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 > 第49章 妙玉谢:玉佩赠贾芸

第49章 妙玉谢:玉佩赠贾芸

红楼梦续:乱世知己

一、凑银之艰:贾芸的奔波与执念

时维深秋,京城的风已带了刺骨的寒,卷起街角的枯叶,打在贾芸单薄的衣袍上。他攥着怀里刚借来的几两碎银,脚步匆匆穿过熙攘的街市,胸口因急促的呼吸微微起伏。自那日在“醉春坊”外瞥见妙玉憔悴的身影,他便下定了赎人的决心——虽与妙玉交集不多,可他忘不了大观园中那个烹茶论道、清雅出尘的女尼,更不忍见这般人物落得如此境地。

可赎金之高,远非他这落魄旁支所能承受。贾府早已败落,族中子弟各自奔命,他求告了几位叔伯,要么闭门不见,要么推说难处。无奈之下,他只能四处奔波,先是将父亲留下的唯一一架旧古琴当了五两银子,又厚着脸皮向昔日曾帮过的香料铺掌柜借了三两,再加上这几日帮人抄写文书、跑腿送信攒下的碎银,零零总总凑了不足十二两。而醉春坊的老鸨放出话,要赎走妙玉,至少需二十两银子,少一分都不行。

“贾小哥,不是我刁难你,”老鸨嗑着瓜子,眼神轻蔑地扫过贾芸,“妙玉可是我们这儿的‘清客’,多少达官贵人想赎她都没门,你这点银子,还不够她一月的用度呢。”贾芸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却依旧耐着性子恳求:“妈妈通融些,余下的银子我定在三日内凑齐,只求您别再让妙玉接客。”老鸨见他态度坚决,又念着妙玉近来心绪郁结,确实难引客上门,便松了口:“三日,就三日,若是凑不齐,你就别再来了。”

走出醉春坊,冷风一吹,贾芸才觉出后背的冷汗。三日凑齐八两银子,谈何容易?他沿着护城河漫无目的地走,望着水面上漂浮的残荷,心中满是焦灼。忽然,他想起城外的舅舅卜世仁,虽上次借银时遭了冷遇,可眼下别无他法,只能再去试一试。

次日天不亮,贾芸便揣着两个冷馒头,踏着寒霜往城外赶。卜世仁见他又来,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我都说过了,家里也不宽裕,你怎么还来缠磨?”贾芸“扑通”一声跪下,声音带着恳求:“舅舅,这次是救命的钱,您若肯帮我,日后我定当涌泉相报。”卜世仁的妻子在一旁劝道:“好歹是亲戚,若是真有难处,便帮衬些吧。”卜世仁犹豫片刻,终是从钱袋里摸出二两银子,扔在贾芸面前:“就这些,别再指望下次了。”

贾芸谢过舅舅,又马不停蹄赶回城中,四处寻访旧日相识,软磨硬泡之下,总算又借到了四两银子。还差二两,他实在想不出办法,便索性去了城隍庙外,帮人代写书信、描摹字画,从清晨忙到日暮,指尖冻得发紫,才得了几钱银子。眼看天就要黑了,他坐在石阶上,望着来往的行人,心中满是绝望。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贾芸哥?你怎么在这儿?”他抬头一看,竟是昔日大观园里的小丫鬟小红。小红如今嫁了府里的小厮贾芹,日子还算安稳。听闻贾芸的难处,小红沉吟片刻,从怀里取出二两银子:“这是我攒下的私房钱,你先拿去用,别误了正事。”贾芸接过银子,眼眶一热,连声道谢。至此,二十两赎金总算凑齐。

二、赎身之日:妙玉的解脱与怅然

第三日清晨,贾芸揣着沉甸甸的二十两银子,再次来到醉春坊。老鸨见他真的凑齐了银子,虽有些意外,却也爽快地叫人去请妙玉。不多时,妙玉便从后院走了出来,她依旧穿着素色的衣袍,只是头发简单挽了个髻,脸上未施粉黛,却难掩眉宇间的清雅。只是那双往日里清澈的眼眸,此刻多了几分疲惫与怅然。

“妙玉姑娘,你可以走了。”老鸨将一张赎身契递到妙玉手中,语气带着几分不耐。妙玉接过契纸,指尖微微颤抖,低头看了一眼,确认无误后,才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贾芸身上。她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只是对着贾芸深深鞠了一躬。

