门。

耳机里没有播放音乐,他只是需要这样一个物理屏障,将外界的嘈杂——邻居的喧哗、街市的叫卖、同学间无意义的寒暄——隔绝在外。声音是一种干扰,而无意义的社交,更是对注意力和时间的双重浪费。

从家到青大附中的路程步行需要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他通常用来在脑中复盘前一天预习的新知识点,或者构思一道竞赛题的多种解法。街道两旁店铺的霓虹、行色匆匆的路人、甚至天空变幻的云彩,都很少能闯入他高度聚焦的视觉领域。

一切都有其固定的轨迹和模式。高效,有序,简洁。

今天的早读是语文,他拿出《古文观止》,默读着《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文字的美感他能够解析,但其背后蕴含的,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浩渺感慨,于他而言,更像是一种可以被量化的概率和宇宙尺度下的必然。他更欣赏后面那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面的相对论思想,倒是与物理学有着微妙的契合。

课间,他通常不会离开座位。或是继续演算,或是从书包里拿出《天体物理导论》翻阅几页。偶尔有同学拿着难题来请教,他会言简意赅地讲解思路,步骤清晰,逻辑严密,但绝不会有多余的一句话。久而久之,来问问题的人也少了,大家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许砚知是一座储量丰富的宝库,但开启宝库的钥匙,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且门槛极高。

他并不在意。孤独是思维的屏障,保护着他内心秩序的完整性。

下午最后一节是自习课。班主任李老师敲了敲讲台,吸引了全班的注意。

“同学们,高三了,学校强调要‘补短扬长’。经各科老师商议,决定成立几个‘学霸互助小组’,让不同学科优势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教室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许砚知微微蹙眉,抬起了头。这种安排,在他看来,打乱了个体的学习节奏,引入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不确定性变量。

“下面我念一下分组名单。”李老师推了推眼镜,开始宣读,“第一组,许砚知,夏叙言……”

许砚知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了窗边的位置。

夏叙言。

语文课代表,广播站那个声音很好听的男生。许砚知对他的印象,停留在“成绩不错,文科极强,字写得很漂亮,笑起来……有点晃眼”。仅此而已。像给一个物体贴上了几个属性标签,存储在记忆库里,无需调用,便不会主动想起。

他看到夏叙言在听到名字时,似乎愣了一下,随即耳根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淡红,然后很快低下头,假装整理桌上的书本。

一个无意义的反应。许砚知收回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的书本上。合作学习?他并不需要。他有自己完善的学习体系。至于帮助别人……如果对方能提出明确的问题,他不介意提供解答。仅此而已。

放学铃声响起,许砚知如同精准的机器,开始收拾书包。今天轮到他值日,负责清理教学楼后方的“匿名树洞”信箱。这是学生会生活部的一项传统任务,他虽觉得无必要,但既然分配了,便会执行。

槐树的枝叶在傍晚的风中轻轻摇曳,洒下细碎的光斑。树洞信箱孤零零地挂在粗壮的树干上,像一个被遗忘的密码箱。

许砚知拿出钥匙,打开那把有些生锈的小锁。信箱里果然塞了不少东西,各种颜色、大小的信封,甚至还有几张折叠的便签纸。他面无表情地将它们全部取出,准备按照惯例,带到不远处的垃圾箱统一处理——这些青春期无处安放的情绪,在他看来,大多是无病呻吟,是逻辑不清的产物。

然而,就在他转身欲走时,一个纯白色的、没有任何装饰的信封,吸引了他的注意。

倒不是信封本身有多特殊,而是它被放置的位置很显眼,而且信封上的字迹,清隽有力,结构舒展,带着一种难得的书法美感。这在一堆或稚嫩或潦草的字迹中,显得格格不入。

更让他目光微凝的是开头的称呼——

【致:秩序的追寻者】

秩序?追寻者?

