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穿越重生 > 海先生 > 第145章 不抑兼并

第145章 不抑兼并

阳春三月,万物滋长,草木青碧,百姓赶着春播下种,商道也人车不休。年前前往京城的那伙人去了几个地方后此时也分开了,泽婉夫妇去了临安,阿忠他们去了徽州。那一路上他们没赶,又恰逢过年闲节,诸事便一一应了心。

“你这是……怎么了?”京城里,着珠带翠的凤姨娘看到侄女时急得握住她窄瘦的膀臂,声音颤抖。

“我没事儿,姑姑,只是出了一趟远门累着了。”泽婉握住她手。“姑父走了您还习惯吧?”

“还好,得你姑父的旧友关照湛儿又得了一个文职小官,日子过得去。”凤姨娘说。“你出门的事儿我也知了,便就那般散尽了钱财。”

“这是叔伯们应该得的。现在是和平岁月,就让后代轻松过日子吧。”泽婉说。“我也给纷儿和芳儿留了足够的嫁妆,以后您的孙子孙女们不会难过的。”

“那你呢?”凤姨娘蹙眉。“还有,你借给孙家一大笔钱又是何意?”

“我们有的。至于孙伯父,只是碰巧助一把罢了,算不上什么。伯父是个文人,知书达理眼界开阔,人丁兴旺又崇儒尚学,更对故土怀有深深的感情,我应该帮他的。”

“……好吧,”凤姨娘看着善良实诚的侄女也无法说什么了。“好吧。”

“姑姑,”泽婉却瞬间泪落。“只是我……以后没脸去见祖宗……我很无能!”

“那事儿还轮不到你!”凤姨娘拥住她。“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无需向谁交代,以后好好生活便是了。”

“……谢谢姑姑!”

“幺儿的事儿你也知了吧?”

“知了,我很高兴。”

“是啊,已是开枝散叶的一大家子了,真好!”凤姨娘又落泪道。

“可浩天一直没有消息……”

“……没事儿的,浩天也一定会好好的。”

后夫妇俩便去玉家老宅住了下来。宅里原来的老嬷嬷在玉家庄去世后,这里也没变卖,而是做了去京城的落脚点。

南县,丹儿看着一封又一封的来信焦虑得六神无主——那人不回去过年就很不正常了,现下过了清明也没要回来的意思,这让她眉头蹙成了水波纹儿。

“太太,”周妈送茶来。

“这心里不凌不乱的。”她对周妈言去。“说是在徽州——去看子麟,然后再去边关看看两个娃儿才会回来。”

“太太,老爷会没事儿的,这好年景里能有什么事儿。”周妈递上茶盏。

“以往也不咋的,这次心里空落得很。”

看她眼红,周妈便道:“……太太,再过仨月雨季就过了,若到时老爷还不回来咱们就寻他去。又或者咱到了北山他们也到了呢。”如此丹儿才欣慰了一点。“……你说的对。”

江,徽州。当年那个字画店门口的街道已得到铺展,清爽开阔,让路两边的店面们也不得不重新装潢与之相衬。子麟的字画店招牌是专门出钱请了当地的学究亲提的,朱匾墨字,文蕴浑厚,很是夺目。徽州经济发达,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视读书的省份,因而那里的教育在国中也名列前茅。

夫妻俩的生计便也就这般了,平淡顺遂。春日里的一天两人见到那老头儿很是欣喜,遂关了店门招待谈心。此前孩子们来信说他们很好,并希望俩老过去一起生活,以尽子女之孝,但子麟烧了信件没回。

“先生,”末了他说,“其实这些年心里很牵挂爷爷,想去看看。说几句话也成,却又知道不合适。”

“我理解。”那人道。“血浓于水便是如此。但确实非适合之机,你且忍耐,将来会有机会的。”

子麟点头,又说:“孩子们想让我和他娘过去一起生活,我没回信儿,要不先生给拿个主意。”

“这个就看你们俩了,哪儿在的欢喜就在哪儿。家里是小本生意,没什么的。”

“是……那我和他娘还是喜欢呆在家里,就不去了。爹在徐家村,我也不舍离去。孩子们知道我的脾气,不见回信便也明了心思。”

“好。”……别时他仍要给子麟一些银子,被拒绝了。“麟儿,我上了年纪,以后走动的机会不多了,你们要保重身子!”