贾芸连忙上前扶住她:“姑娘不必多礼,我们快走吧。”二人一前一后走出醉春坊,身后传来老鸨尖细的声音:“以后可别再回来了!”妙玉脚步一顿,却没有回头,只是攥紧了手中的契纸,指甲几乎要嵌进纸里。

出了街市,走到一处僻静的巷口,妙玉才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贾芸。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她沉默了片刻,才轻声说道:“贾小哥,此番大恩,妙玉无以为报。”

贾芸摆了摆手:“姑娘言重了,举手之劳而已。只是不知姑娘接下来有何打算?”妙玉眼神黯淡下来,她本是官宦之女,家道中落后才入了空门,如今贾府败落,大观园早已不复存在,她竟不知该往何处去。“我……暂无去处。”她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助。

贾芸见状,心中不忍,便说道:“姑娘若是不嫌弃,可先去我那处暂住。我住的地方虽小,却也清净,等日后姑娘寻到好去处,再做打算。”妙玉抬头看着贾芸,眼中满是感激:“如此,便多谢贾小哥了。”

二人并肩而行,一路上,妙玉很少说话,只是偶尔看向路边的景物,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绪。贾芸知道她心中有诸多感慨,也不便多问,只是默默陪着她。走到一处小桥边,妙玉停下脚步,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忽然说道:“想当年在大观园,我也曾在这样的水边烹茶,如今想来,竟如隔世一般。”

贾芸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水面上漂浮着几片落叶,萧瑟不已。他轻声安慰道:“姑娘不必太过伤感,世事无常,只要活着,总有希望。”妙玉转过头,看着贾芸真诚的眼神,心中微微一暖,点了点头。

三、玉佩相赠:乱世中的承诺与牵挂

贾芸的住处确实不大,一间小小的院落,院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树下放着一张石桌和两把石凳。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姑娘,你先住这间屋吧,我住外间。”贾芸将妙玉引到里屋,又忙着去烧热水。

妙玉坐在床沿上,环顾着屋内的陈设,心中满是感激。她知道贾芸生活并不宽裕,却愿意收留她,这份情谊,她无以为报。不多时,贾芸端着一杯热水进来:“姑娘,喝杯热水暖暖身子吧。”妙玉接过水杯,指尖触碰到温热的杯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沉默了片刻,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缓缓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锦盒是淡粉色的,上面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一看便知是昔日的贵重之物。她打开锦盒,里面放着一块玉佩——玉佩呈圆形,质地温润,上面雕刻着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梅花中心镶嵌着一颗小小的红宝石,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红光。

“贾小哥,”妙玉将锦盒递到贾芸面前,声音带着几分郑重,“这是当年元妃娘娘赏赐给我的物件,我一直珍藏着。它能避祸,你留着或许有用。”贾芸连忙推辞:“姑娘,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贾小哥,你就收下吧。”妙玉坚持道,“此番你救我于危难之中,这份恩情,我无以为报。这玉佩虽不值什么钱,却也是我的一片心意。你若不收,我心中难安。”她顿了顿,又说道:“如今乱世之中,前路未卜,这玉佩或许真能帮你避过一些灾祸。”

贾芸看着妙玉真诚的眼神,又想起她如今的处境,知道她是真心想报答自己,便不再推辞,接过锦盒,小心翼翼地取出玉佩。玉佩入手温润,带着一丝淡淡的体温,仿佛还残留着妙玉的气息。“多谢姑娘,”贾芸郑重地说道,“我定会好好珍藏。”

妙玉见他收下玉佩,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她看着贾芸,轻声说道:“贾小哥,如今世道混乱,你我皆是浮萍,日后若有难处,还望互相照应。”贾芸重重地点了点头:“姑娘放心,日后无论你遇到什么事,只要派人捎个信,我定当尽力相助。”

窗外的老槐树上,几片枯叶随风飘落,落在院中。屋内,一盏油灯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映照着二人的身影。在这乱世之中,一份特殊的知己情谊,就此结下。

四、别后牵挂:风雨中的守望与相助

几日后,妙玉在一位旧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处僻静的庵堂,便辞别贾芸,搬了过去。临走时,贾芸特意送了她一程,又给了她一些银子,以备不时之需。妙玉再三推辞,最终还是拗不过贾芸,收下了银子。