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像一道精准的定位激光,瞬间穿透了他惯常的思维屏障。他最近一次公开提及与“秩序”相关的概念,是在……上次的数学物理交叉测评的草稿纸上。

他停下脚步,背靠着粗糙的槐树树干,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将这封信归为“无用信息”而丢弃。他拆开了信封。

信纸是普通的横线纸,但上面的字迹,与信封上的一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内容不长,但他读得很慢。

【偶然窥见您关于“混沌与秩序引力”的见解,深感触动。它像一道强光,照亮了我近日思绪的泥沼。】

【然而,请允许一个习惯于在感性与模糊中摸索的人提出一点困惑:如果宇宙的终极是熵增,是走向无序的热寂,那么您所言的“有序的引力”,其力量源泉从何而来?它是否足以对抗这宏观的、既定的命运?】

【更进一步说,那些诞生于混沌初开时,偶然又必然的情感——比如喜悦,比如悲伤,比如……“永恒”的渴望——它们在您的秩序宇宙中,又该被置于哪个坐标?它们是被解释的变量,还是需要被忽略的误差?】

许砚知的目光在“熵增”、“热寂”、“永恒”这几个词上停留了片刻。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倾诉烦恼或表达爱慕的信。这是一个提问,一个挑战,一个试图用他熟悉的语言体系,来探讨他几乎从不涉足的情感与哲学领域的……思维实验。

写信的人很聪明。他(从字迹和行文风格,许砚知初步判断为男性)没有直接表露身份,而是选择了一个匿名的、安全的渠道。他抓住了自己可能感兴趣的点——秩序与混沌,并用宇宙的终极命运来质疑“有序引力”的普适性。最后,更是将问题引向了最不可控、最不符合逻辑的“情感”。

误差?变量?

在许砚知原有的模型里,情感确实是需要被尽量忽略的干扰项。它们难以量化,不可预测,是导致系统失稳的主要噪声源。

但这封信,将“情感”摆到了台面上,要求一个“坐标”。

他抬起眼,望向远处教学楼逐渐亮起的灯火,耳机里一片寂静,但他内心的某个算法似乎正在被悄然修改。

这个“迷茫的旁观者”,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一个他从未深入思考过,或者说,刻意回避了的问题。

他重新将目光落回信纸。那清隽的字迹,此刻仿佛具有了某种引力,吸引着他去回应,去解答,去……构建一个新的、能够容纳这个问题的逻辑框架。

从书包里拿出惯用的黑色硬面笔记本和钢笔,他靠在树干上,以笔记本为垫板,开始书写。笔尖划过纸张,发出稳定而冷静的声响。

【致:迷茫的旁观者】

【来信收悉。】

【首先,需澄清一个概念:“有序的引力”并非指对抗宇宙终极热寂的宏观力量,而是在局部、暂时性系统中,由基本相互作用(如万有引力)及内在规律所驱动的,从高熵态向低熵态自发演化的趋势与能力。生命本身,即是此趋势在地球局部范围内的杰出体现。】

【关于情感:在现有科学框架下,情感可被视为复杂神经系统对外部及内部刺激产生的、具有适应性的综合反应模式。它并非“误差”,而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变量的函数输出。其“偶然又必然”的特性,源于刺激的随机性与神经系统反应模式的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至于“永恒”的渴望,或可理解为智慧意识对“存在”本身延续性的本能诉求,是生命系统对抗“消亡”这一终极威胁的心理补偿机制。其坐标,或许在于驱动个体与种群进行信息传承与基因延续的行为动机之中。】

【以上,是基于当前认知水平的部分解答。欢迎就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秩序的追寻者】

写完,他仔细地将回信折好,塞进一个同样没有任何标识的信封里,然后在信封上,用他那一丝不苟的印刷体,写下【迷茫的旁观者收】。

他没有立刻将信投回树洞。而是拿着它,走到了垃圾箱旁,将手中其他的“树洞秘密”尽数丢弃。只留下了这一封,来自“迷茫的旁观者”的信,以及他刚刚写好的回信。

犹豫了三秒——这对于许砚知而言,已经是相当漫长的决策时间——他转身,再次打开了那个墨绿色的树洞信箱,将他手中的回信,单独、郑重地放了进去。

“咔哒。”锁舌扣上。

他站在原地,看着紧闭的信箱门,仿佛能看到里面那封刚刚投入的、带着他理性分析的回信,正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它的读者。

夕阳彻底沉入了地平线,天边只剩下最后一抹瑰丽的紫红色。晚风吹过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许砚知抬手,重新戴好了刚才写回信时摘下的耳机。

世界再次安静下来。

但这一次,他清晰地感知到,自己那个原本稳定、封闭的系统内部,似乎被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

一个由一封信,一个匿名的“旁观者”带来的,充满未知的变量。

而他,竟然对此产生了一丝微小的、名为“期待”的情绪波动。

这在他的情绪数据库里,是极为罕见的记录。

他迈开步子,向校门外走去。背影依旧挺直孤清,但步伐似乎比平日,慢了那么零点几秒。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