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第七封回信 > 第3章 晚霞的散射定律

第3章 晚霞的散射定律

夏叙言几乎是跑着回到家的。

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书包随着他的跑动一下下拍打着后背,但他浑然不觉。脑海里反复回放的,只有放学时那个短暂的瞬间——他看到许砚知站在槐树下,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正低头专注地看着。

那个信封的颜色和大小,和他投进去的那个,太像了。

许砚知真的看了信?他甚至没有像处理垃圾一样直接丢掉?

这个认知像一道电流窜过夏叙言的四肢百骸,带来一阵微麻的战栗。他不敢上前确认,只能像一只受惊的兔子,飞快地逃离了现场。

回到家,和父母匆匆打过招呼,他便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书包被随意丢在椅子上,他则扑到床上,将脸埋进柔软的枕头里,试图平复过于急促的呼吸。

冷静。夏叙言,冷静。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巧合,许砚知只是在履行他学生会干部的职责,清理信箱而已。那个信封,或许只是看起来相似。

可是……他那专注阅读的神情,又该如何解释?

理智在分析着各种可能性,但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小小地、固执地叫嚣:他看到了!他一定看到了!

这种混杂着期待、紧张、甚至是一丝羞赧的情绪,直到晚饭时依旧缠绕着他。

“叙言,今天怎么了?魂不守舍的。”母亲给他夹了一筷子菜,关切地问。

“啊?没、没什么。”夏叙言猛地回神,扒了一口饭,“可能就是……学习有点累。”

父亲放下报纸,看向他:“高三压力大是正常的,但要学会调节。别把自己逼得太紧。”

夏叙言点点头,心里却有些发虚。逼紧他的不是学习,而是那个住在隔壁班,不,是住在另一个思维星球上的许砚知。

晚饭后,他帮母亲收拾了碗筷,便以复习为由再次回到了房间。书桌上的练习题摊开着,但他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手指不由自主地伸向书包侧袋,摸到了那个老槐树洞信箱的钥匙——这是他昨天趁着没人注意,偷偷用印泥按下了钥匙的形状,今天中午溜去校门口锁匠那里配的。一个有些出格,甚至不符合他一贯行事作风的举动。

当时配钥匙的老大爷还用狐疑的眼神看他,他红着脸解释是班级信箱的钥匙弄丢了。

现在,这把小小的、带着金属凉意的钥匙,却成了连接他与那个未知可能的唯一通道。

去,还是不去?

万一没有回信呢?那点刚刚燃起的、微弱的希望之火就会被彻底浇灭。

万一……有呢?

这个“万一”像伊甸园的蛇,诱惑着他。

最终,冲动战胜了理智。晚上八点,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街灯次第亮起。夏叙言跟父母说要去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买些笔芯,抓起钥匙和一个小手电筒便出了门。

夜晚的校园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显得格外寂静。教学楼只有零星几个窗户还亮着灯,那是高三学生在挑灯夜战。老槐树在夜色中像一团巨大的、沉默的阴影。

夏叙言的心跳又开始不受控制地加快。他做贼似的左右张望了一下,确定周围没有人,这才深吸一口气,走到树洞信箱前。配来的钥匙有些涩,他费了点劲才打开那把小锁。

信箱里空荡荡的。

白天塞得满满的信件和纸条已经被清理一空。一股失望瞬间攫住了他,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缓缓下沉。

果然……是自己想多了。

他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自嘲的苦笑,准备关上信箱离开。

就在这时,手电筒的光柱无意间扫过信箱内部的角落,一个白色的、方方正正的物体映入眼帘。

不是他想象中的,混在一堆信件里。而是单独、安静地躺在空荡信箱的底部,像一个被特意安置在那里的、等待他开启的礼物。

信封是纯白的,上面是他并不熟悉的、一种近乎印刷体的工整字迹:

【迷茫的旁观者收】

夏叙言的呼吸骤然停止了。

血液仿佛在瞬间冲上头顶,耳边嗡嗡作响。他几乎是颤抖着手,将那个信封拿了出来。很轻,但他却觉得重逾千斤。

他猛地关上信箱,甚至忘了上锁,攥着那封信,像揣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藏,一路小跑到了不远处一盏还算明亮的路灯下。