“贾小哥,此去多保重,”妙玉站在庵堂门口,对着贾芸说道,“若有机会,我定会来看你。”贾芸点了点头:“姑娘也多保重,庵堂清苦,若是缺什么,一定要告诉我。”二人相视一眼,眼中满是不舍,却也只能就此别过。

此后,贾芸依旧在京城中奔波,靠着帮人抄写文书、跑腿送信维持生计。他将妙玉所赠的玉佩贴身戴着,每当遇到难处,摸到玉佩,便想起妙玉的叮嘱,心中便多了几分勇气。

这日,贾芸受一位掌柜之托,去城外送一批货物。谁知走到半路,却遇到了一伙劫匪。劫匪们手持刀棍,将贾芸团团围住,索要财物。贾芸心中一慌,却也知道不能示弱,便紧紧攥着腰间的玉佩,与劫匪周旋起来。

“兄弟们,别跟他废话,搜他的身!”为首的劫匪喊道。几个劫匪立刻上前,就要对贾芸动手。就在这时,贾芸腰间的玉佩突然发出一道淡淡的红光,劫匪们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纷纷后退了几步,眼中满是惊恐。

贾芸也愣住了,他没想到这玉佩竟真的有避祸的作用。他趁机捡起地上的货物,拔腿就跑。劫匪们愣了片刻,想要追赶,却又被玉佩的红光震慑,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贾芸跑远。

回到城中,贾芸心有余悸,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心中对妙玉充满了感激。他立刻派人去庵堂,将此事告知妙玉。妙玉听闻后,心中也十分欣慰,连忙叮嘱来人,让贾芸日后务必小心。

又过了数月,京城爆发了一场瘟疫,许多人都染病身亡。贾芸也不幸染上了瘟疫,高烧不退,躺在床上,几乎奄奄一息。就在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时,妙玉突然来了。

原来,妙玉从庵堂的僧人那里得知京城爆发瘟疫,心中便一直牵挂着贾芸,便不顾庵堂的劝阻,冒着风险,带着一些草药和丹药,赶了过来。她看到贾芸病重的样子,心中十分焦急,连忙将草药熬成药汤,一勺一勺地喂给贾芸。

在妙玉的悉心照料下,贾芸的病情渐渐好转。半个月后,他终于痊愈。看着妙玉憔悴的面容,贾芸心中满是感激:“姑娘,此番多亏了你,不然我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妙玉笑了笑:“你我是知己,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经历了这两件事,二人的情谊愈发深厚。此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对方,互相扶持,互相守望。在这乱世之中,这份特殊的知己情谊,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彼此的前路,也温暖了这风雨飘摇的岁月。

五、寒夜驰援:雪中送炭的知己情

寒冬腊月,京城飘起了鹅毛大雪,一夜之间,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贾芸缩在冰冷的被窝里,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心中满是愁绪——近来瘟疫刚过,城中百业萧条,他许久没接到抄写文书的活计,家中的米缸已见了底,连取暖的炭火也所剩无几。

他裹紧单薄的被褥,摸了摸贴身戴着的玉佩,冰凉的玉质却让他心中有了一丝慰藉。正昏昏欲睡时,忽然听到院门外传来轻微的敲门声。贾芸心中纳闷,这般大雪天,会是谁来找他?

他挣扎着起身,披上破旧的棉袄,踩着厚厚的积雪去开门。门一打开,便看到妙玉站在雪中,身上披着一件素色的棉袍,头上裹着一块青布头巾,手里还提着一个食盒和一个布包。雪花落在她的发梢和肩头,早已融化成水,冻得她脸颊通红。

“妙、妙玉姑娘?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来了?”贾芸又惊又喜,连忙侧身让她进屋。妙玉走进屋,跺了跺脚上的雪,笑着说道:“听闻近来城中活计难寻,我猜你定是断了生计,便带了些东西过来。”

她将食盒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是几个还冒着热气的馒头和一小碗咸菜,还有一小罐温热的米汤。“这是庵堂里蒸的馒头,你先垫垫肚子。”又打开布包,里面是半袋米、一小捆柴火,还有一件半旧的棉袄,“这棉袄是我以前穿过的,虽旧了些,却还暖和,你先穿着抵御风寒。”

贾芸看着桌上的食物和布包里的东西,眼眶瞬间湿润了。他没想到,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竟是妙玉雪中送炭。“姑娘,这……这让我如何报答你?”他声音有些哽咽。

