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别院,秋色宜人,却掩不住室内的紧张与期待。当佩瑶的马车悄然驶入院落时,早已翘首以盼的紫薇和金锁立刻迎了出来。两人眼中都带着焦急的询问。
“佩瑶姐姐!”紫薇快步上前,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宫里……怎么样了?小燕子她……”
佩瑶握住她微凉的手,露出安抚的笑容:“放心,一切都好。小燕子没事,皇阿玛虽然震怒,但已经息怒,并无性命之忧。”她简略地将小燕子在永寿宫坦白、自己与令妃劝解、以及乾隆最终的决定说了出来。
听到小燕子平安,紫薇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长舒一口气,眼中含泪:“谢天谢地……谢谢姐姐!若不是姐姐……”
“那……那我们小姐呢?”金锁忍不住插嘴,急切地问,“皇上知道我们小姐才是真格格了,他怎么说?认我们小姐吗?”
佩瑶点点头,看向紫薇,眼神郑重:“皇阿玛已经知晓一切。他相信你就是夏雨荷的女儿,是他的亲生骨肉。”
紫薇闻言,身体微微一晃,巨大的喜悦、酸楚和近乡情怯的复杂情绪瞬间涌上心头,眼泪无声滑落。金锁更是激动地抓住了紫薇的手臂:“小姐!太好了!皇上认您了!”
“不过,”佩瑶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安抚和提醒,“兹事体大,福伦大人的查证文书尚未抵京。为了稳妥起见,也为了保护你,皇阿玛的意思是——先秘密接你入宫。”
“入宫?”紫薇和金锁都是一愣。
“对,”佩瑶解释道,“明日一早,我会安排妥当,送你和金锁秘密入宫。暂时安置在慈宁宫。”
“慈宁宫?”紫薇有些茫然。
“那是太皇太后的寝宫,”佩瑶温声道,“太后娘娘如今正在五台山礼佛,晴格格也随侍在侧,慈宁宫暂时空置,清静雅致,规矩严谨,是最安全也最尊贵的地方。对外,会宣称你是我寻访到的、颇有才情的民间淑女,请入宫暂住,待太后回銮后陪伴晴格格解闷。待福伦大人的查证文书一到,皇阿玛便会正式册封你为格格,甚至……公主。”
紫薇听着,心中又是激动又是忐忑。入宫……那个只在母亲故事里出现的、象征着父亲权力顶峰的紫禁城,她终于要踏入了。
佩瑶看出她的不安,拉着她在暖榻上坐下,柔声道:“别怕,姐姐会帮你。入宫前,有些宫里的人和事,你需要先有个大概的了解。”
她开始为紫薇梳理宫中主要人物:
皇后(那拉氏):中宫之主,皇阿玛的继后。育有皇十二子永璂(约八岁),但前两年接连痛失皇六女和皇十三子永璟,心情时常抑郁,性情……略显严肃。需恭敬行礼,保持距离。
令妃(魏氏):皇阿玛最宠爱的妃子,温柔聪慧,善解人意。育有皇八女(约三岁)、皇十四阿哥永璐(约两岁)、皇十公主(尚在襁褓)。你目前暂住永寿宫养伤,便是令妃娘娘照拂。她对人和善,可以稍亲近些。
忻嫔(戴佳氏):新晋嫔位,年轻端庄,育有皇七公主(约四岁)、皇九公主(约两岁)。性情温和,但接触不多。
纯贵妃(苏氏):位份较高,育有三阿哥永璋(已成年)、六阿哥永瑢和五公主意宁(年十四)。性情……较为谨慎。
愉妃(珂里叶特氏):育有五阿哥永琪,性情淡泊。
晴格格:太后娘娘身边当孙女抚养的格格,愉郡王遗孤。年约十六,聪慧沉静,性情极好。可惜目前正随太后在五台山礼佛,待太后回銮后,她会是你最好的伴儿和引路人。
其他阿哥公主:嘉贵妃(已薨)所出的几位阿哥(四阿哥永珹、八阿哥永璇、九阿哥永瑜、十一阿哥永瑆),以及令妃、忻嫔所出的年幼公主们。见面依礼行事即可。
紫薇认真地听着,努力记下这些陌生的称呼和关系。金锁在一旁听得咋舌,忍不住小声嘀咕:“我的天……这么多娘娘、公主、阿哥……规矩肯定大得很……”
佩瑶的目光转向金锁,带着一丝温和的审视:“金锁,你想好了吗?是否要随你家小姐一同入宫?”