“会的!先生也要保重!”

在他们言别之际,远在京城的高家迎来了一个惊天噩耗。高家书院,敬浩在里面当后勤也几年了,已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因为当年不能出去让他一直以为是那本外文不过关的原因,于是闲暇里便去交了一些前来做买卖的外国朋友学习。在他的朋友中有一个比较亲密的漂亮小伙,卷发蓝眼睛,叫汤姆——是从几万里以外的一个叫“西洋”的地方来的。

汤姆过来呆了几年也没学好汉语,因为大家都讲方言他实在听不懂,所以在碰到敬浩后也算是遇到救星了。后他觉得敬浩的名字不好念,便索性叫他“盖”(这在我们的语言里应是“老弟”这个称呼)。

“盖,”一日他对敬浩言去,“你们伟大的四大发明我学得差不多了,要回去。要不跟我一起去吧,出去开开眼界,然后咱俩再带些眼镜钟表什么的回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对的。不过汤姆,我记得你说过乘船都要一年多的,可是真的?”敬浩道。

“是啊。”汤姆笑道。“这还真没骗你。”然后他便说了一大串春夏秋冬途经的陌生地儿。

“……不会吧?”那人听着瞪眼。

“盖,只是这次我带着货,中途不能久留,得赶路。”汤姆说。“若是松闲,那走走停停还是很有趣的。”

敬浩便拨浪鼓似的摇头。“那还是以后再说吧,我得准备准备。”

“好吧。”汤姆摊手。

“汤姆,那明儿我请你吃饭,给你做肉夹馍,大馅的。”

“耐斯!还有奶奶做的灌汤包,汤圆,红豆包儿……”

傍晚敬浩回去便顺路买了一块上好的牛肉。“奶奶,”他一进家就习惯喊起。他奶应着他,他爹也“上山”回来了。

“又给汤姆做馍了?”他娘看了说。

“是啊,娘,汤姆要回家了;吃了饭我弄去。 ”

“那还是娘弄好了。”他娘接过肉。这时敬浩发现老太太挺不高兴的。

“……奶奶,您咋啦?”他问去,又看了看他爹。

“来,爹有话跟你说。”清扬走去书房。

接着他如五雷轰顶。“……爹,我不信!不会的,义天他不会这样的!”

“那是雪崩。”清扬痛心地说。“本来他和淇恩马上就要成亲了,不想竟发生这样的意外。现在家里的陶瓷生意淇恩管不过来,所以高家打算让你过去。”

“那……我能做什么?”

“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奶奶舍不得你,所以不高兴,但是支持你去的。”

“……爹,我去!”出门他就去抱住了老太太,两人泪成一团。两天后他骑上了去西北的快马——去跟爷爷告别。

西北,润家凹子。水井加上水窖让这个村落彻底活络了起来,再加上年景顺遂,收成良好,人们的生活好了许多。百姓也没浪费水,慢慢房前屋后的撘架上就出现了绿植的新芽。也因这水井,希望搬来村子的人多了,有的甚至愿出高价购买那些废弃的窑屋。这润老爹没有同意,说人家只是出门了还要回的,旁人没权利处置;至于搬来,那是衙门才能管的事儿。

水井下,润东种植的皂角林子已长得半人高,小两口的娃满岁后北山也来接去养着,他则和书礼一起植草种树。

而因有了这能浇灌成活的水源,他们的种植十分顺利,虽然前期工作麻烦一些。这里的环境土质与金国不同,不是所有空置的土地都种树,而是要在那些种不出粮,也不适合种的土地上种出树草来。所以书礼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将那些空地中能种粮的部分甄选出来。