妙玉摆了摆手,拿起柴火走到灶台边:“举手之劳罢了,何谈报答?你先吃馒头,我帮你烧点热水取暖。”说着,便熟练地生火、添柴,不多时,灶台里便燃起了熊熊火焰,屋内渐渐暖和起来。贾芸坐在桌前,吃着温热的馒头,喝着香甜的米汤,心中暖烘烘的,仿佛这寒冬的冰雪都被这份情谊融化了。

六、玉佩显灵:化险为夷的守护

开春后,京城的局势愈发动荡,常有乱兵在街上劫掠。贾芸不敢再四处奔波,只能靠着帮邻居做些杂活勉强糊口。这日,他受邻居之托,去城外的集市买些粮食,谁知刚走到半路,就遇到了一队乱兵。

乱兵们手持兵器,满脸凶相,见人就抢,不少百姓的财物都被他们搜刮一空。贾芸心中一紧,连忙将身上仅有的几钱银子藏进怀里,想绕路避开。可乱兵们早已发现了他,几个士兵立刻围了上来,一把揪住他的衣领,恶狠狠地说道:“小子,身上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都交出来!”

贾芸心中害怕,却也知道不能轻易屈服,他紧紧攥着怀里的玉佩,强装镇定地说道:“各位兵爷,我只是个穷苦百姓,身上实在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一个乱兵不信,伸手就要去搜他的身。

就在这时,贾芸怀里的玉佩突然散发出一道柔和的红光,那红光虽不刺眼,却让乱兵们下意识地停住了手,眼中露出一丝忌惮。为首的乱兵皱了皱眉,盯着贾芸的胸口,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冷哼一声:“算你小子运气好,滚吧!”说罢,便带着手下扬长而去。

贾芸吓得浑身冷汗,待乱兵走远后,才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他摸了摸怀里的玉佩,红光早已消失,可玉质却比往常更加温润。他知道,是这块玉佩再次救了自己。

回到家后,贾芸立刻提笔写信,将此事告知妙玉。妙玉收到信后,心中十分欣慰,特意去庵堂的佛前为贾芸祈福,希望他日后能平安顺遂。此后,贾芸愈发珍视这块玉佩,不仅贴身戴着,还时常拿出来擦拭,玉佩的光泽也愈发清亮。

七、乱世重逢:风雨同舟的约定

又过了半年,京城爆发了战乱,叛军攻破城门,城中一片混乱。百姓们纷纷逃离京城,贾芸也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准备逃往乡下避难。可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妙玉,放心不下她一个女子在庵堂中安危。

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战火纷飞的街道,一路赶往妙玉所在的庵堂。庵堂外早已一片狼藉,不少房屋都被烧毁,贾芸心中焦急万分,生怕妙玉遭遇不测。他冲进庵堂,四处呼喊着妙玉的名字,终于在庵堂后院的柴房里找到了她。

此时的妙玉正蜷缩在柴房的角落,身上沾满了灰尘,脸色苍白,显然是受了惊吓。看到贾芸,她眼中立刻泛起了泪光:“贾小哥,你怎么来了?这里太危险了,你快走吧!”

贾芸走到她身边,扶起她说道:“我放心不下你,我们一起走,去乡下避难。”妙玉犹豫了片刻,点了点头。二人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庵堂,朝着城外逃去。

一路上,他们躲避着乱兵和叛军,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头。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贾芸负责寻找食物和水源,保护妙玉的安全;妙玉则会在休息时,为贾芸包扎伤口,用庵堂中学到的草药为他治疗风寒。

这日,他们走到一处山谷,突然遇到了一伙山贼。山贼们手持刀棍,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索要财物。贾芸将妙玉护在身后,紧紧攥着腰间的玉佩,准备与山贼拼命。就在这时,玉佩再次发出红光,山贼们被红光震慑,不敢上前。贾芸趁机拉着妙玉,拔腿就跑,终于摆脱了山贼的纠缠。

逃出山谷后,妙玉看着贾芸,郑重地说道:“贾小哥,这玉佩屡次救我们于危难之中,定是有灵性的。日后,我们定要好好守护它,也守护彼此。”贾芸重重地点了点头:“姑娘放心,无论未来遇到什么风雨,我都会与你同舟共济,永不背弃。”