“当然要!”金锁毫不犹豫,挺起胸膛,“小姐去哪儿,金锁就去哪儿。金锁要一辈子伺候小姐!”
佩瑶点点头,赞许她的忠心,但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好。你有这份心,很好。但是,金锁,你要记住,这里是紫禁城,不是济南,也不是大杂院。宫里的规矩,森严无比。尤其是作为宫女,”她特意加重了“宫女”二字,“首要一条,便是要谨守本分。”
她看着金锁的眼睛,一字一句清晰地告诫:“在宫里,主子说话的时候,宫女必须垂手侍立,目不斜视,非问不能答,更不能随意插嘴! 像刚才你几次在我与你家小姐谈话时插话询问,这在宫里,是绝不允许的。轻则罚跪挨打,重则可能被撵出宫去,甚至牵连你家小姐!”
金锁被佩瑶严肃的语气和眼神震慑住了,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想起刚才自己的确插了几次话,顿时又羞又怕,连忙低下头:“是……是!金锁知错了!公主恕罪!金锁……金锁一定改!绝不再犯!”
紫薇也连忙替金锁说话:“姐姐,金锁她只是关心则乱,她……”
“我明白。”佩瑶语气缓和下来,拍拍紫薇的手,“提醒她,是为了她好,更是为了你好。宫里人多眼杂,一言一行都可能被人拿来做文章。金锁忠心护主是好事,但必须学会在宫里生存的规矩。入宫后,我会安排慈宁宫的老嬷嬷好好教导她宫规礼仪。金锁,你要用心学。”
金锁连忙福身:“是,谢公主指点。金锁一定用心学,绝不给小姐丢脸惹祸!”
看着金锁诚惶诚恐又坚定的样子,佩瑶心中稍安。她转向紫薇,握住她的手:“紫薇,入宫后,万事谨慎,少说多看。慈宁宫虽暂时无主(太后、晴儿在外),但规矩仍在,管事嬷嬷们都是可靠的老人。我也会时常去看你。记住,你是皇阿玛的女儿,是尊贵的金枝玉叶,不必妄自菲薄,但也要懂得藏锋守拙。在正式册封之前,你的身份是秘密,言行更要格外留意。”
紫薇感受着佩瑶手中传来的力量和温暖,心中的忐忑被一股暖流驱散了不少。她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与坚定的光芒:“嗯!姐姐,我记住了。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佩瑶微笑着,轻轻拥抱了这个命运多舛、即将踏入深宫漩涡的妹妹。窗外,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际。明日,这位来自大明湖畔的温婉女子,将带着她的忠仆,踏入那座象征着无上尊荣却也暗流涌动的紫禁城,开启她未知的宫廷人生。而金锁,也将正式开启她作为宫女的、需要谨言慎行的全新旅程。
翌日清晨,一辆不起眼的青布小轿,在佩瑶的精心安排和可靠侍卫的护送下,悄无声息地驶入西华门,穿过寂静的宫道,最终停在了慈宁宫侧门。紫薇穿着佩瑶为她准备的、合身却不显张扬的天青色旗装,在金锁的搀扶下,有些紧张地走下轿子。抬头望去,慈宁宫庄严肃穆的殿宇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巍峨,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岁月沉淀的静谧气息。早已等候在此的慈宁宫掌事嬷嬷恭敬地将她们迎了进去。
紫薇被安置在慈宁宫西配殿一处清雅洁净的厢房内。金锁则被领去学习宫规,由一位严厉但心善的老嬷嬷亲自教导。紫薇独自坐在窗边,望着庭院中枝叶繁茂的古树,心绪难平。这里的一切都如此陌生,却又与她血脉相连。
午后,佩瑶再次入宫,带来了一个让紫薇心跳加速的消息:“皇阿玛午后会在御花园澄瑞亭小坐,他……想见见你。”
澄瑞亭畔,秋阳和煦,菊花初绽。乾隆负手而立,望着池中游弋的金鱼,背影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紧张。佩瑶领着紫薇,沿着蜿蜒的石径缓缓走来。紫薇低着头,双手紧紧交握在身前,指尖冰凉。