他们先在各处粮地挖了一个断面研究了每层的土质,然后又跑了些地方去向有经验的老人求教和学习,最后再回来一处一处接着挖。同时他发出信件和差人出门——购买树苗和草籽儿。

几年后,那些空置的地里便插满了相关区域的标识,高的、矮的、光的。书礼俯瞰着这些标识,一幅路、草、树、庄稼的的棋盘便跃然于心。接着是树苗和草籽儿的选择,无非一些抗旱、少水好活的树种,如胡杨、枣树、梨子、苹果、刺球灌木等。

最后就是最主要的种植方法了。为防止树苗成活期短水或被风沙覆盖、吹走,他用的是稻草种植法。一年忙完了秋收,苗洞打好,植株就位后,全村老少便出动种树了。男人们干粗重的活儿,挑湿透的泥土和水,女人们则将湿泥向那苗洞里灌上一段,然后放入湿润稻草包裹着根部的苗子,最后再将四周浇上水。后续就做上水、跟踪和补新的工作。

不久因为苗株不能久搁且来路又远不好续接,苗圃老板便专门运土和派人来常驻育苗。末了那育苗的家伙也在这儿生根了。

少雨为这个地方带来的唯一好处是道路不会泥泞,便于运输。苗下地后,年尾空闲的乡亲们便有了乐子,每天去地里看看自己亲手种的树苗和浇浇水什么的。精明的商人闻到了钱味儿,便带着成车的木桶、陶盘瓷碗、农具、布料、针线瓜子等他们需要的东西来小试牛刀,把乡亲们看得眼馋馋的——又没多余的钱买。这时书礼出钱让正东去跟老板谈生意:他将给每家每户都送一套这些,还有陶炉和烧水铁壶等,条件是老板必须买走燕妮所有的皂团。

老板算了算,觉得来日可期便同意了。后书礼又给燕妮投资订了几车皂角,因为他觉得应给妇女们找个挣瓜籽儿钱的路子。也就因为这么些事儿,这个村子即将又要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三月后老板来交了货并向燕妮再订一千个香皂,燕妮说我一个人做不出来,咱村现在二十五户人家你要订就订二千五百个,反正你不愁卖。也成了。家家妇女便跟着燕妮学习制皂不提。

“爹,为什么姥爷家的山上树那么多那么大咱家那么少?”地里头,回来过年的燕妮儿子问正东——一个脸庞白净、性格活泼的男孩儿。

“这不是在种吗?”正东应他道。“再过几年就有了。你看,咱家的皂角树不是都长上了吗?还有,地里那些枣啊、苹果的也会长大的。”

“可姥爷家没有苹果树,只有很高的松树,咱们不能种松树吗?”他儿子又问。

“还不能。绿洲,那等你长大了就把松树种出来好吗?”他说。

“好吧。这次回姥爷家我就把松籽儿种去地上,看能不能长出来。”

“好。”

傍晚回去的路上父子俩看到了两架马车和一个骑马的妇人。

“大兄弟,”一车夫见他就喊“吁”下车来。“请问这进去是润家凹子吗?”

“是啊。”润东回答。“你们……从金国来。来卖粮食?”正东看了看车上。

“不是。我们是来找刘先生的——刘书礼。”那人说。

“哦,那快请!前面有水井,让马儿歇个脚儿吧。”正东说。

“多谢大兄弟!”那人便抱手上车。

书礼夫妇俩来看到几人时又惊又喜。“……刘先生!”“……王末!”