八、安稳度日:知己相伴的岁月

历经千辛万苦,贾芸和妙玉终于逃到了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庄远离战乱,民风淳朴,村民们见他们可怜,便收留了他们,还借给他们一间破旧的茅屋。

贾芸靠着自己的力气,帮村民们耕种田地、修建房屋,渐渐在村庄里站稳了脚跟。妙玉则利用自己的学识,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还会用草药为村民们治病,深受村民们的尊敬和喜爱。

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十分安稳。每日清晨,贾芸便下地劳作,妙玉则在家中做饭、洗衣,或是教孩子们读书;傍晚时分,贾芸劳作归来,二人便坐在院中,看着夕阳西下,聊着家常,或是回忆起大观园中的往事。

贾芸依旧将玉佩贴身戴着,每当遇到难处,或是心中烦闷时,只要摸到玉佩,看到妙玉温柔的笑容,便觉得一切困难都不再可怕。妙玉也时常看着贾芸胸前的玉佩,眼中满是欣慰——她没想到,当年自己随手相赠的一块玉佩,竟成了他们乱世之中的守护者,也成了他们知己情谊的见证。

这年冬天,村庄里下起了大雪,贾芸和妙玉坐在屋内,围着炭火取暖。妙玉看着贾芸,轻声说道:“贾小哥,若不是当年你赎我出醉春坊,我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如今能在这乱世之中安稳度日,还能与你相伴,我已十分满足。”

贾芸看着妙玉,笑着说道:“姑娘说笑了,若不是你多次相助,我也撑不到现在。能与你成为知己,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说着,他从怀中取出玉佩,放在桌上。玉佩在炭火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乱世的知己情谊。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屋内却温暖如春。在这乱世之中,贾芸和妙玉凭借着一块玉佩的守护和彼此的扶持,不仅躲过了重重劫难,还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知己情谊,在平凡的岁月中,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九、邻里情深:茅屋中的温暖日常

乡村的日子虽平淡,却处处透着安稳。贾芸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无论是春耕播种,还是秋收打谷,他都做得格外认真。村民们见他踏实肯干,时常会送些自家种的蔬菜、晒的干货;妙玉则每日清晨在院中洒扫,然后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她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孩子们念《三字经》《千字文》,声音温柔,孩子们都听得格外专注。

有一次,村里的张阿婆得了风寒,咳嗽不止,药石罔效。妙玉想起庵堂中学过的药方,便去山上采了些草药,熬成药汤送给张阿婆。张阿婆喝了几日,风寒竟渐渐痊愈。此后,村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来找妙玉求助,她也从不推辞,总是细心诊治,用草药为村民们缓解病痛。

这日傍晚,贾芸从田里归来,刚走到院门口,就看到邻居李大叔提着一篮子刚蒸好的玉米,站在院中。“贾芸兄弟,今日地里玉米熟了,给你们送些尝尝鲜。”李大叔笑着将篮子递过来。贾芸连忙接过,感激地说道:“多谢李大叔,又让您破费了。”妙玉也从屋里出来,笑着邀请李大叔进屋喝茶,三人坐在院中,聊着田里的收成、村里的趣事,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格外温暖。

这样的日子,没有了京城的纷扰,没有了乱世的危机,只有邻里间的互助、知己间的相伴。贾芸和妙玉都觉得,这样的安稳,比昔日大观园的繁华更让人安心。

十、玉佩传情:岁月里的无声守护

转眼到了中秋,乡村里弥漫着团圆的气息。村民们各自在家中准备着中秋的吃食,有的打月饼,有的炖肉,空气中满是香甜的味道。贾芸也特意去镇上买了些月饼和水果,还割了一块肉,准备和妙玉一起过中秋。

夜晚,月色皎洁,洒在院中。贾芸和妙玉坐在石桌旁,桌上摆着月饼、水果和一壶热茶。妙玉看着天上的圆月,轻声说道:“记得当年在大观园,中秋时也曾与姐妹们赏月吟诗,如今想来,恍如隔世。”贾芸看着她眼中的怅然,轻声安慰道:“过去的事不必太过牵挂,如今我们能在此安稳赏月,已是幸事。”

妙玉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贾芸胸前的玉佩上。月光下,玉佩上的梅花雕刻愈发清晰,红宝石在月色中泛着淡淡的红光。“这块玉佩,倒是陪了我们许久。”妙玉轻声说道,“它不仅救了我们的命,也见证了我们这段情谊。”贾芸摸了摸玉佩,笑着说道:“是啊,有它在,总觉得多了一份安心。”

