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予墨在“经纬”咖啡厅的会面,如同投入沈唯心湖的一颗石子,表面的专业与平静之下,涟漪持续扩散。
她反复复盘那场对话,林予墨那句“我相信沈总是个尊重数据的人”,像一句精准的魔咒。她当然尊重数据,于是,她调动了更多的资源去获取数据。
一份更详细的“墨迹时光”经营分析报告放在了她的案头。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的流水数据印证了它的经营确实只是勉力维持。同时,助理也汇报了与其他几家“钉子户”商户的沟通进展,阻力不小,但都有价码可谈。
唯独林予墨,她提出的不是一个价码,而是一个问题,一个关于“价值”本质的问题。
这天下班前,沈唯接到了周总的内部电话。
“沈唯,‘清源里’项目要加快。集团希望在明年第二季度能看到初步成效。”周总的声音透过听筒,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我收到消息,有几家竞争对手也在盯着这片区域。效率,明白吗?必要的时候,手段可以更灵活一些。”
“我明白,周总。我会把控好进度。”沈唯沉声应道。挂断电话,她感到肩上的压力又重了一分。周总口中的“灵活手段”,往往意味着更高额的补偿,或者,更强势的施压。
她正凝神思考,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沈唯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喂,是沈唯吗?”一个爽利又带着几分熟悉笑意的女声传来。
沈唯微微一怔,“我是。您哪位?”
“真是贵人多忘事啊。我,苏瑾。”
苏瑾。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沈唯记忆中一个尘封的角落。她的大学同学,曾经在无数个案例讨论中与她争锋相对又默契十足的搭档,也是……一段短暂却影响深远的情感关系的另一位主角。
“苏瑾?”沈唯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好久不见。你怎么找到我这个号码的?”
“想找沈总,总还是有办法的。”苏瑾轻笑,“我现在在《财经洞察》做记者。听说你在启明资本主导了几个很漂亮的项目,想约你做个专访,不知道沈总肯不肯赏光?”
《财经洞察》,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媒体。苏瑾在这个时候出现,目的绝不只是老同学叙旧那么简单。沈唯瞬间警惕起来。
“专访的事情,需要走公司的流程。你可以先联系我的助理。”沈唯公事公办地回答。
“别这么冷淡嘛。”苏瑾似乎早就料到她的反应,“就算不做专访,老同学这么久不见,喝杯咖啡总可以吧?我记得你最爱喝手冲的耶加雪菲了。”
苏瑾精准地提到了她的喜好,带着一种熟稔的试探。沈唯沉默了几秒。苏瑾的出现是一个变数,但她背后的媒体资源,在某些时候或许也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了解她的意图,比回避她更明智。
“好。明天下午四点,我公司楼下的‘经纬’咖啡厅。”沈唯定了时间和地点,是她熟悉的战场。
“没问题。期待见面,沈唯。”苏瑾利落地挂了电话。
放下手机,沈唯走到窗边,城市的灯火已然亮起。林予墨的纯粹执着,周总的进度压力,现在又加上一个目的不明、知根知底的前女友苏瑾。
她原本以为只是一场清晰的商业收购,如今却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关系网。林予墨是她需要解决的课题,苏瑾是突如其来的变数,而她自己,则站在风暴的中心,既要面对外部的压力,也要应对内心那不该萌生的、对“课题”本身的关切。
她想起林予墨说起书店时眼里的光,那光芒与她记忆中数年前,和苏瑾在图书馆熬夜准备案例竞赛时,彼此眼中燃烧的、纯粹追求某种东西的光芒,隐约重合。
那种光,曾经她也拥有过,后来被现实的KPI和估值模型逐渐掩埋了。
沈唯深吸一口气,将纷乱的思绪压下。无论如何,明天的会面,她需要摸清苏瑾的底牌。而“清源里”的项目,也必须按照她的节奏,继续推进。
只是,那颗名为“林予墨”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改变着湖底的地形。一些被她深埋的东西,似乎正随着涟漪,慢慢浮上水面。那个关于“未完成”的自己,或许正是她所有行为背后,最深层的伏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