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国后,林晚把自己关在画室里整整两周。当她再次出现时,带出了一组全新的作品——《刺光》系列。
画布上充斥着锐利的光线,将人物分割得支离破碎。最中央的一幅名为《答案》,描绘一个背光的男性轮廓,面部模糊不清,只有那双在阳光下呈现琥珀色的眼睛清晰可辨,眼神却游移不定。
陈语看到画作时倒吸一口气:“这些……太有力量了。”
林晚笑了笑,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痛苦是最好的颜料。”
全国青年美术大赛上,《刺光》系列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展览当天,许多观众在那组画前驻足良久,有人甚至红了眼眶。
记者采访时问林晚灵感来源,她只说:“有些光看似温暖,实则伤人。”
一年后,林晚的个人画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展览前言中林晚写道:“人类总在追寻光,却常忘记光也有重量。当它过于强烈,会灼伤直视它的眼睛;当它过于微弱,又无法照亮前行的路。而最残酷的,莫过于你以为抓住了光,却发现它早已从指缝溜走。”
开幕式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周沉。
他刚从伦敦回国,从共同朋友那里听说了展览消息。林晚正在向观众讲解作品,转身看到他站在展厅角落,手里拿着一本展览画册。
他们的目光在空气中相撞,谁都没有先开口。最终是周沉走上前:“恭喜你,画展很棒。”
“谢谢。”林晚礼貌地回应,仿佛他只是普通观众之一。
“我……看了《刺光》系列。”周沉的声音低沉,“很有力量。”
林晚微笑,那笑容不达眼底:“艺术源于生活。”
一阵尴尬的沉默后,周沉说:“我和Clara分手了。”
“哦?”林晚挑眉,“距离太远了,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周沉的脸一下子涨红,他听出了其中的讽刺:“我欠你一个道歉……”
“不必了。”林晚打断他,“没有你的背叛,就没有今天的展览。从这个角度看,我或许该谢谢你。”
有观众过来找林晚签名,她自然地结束了对话。周沉站在原地,看着林晚被簇拥在人群中,光彩照人的样子与记忆中咖啡馆里那个为色彩苦恼的女孩判若两人。
离开画展时,周沉最后回头看了一眼。
展厅中央的《答案》在聚光灯下格外醒目,画中那双游移的眼睛此刻仿佛直视着他,拷问着他的灵魂。
他突然明白,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永远失去了弥补的机会。
而林晚,在送走最后一位观众后,独自站在自己的画作前。
夕阳透过天窗洒进来,为林晚镀上一层金边。她想起那个同样被阳光笼罩的早晨,那个迟疑的瞬间,那个刺穿她心脏的答案。
“你爱过我吗?”
光不会回答,但画布记住了所有。
9.
画展结束后的庆功宴上,香槟在杯中冒着细密的气泡。
林晚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阔腿裤,左手无名指上那枚素圈银戒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林晚从未摘下过它,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提醒。
“林小姐,《刺光》系列震撼了整个评审团。”策展人杨黎举杯示意,“特别是《答案》中那种被刺穿般的痛感,太真实了。”
林晚抿了一口酒,酒精灼烧着喉咙:“谢谢,那确实来自真实体验。”
“听说主角今天到场了?”杨黎压低声音,目光扫向门口,“那位建筑先生。”
林晚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杯沿画着圈:“嗯,来了又走了。”
“你应该高兴,你的痛苦现在成了艺术,而他成了……”杨黎寻找着合适的词,“……艺术素材。”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入她的太阳穴。她的痛苦,她的心碎,如今成了别人口中的谈资,成了艺术圈里又一个“女性觉醒”的案例。
画廊老板想用林晚的故事做营销,媒体想挖掘更多细节,观众们在《答案》前自拍发朋友圈……没有人在乎那痛是真实的,仍在跳动。
“我去透口气。”林晚放下酒杯,躲进了消防通道。
狭小的楼梯间里,林晚终于能摘下微笑面具。手机震动起来,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答案》里的眼睛,比我记忆中的更锐利。——Z”
林晚盯着那个“Z”,胸口发紧。
三年了,他依然记得林晚的号码,而林晚竟然也一眼认出了他的缩写。
这该死的默契。
林晚正要关机,又一条信息进来:“我在后门等你。不是求原谅,只是有些话欠你太久。”
林晚应该头也不回地离开,应该像对待画布上多余的颜料一样将他刮除。
但鬼使神差地,林晚走向了后门。
10.