说着,贾芸将玉佩从脖子上取下,递到妙玉面前:“姑娘,这玉佩本是你的物件,如今你戴着,也能多一份守护。”妙玉连忙推辞:“这玉佩在你身边才能发挥作用,我戴着反倒浪费了。你还是好好戴着,日后若有危难,它定能再帮我们一次。”贾芸见她坚持,便不再推辞,重新将玉佩戴在脖子上。

月光下,二人相视一笑,没有过多的言语,却有着无需言说的默契。这块玉佩,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饰物,而是他们乱世情谊的见证,是彼此心中的牵挂与守护。

十一、危机再临:兵祸中的生死与共

安稳的日子过了两年,乡村的平静却再次被打破。这年冬天,一队溃败的士兵逃到了村子附近,他们四处劫掠,抢夺村民的粮食和财物,不少村民的房屋都被烧毁,村子里一片混乱。

贾芸得知消息后,心中焦急万分,连忙将妙玉护在屋内,用木板加固门窗,又将家里仅有的粮食藏了起来。可士兵们还是很快就搜到了他们的茅屋,几个士兵一脚踹开房门,手持兵器冲了进来,四处翻找财物。

“你们身上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都交出来!”一个士兵恶狠狠地说道,目光落在贾芸胸前的玉佩上,“那玉佩看起来不错,快交出来!”贾芸紧紧攥着玉佩,将妙玉护在身后,说道:“这玉佩是我的贴身之物,不能给你们!”

士兵见状,恼羞成怒,举起刀就要朝贾芸砍来。就在这危急时刻,玉佩突然爆发出一道强烈的红光,红光瞬间笼罩了整个茅屋,士兵们被红光震慑,手中的刀纷纷掉落在地,脸上满是惊恐。贾芸趁机拉着妙玉,从后门逃出茅屋,朝着村外的山林跑去。

山林中漆黑一片,寒风呼啸,贾芸紧紧握着妙玉的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林中奔跑。妙玉的鞋子跑掉了,脚被树枝划伤,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不知跑了多久,他们终于摆脱了士兵的追赶,在一处山洞中停了下来。

山洞里又冷又黑,妙玉的脚一直在流血,疼得她忍不住发抖。贾芸连忙脱下自己的外套,裹在妙玉身上,又撕下自己的衣角,小心翼翼地为她包扎伤口。“对不起,是我没保护好你。”贾芸声音带着愧疚。妙玉摇了摇头,轻声说道:“不怪你,我们能活着逃出来,已经很好了。”

在山洞中,他们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贾芸摸了摸胸前的玉佩,红光早已散去,却依旧带着一丝温热。他知道,是这块玉佩再次救了他们,是这份知己情谊支撑着他们度过难关。

十二、终得安宁:余生相伴的知己情

士兵们离开后,贾芸和妙玉才敢回到村子。此时的村子早已一片狼藉,不少房屋被烧毁,村民们也都流离失所。贾芸和妙玉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心疼,却也只能收拾好心情,重新修建茅屋,帮助村民们恢复家园。

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也渐渐振作起来,大家齐心协力,重建房屋、开垦田地,村子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贾芸依旧每日下地劳作,妙玉则继续教孩子们读书、为村民们治病,他们的日子,又回到了往日的安稳。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芸和妙玉都渐渐老去,可他们的情谊却愈发深厚。他们依旧住在那间茅屋里,每日清晨一起看日出,傍晚一起看夕阳,闲暇时一起回忆过去的岁月,聊起大观园的繁华、乱世的危难,聊起那块陪伴他们一生的玉佩。

这日,夕阳西下,贾芸和妙玉坐在院中,妙玉看着贾芸胸前的玉佩,轻声说道:“贾小哥,这辈子能遇到你,能与你成为知己,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若有来生,我还想与你做知己,一起度过安稳的岁月。”贾芸握着妙玉的手,眼中满是温柔:“姑娘,我也是。来生,我们还做知己,再也不经历这乱世的苦难。”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块玉佩上,玉佩泛着温润的光芒,仿佛在为这份跨越乱世、相伴一生的知己情谊,送上最无声的祝福。此后,他们在这间茅屋里,相伴到老,度过了安稳幸福的余生,而这段乱世知己情,也成为了乡村里一段流传已久的佳话。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狩心游戏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