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瑞亭相见后,乾隆尚有政务处理,便让佩瑶送紫薇回慈宁宫安顿。姐妹二人并肩走在长长的宫道上,秋日的阳光透过宫墙,洒下斑驳的光影。
“紫薇,来,姐姐带你认认路,也认认这宫里的‘邻居’。”佩瑶声音温和,耐心地充当向导。她指着沿途经过的宫殿,一一介绍:
“你看,西边这片宫殿群,是西六宫。离养心殿最近的是永寿宫,令妃娘娘住那里,这些年她最得圣眷。再往北是翊坤宫,是皇后的寝宫……再过去是储秀宫,忻嫔娘娘住那儿。储秀宫西面是咸福宫,不住嫔妃,是皇阿玛留着自用,作为偶尔起居之处。”
“后三殿东边是东六宫。承乾宫是舒妃寝宫,景阳宫也是皇上自己留用,用于收贮内廷图书。景仁宫是纯贵妃住着,她位份高,性情恬淡随和。三哥、六弟和五妹是她所出。延禧宫住着愉妃娘娘,五弟永琪就是她所出,五弟已经成年娶福晋了,皇子们都住阿哥所,公主们是随妃母或者太后、太妃一起居住。”
两人路过一处相对偏僻但景色清幽的宫苑时,佩瑶特意停下:“这里是钟粹宫,庆妃娘娘住着。她性子安静,不太爱走动。”
又指着远处一座更为宏伟的宫殿:“那是养心殿,皇阿玛日常处理政务和歇息的地方。没有召见,不可擅入。”
紫薇认真地听着,努力将宫殿名称、方位和居住的主位娘娘对应起来。金锁跟在后面,更是大气不敢出,眼睛却忍不住好奇地四处打量,心中默念着佩瑶的告诫:多看,少说,别插嘴。
回到慈宁宫西配殿,紫薇感激道:“多谢姐姐指点,不然我真像进了迷宫,两眼一抹黑。”
佩瑶笑道:“不急,慢慢来。你比姐姐当年强多了。”她拉着紫薇坐下,“当年我六岁入宫时,可是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更别说这些宫殿娘娘了。满语蒙语更是一个字不识,闹了不少笑话。你不一样,”她眼中带着赞许,“我听皇阿玛说了,你在济南时,你娘就给你请了师傅,满语蒙语都有基础,琴棋书画更是精通。这起点可比姐姐高多了。宫规礼仪虽繁琐,但以你的聪慧和底子,定能很快上手。”
紫薇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娘亲望女成凤,要求是严了些。但比起姐姐当年独自在宫中摸索,紫薇有姐姐指引,已是幸运万分。”
姐妹俩正说着体己话,外面传来一阵急促却有序的脚步声。佩瑶心有所感:“算算日子,福伦大学士该回来了。”
果不其然,没过两日,快马加鞭赶回京城的福伦,带着确凿无疑的查证结果,在养心殿向乾隆复命。
“奴才奉旨查访济南府夏雨荷一事,详查户籍、访其旧邻、寻其故仆,所得证言、物证(如当年乾隆留下的信物痕迹、夏家仆妇的口供)皆可证实:夏雨荷确于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初年居于济南大明湖畔,乾隆六年秋曾与一自称‘宝四爷’的贵人(特征与皇上当年相符)相交。其女随母姓夏,名紫薇,壬戌年八月初二生,自幼由母抚养,四书五经皆有涉猎,琴棋书画皆通,满语蒙语也略知一二。于乾隆二十四年春携丫鬟金锁离家赴京寻父,至今未归。所有证据皆指向现居慈宁宫之夏紫薇,确系皇上血脉无疑。”
乾隆听完福伦条理清晰的禀报,看着呈上的证词证物,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好,福伦,你差事办得极好,重重有赏。”
“奴才谢主隆恩。”福伦恭敬叩首。
尘埃落定,乾隆迫不及待地想要正式认回女儿。他当即召集了几位心腹近臣:大学士傅恒、刑部尚书刘统勋、内务府总管大臣来保、以及才名卓著的翰林院编修纪昀,在养心殿西暖阁进行小范围商议,议题便是如何册封紫薇。