“小溪姐!”“杏花?杏花!”“这我那口子。”……

原来这车夫竟是当年的二流子王末!但现在他已彻底脱胎换骨并成了土窝村的里正了。当年黑脸官朱环惩罚了他们兄弟后他便靠零工为生,并在那劳动和乡亲们不断鼓励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了起来。后又听了临终母亲的教诲和负责为书礼看家护院后,他从精神上获得了更快的提升。研读看了书礼的书籍和笔记,再加上实地劳作的经验,让他最后得到了相亲们真正的敬重。金国这些年战事停息和朝廷对农业的扶持让他们土窝村年年丰收,菽豆也种开来了。

“先生,小溪,”屋内他给二人跪下。书礼急忙去扶。“先生,你便让他跪一次吧。”杏花对书礼说。“这些年末哥什么都好,就是一直对当年欺负你们的事儿耿耿于怀,这再不来好好道歉一回他怕是要得病了呢。”

“请原谅我!”王末恭敬地抱手说。

“快起来,我们原谅你了!”那夫妇俩道。

“这些年读了先生的书籍后在下如醍醐灌顶,觉得前半生都白活了。”王末后说。“前几年听说您在抗灾,去年才得了准信儿,便备着来了。此番来一是为了道歉,二是带来相亲们的嘱托和念想。”

“谢谢大家还牵挂我!大家好吗?敦叔和敦婶儿可好?”书礼感动道。

“好的,村子大了,人丁兴旺。敦叔两老没有孩子,以后我们会送终的。这次来前他给您做了一套石磨,还有他种的菽豆和大米;山民们也给您收集了树种,让您凑合着用。”

“谢谢!谢谢大家!”

“先生,在下此次来还有一大堆问题想向你请教,尤其是家里种棉花的事儿。您也知道,我们可太需要棉花了……”

“不急,今日旅途劳累先去休息,后再说。”

“诶。”

小溪和杏花则在厨房里边做饭边絮叨着……两日后书礼带着他们去看了他们现在在做的事儿——虽已是这里最好的时候——却将那三人震惊着了。

“……这真是……真是可惜呀!”王末看着那些空旷叹道。“现在才知家里冬日虽长点、冻点却土地肥沃,是多么好的地儿啊!”杏花也感慨。

“先生,那这里未来会如何?”王末问书礼。

“植草种树,防风固沙,发展农业,各处都一样的。”书礼道。“哦,咱山里也不能过度砍伐,只能拣选,还要补种,最好派专人管理去。”

“我记住了。”王末点头。“那棉花是真的种不出来了?”

“种不出来。所以未来把粮食和菽豆种好,做买卖交换。他地缺粮,你们的粮食永远是不愁卖的。”

“好。”

后书礼写了声明纸文让王末带去,将土窝村的房子和学校做了处理。小溪也教杏花做了香皂儿。他们三人最后是骑马走的,板车留在了村里。

“夫君,奴婢以前只知大夫治病救人,可这一次,却觉得夫君也是救了一个人呢。”回后小溪自豪地说。

“怎么说呢,做人是要与人为善,但也是他本身勤奋努力的结果。”书礼笑道。

“那这个是否就叫‘……近朱者赤’?”

“应该是‘大器晚成’‘后知后觉’。”书礼又将一张白纸摊开。

“您又要画什么?”

“得建一个公屋了,放树苗、板车、石磨,还要做集议的地儿。”书礼说。次年春,在将泡过的胖草籽儿撒去地上,再用稻草覆盖保水催芽的过程中,他那大孙子也灰头土脸的来了。

“爷爷……那我走了!”他呆了两日,又换上干净的衣裳。

“‘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会在新的征程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书礼说。

“是!”

“夫君,浩儿也像正儿一样去的远吗?”小溪又问他。

“对。但正儿一生有人照顾,浩儿得靠自己。”书礼说。

“咱们浩儿可是有老爷的风范呢。”小溪道。“昨儿奴婢听浩儿说到海大哥,也不知他现在怎样。”

“噢!”书礼惊起。“我得写封信给他。”

“海大哥在哪儿?”

“在临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炮灰的人生2(快穿)

我妻薄情

变形金刚之伪装者

星轨

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