背靠着冰凉的路灯杆,他再次确认四周无人,这才小心翼翼地、近乎虔诚地拆开了信封。

展开信纸,那工整冷静的字迹扑面而来。没有问候,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如同他解题时的风格,精准,高效。

【首先,需澄清一个概念:“有序的引力”并非指对抗宇宙终极热寂的宏观力量,而是在局部、暂时性系统中……】

夏叙言逐字逐句地读着,心跳如鼓。许砚知真的回信了!他用他严谨的科学语言,回应了自己那些带着文科生浪漫与迷茫的提问。他将“情感”定义为“复杂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反应模式”,将“永恒的渴望”解释为“对抗消亡的心理补偿机制”。

每一个字都透着冷静和疏离,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逻辑和现有科学认知之上。

这完全在夏叙言的预料之中,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许砚知”。

可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感到被冒犯或被否定。反而,他从这极致理性的文字背后,读到了一种笨拙的、试图理解和回应他那些“不理性”问题的努力。

他没有忽视,没有嘲笑,而是认真地、用他唯一擅长的方式,构建了一个逻辑框架来容纳这些问题。

这对于许砚知那样的人来说,或许已经是所能表达的、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在意?

夏叙言的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弯起。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像温暖的潮水,漫过他的心田。路灯昏黄的光线洒在信纸上,也落在他带着笑意的眼睛里,亮晶晶的。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信。

这一次,不再是小心翼翼的试探,而是带着一种被回应后的兴奋和……想要更靠近一点的渴望。

他立刻从书包里拿出笔记本和笔,就着路灯,垫在膝盖上开始写。他要抓住这一刻汹涌的灵感,抓住这份奇妙的连接。

【致:秩序的追寻者】

【您的回信让我欣喜,亦深受启发。感谢您愿意花费时间,为我构建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我仿佛透过您的文字,窥见了一个由定律和公式编织而成的、晶莹剔透的宇宙。】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抬头望向夜空。城市的灯光掩盖了星辰,但天边还残留着一抹日落后的深蓝。他想起今天傍晚时,那片绚烂得如同打翻调色盘的晚霞。

一个念头闪过。

他低下头,笔尖继续飞快地移动。

【请允许我延续您的比喻,并提出一个新的观察。今日傍晚,我目睹了天空一场盛大的“散射事件”——晚霞。在我的感性认知里,那是太阳与云朵的浪漫告别,是光与色的抒情诗。】

【但在您的秩序宇宙里,它是否仅仅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穿过大气层时,被空气分子和微粒散射后,所呈现出的、符合米氏散射或瑞利散射定律的物理现象?】

【我想知道,当您看到那片瑰丽的红色与紫色时,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还是散射截面、波长与粒子半径的比值公式?】

【或者说,在您看来,这两种解读——感性的审美与理性的分析——是否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一般,本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期待您的下一次“散射”分析。】

【——迷茫的旁观者】

写完,他仔细读了一遍,脸上有些发烫。他好像……有点过于大胆了。不仅讨论了晚霞,还隐隐触及了许砚知个人审美与科学思维的问题。

但这正是他想要的。他不想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讨论上,他想把那些宏大的命题,拉回到具体而微的日常里,拉回到他们共同呼吸的这片天空下。

他想知道,那个看似只关注星辰宇宙的人,是否会低头看一眼人间的晚霞。

他将回信折好,塞进信封,再次走向那个墨绿色的树洞信箱。这一次,他的脚步坚定而轻快。

投下信,锁好信箱。他转身离开,脚步甚至有些雀跃。

夜晚的风吹在脸上,带着初秋的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暖意。他抬头看了看那片依旧深蓝的夜空,仿佛能看到无数不可见的光线正在按照既定的物理定律,穿梭、散射、交织,构成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

而他和许砚知,就像两个分别掌握了部分频谱解析仪的人,正试图通过信件,拼凑出这个世界更完整的图像。

这个认知,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盈的快乐。

他甚至开始期待明天的晚霞。

以及,下一次来自“秩序追寻者”的回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