“皇阿玛,人带来了。”佩瑶轻声禀报。
乾隆缓缓转过身。当他的目光落在紫薇身上时,时间仿佛凝固了。眼前的少女,身姿窈窕,气质沉静温婉,眉宇间那份清雅与书卷气,还有那双含着水光、带着几分怯意却又无比澄澈的眼眸……像极了记忆深处,大明湖畔那个撑着油纸伞、对他盈盈浅笑的夏雨荷。一股巨大的酸楚与迟来的愧疚瞬间击中了他的心房。
紫薇也终于鼓起勇气,抬起了头。她看着眼前这位身着明黄常服、气度威严又带着慈祥目光的中年男子——她的父亲!血脉的牵引让她瞬间红了眼眶,她强忍着泪水,屈膝行了一个标准的万福礼:“民女夏紫薇,叩见皇上,皇上万岁。”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起来……快起来!”乾隆的声音竟也有些沙哑,他上前一步,虚扶了一下,“孩子……抬起头,让朕……好好看看你。”
紫薇依言抬头,泪水终于控制不住,滑落脸颊。她从袖中取出那方一直贴身珍藏的、包裹着信物的素帕,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那把熟悉的折扇和那幅画卷。她双手奉上,哽咽道:“娘……娘临终前,让紫薇带着这些,来京城寻爹……她说,这是您留给她的信物,是……是你们之间的约定……”
乾隆颤抖着手接过折扇和画卷。那熟悉的笔迹(他的题字),那画卷上烟雨朦胧的大明湖景……尘封多年的记忆汹涌而来!他仿佛看到了雨荷倚窗期盼的身影,看到了她临终前对女儿殷殷的嘱托……巨大的愧疚和心疼几乎将他淹没。
“雨荷……朕……对不住你……也……对不住我们的女儿……”乾隆喃喃低语,眼中也泛起泪光。他看向紫薇,目光充满了怜惜和自责,“孩子,这些年……苦了你了。是朕……是朕辜负了你们母女。”
紫薇再也忍不住,泪水汹涌而出,却只是轻轻摇头:“娘……从未怨过您。她只是……很想您。”
乾隆动容,伸手轻轻拍了拍紫薇的肩膀,那是一个迟到了十七年的、属于父亲的触碰。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好孩子,别哭了。回家了,以后……有朕在,再不会让你受委屈。”他示意佩瑶递上帕子给紫薇拭泪。
待紫薇情绪稍稳,乾隆看着她,语重心长道:“紫薇,你既已入宫,便是朕的女儿。这宫里的规矩、礼仪、学问,乃至满语蒙语,都要从头学起。这并非易事。”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一旁安静侍立的佩瑶,带着一丝感慨和鼓励,“看看你佩瑶姐姐。她当年……也是六岁才被朕认回宫。初入宫时,对宫规礼仪一窍不通,满语更是一个字不识,行走坐卧都带着民间的随意。她比你起点更低,要学的东西更多。可是你看她如今,行止有度,仪态端方,满蒙汉文皆通,将公主府也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佩瑶闻言,对乾隆微微一笑,眼中带着对往事的追忆,并无苦涩,只有坦然。
乾隆将目光转回紫薇,语气充满信任和鼓励:“朕相信,你身上流着你娘的血,她那般聪慧坚韧,你也定不会差。佩瑶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甚至,会做得更好!不要怕,有你佩瑶姐姐帮你,有宫里的精奇嬷嬷教你,你只管安心学习。待福伦的文书一到,朕便正式册封你。”
紫薇听着父亲温暖而充满力量的话语,看着身旁佩瑶姐姐鼓励的眼神,心中的惶恐不安被一股暖流和坚定的信念所取代。她用力地点点头,擦干眼泪,声音虽轻却无比坚定:“是!皇阿玛!紫薇……女儿一定用心学习,绝不负您的期望,也……绝不负娘亲的教诲!”
澄瑞亭畔,秋菊傲霜。一对失散多年的父女,终于相认。乾隆看着眼前温婉坚韧的女儿,又看了看沉稳可靠的佩瑶,心中充满了欣慰。紫禁城深秋的天空,似乎也因这份迟来的团圆,而显得格外澄澈高远。新的篇章,在慈宁宫的书香墨韵中,悄然翻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