周沉靠在后巷的墙边,指间夹着一支未点燃的烟。他穿着深灰色高领毛衣和黑色大衣,比伦敦时期更加消瘦,眼下有淡淡的青黑。
“你之前不抽烟的。”林晚站在三步之外,夜风掀起她衬衫的衣角。
“现在偶尔会。”周沉将烟收回口袋,“恭喜你,画展很成功。”
“谢谢。”林晚双手插兜,“你想说什么?”
周沉深吸一口气:“首先,对不起。不是为分手道歉,而是为我处理的方式。你值得一个当面解释,而不是……那种发现。”
林晚冷笑:“所以劈腿可以,只要处理得当?”
“我不是来为自己辩解的。”周沉的目光落在林晚手上的戒指上,眼神一暗,“但事情比你看到的复杂。Clara的父亲是我导师,我的学位、推荐信、实习机会……全系在他手上。开始时我只是在讨好他女儿,后来……”
“后来假戏真做了?”林晚打断他,“多感人的爱情故事。”
“不。”周沉摇头,“从来没有真做过。我和她分手是因为无法继续欺骗她……也欺骗自己。”
林晚怔住了。
这不是林晚预期的答案,在她的叙事里,周沉是个彻头彻尾的负心汉,为了金发美女抛弃了她。
但现实总是更复杂,更模糊。
“为什么现在告诉我这些?”
“因为看到你的画……”周沉声音沙哑,“我才明白自己造成了多大的伤害。那些画里有种东西……比愤怒更可怕,是失望。对我的彻底失望。”
一辆货车驶过巷口,车灯短暂地照亮了周沉的脸。林晚惊讶地发现他眼中闪着泪光。
骄傲的、完美的周沉,居然在她面前红了眼眶。
“晚了。”林晚后退一步,“你的解释,你的愧疚,都晚了。我已经用那些痛苦重新创造了自己。”
“我知道。”周沉苦笑,“我只是……希望你能明白,当年那个在咖啡馆为你借糖罐的男孩,是真的爱过你。”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慢地插入林晚的心脏。
爱过。
过去式。
多么残酷的确认。
“我要回去了。”林晚转身,不让他看到自己动摇的表情,“朋友在等我。”
“晚晚。”周沉叫住林晚,“戒指……你还戴着。”
林晚没有回头:“不是为你戴的。”
11.
凌晨三点,林晚在画室中醒来,脸颊贴着冰冷的画板。
她又梦见了那天——刺眼的阳光,周沉犹豫的表情,自己破碎的心。
庆功宴后林晚直接来了画室,试图用工作驱散混乱的思绪。
画架上是一幅未完成的新作,《余烬》:一片焦黑的土地上,零星的火星仍在闪烁。
手机屏幕亮起,是陈语的信息:“看到艺术中国网的报道了吗?你上头条了!”
林晚点开链接,标题赫然写着《林晚与她的刺光背后的故事》。
文章将林晚塑造成一个被爱情背叛后浴火重生的女性艺术家典型,还配了特写照片。
“胡说什么……”林晚皱眉往下读,发现记者不仅挖出了她和周沉的恋情,还添油加醋地编造了许多细节,甚至暗示周沉是为了绿卡才抛弃林晚。
更糟的是,评论区已经有人扒出了周沉的身份和工作单位,各种恶毒揣测和人身攻击层出不穷。
林晚胃部一阵绞痛——这不是她想要的。
林晚立刻拨通杨黎的电话:“那篇报道怎么回事?我从没授权他们写这些私人细节!”
“冷静点,这是好事!”杨黎的声音带着睡意,“讨论度越高越好,你知道现在有多少画廊想代理你吗?”
“我不需要这种曝光。”林晚攥紧手机,“他们会毁了周沉的事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还关心他?”
“不!但……这不公平。”林晚揉着太阳穴,“我的画是关于我的感受,不是给他的定罪书。”
杨黎叹了口气:“艺术一旦公开展示,解释权就不在创作者手里了。人们会按自己的理解解读它。”
挂断电话,林晚给周沉发了条信息:“那篇报道不是我授意的。抱歉。”
消息显示已读,但周沉没有回复。
林晚盯着屏幕,不知是该松口气还是更担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