佩瑶作为紫薇的姐姐,且全程参与此事,也被乾隆特旨召来旁听。
乾隆兴致勃勃地将紫薇的身世和福伦的查证结果告知众臣,并表达了欲将其正式认回、册封为公主的意愿。然而,预想中的附和并未出现。暖阁内陷入了一阵微妙的沉默。
片刻,老成持重的刘统勋率先开口,眉头紧锁:“皇上,老臣以为,此事……需慎重。夏姑娘身世固然可怜可敬,然则皇女排行已定,玉牒早成。若骤然插入一位年齿已长的公主,排行如何界定?封号如何授予?恐引宗室非议,朝野物议啊!” 他点出了最核心的难题——宗法秩序。
内务府总管来保立刻附和:“刘中堂所言极是。皇上,玉牒关乎国本,不可轻动。如今宫中公主,自三公主(和敬)以下,现有四公主、五公主、六公主(皇后之女,早夭),七公主(忻嫔之女,约四岁)、八公主(令妃之女,约三岁)、九公主(忻嫔之女,约两岁)、十公主(令妃之女,婴儿)。夏姑娘年已十七,若论齿序,当在四公主与五公主之间。然则当年四公主入玉牒时,是因当时其后并无年幼公主,只需添名即可,未曾打乱原有排行。如今若强行插入,五公主意宁以下所有公主的排行、封号皆需后移更改!牵一发而动全身,内务府宗人府实务操作上,困难重重,易生混乱!”
纪昀也捻须沉吟道:“皇上,《周礼》有云:‘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公主序齿,关乎伦常礼序。夏姑娘身份尊贵不假,然以民间长成之身,骤登公主之位,且齿序居于已成年的五公主之前……于礼法,恐有未协。且易开侥幸冒认之端,后患无穷。” 他引经据典,强调了礼法上的障碍。
傅恒虽未直接反对,但也委婉提醒:“皇上爱女之心,臣等感同身受。然则,祖宗家法、朝廷体统亦不可轻忽。刘中堂、来公、纪学士所虑,皆是为江山社稷、后宫安稳着想。是否……可另择更稳妥之策?譬如,厚赐封号,以郡主或县主之礼待之,奉养宫中,亦不失荣宠?”
乾隆越听脸色越沉。他没想到,认回自己的亲生女儿,竟会遇到如此大的阻力!佩瑶在一旁听着,心中也为紫薇着急。她能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有其道理,但想到紫薇的委屈和期待,又觉得于心不忍。
乾隆目光扫过几位重臣,最后落在佩瑶身上,带着一丝寻求支持的意味:“佩瑶,你意下如何?”
佩瑶起身,恭敬而恳切地说道:“回皇阿玛,诸位大人所虑,皆是为国本稳固。然紫薇妹妹确系皇阿玛骨血,流落民间多年,其母夏氏贞静自守,教女有方。若仅以郡主县主之位待之,恐……恐难慰其母在天之灵,亦难全皇阿玛慈父之心。” 她点到即止,将情感因素摆了出来。
乾隆正感棘手,内务府总管来保眼中精光一闪,脑中迅速盘算起来!他猛地想到一个绝妙的、能解决眼前困境的契机!
“皇上!”来保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几分激动,“奴才……奴才有一策,或可两全。”
“讲!”乾隆目光炯炯。
“皇上,可以‘寻回流落民间的皇嗣’之名,将其正式记入玉牒,序齿于五公主意宁之后,新生的七公主之前,定为皇六女!”
他详细解释起来。总的意思无非以下几点
1填补空缺:皇后所出的六公主早夭,序齿上本就空着一个“六公主”的位置!只是之前没有合适的人选填补(因后面公主已按序排下)。如今紫薇出现,年龄又恰在五公主与未来的七公主之间,填补这个空缺名正言顺!
2 最小变动:只需在玉牒上为紫薇单独添加一行“皇六女”,后面七公主、八公主等依序记录即可。无需改动五公主意宁及之前任何公主的排行和封号。对现有秩序冲击最小。
3名正言顺:以“寻回流落皇嗣”之名录入,比强行插入更合礼法,也更能堵住悠悠之口。待福伦的查证文书归档,便是铁证。
来保说完,暖阁内一片寂静。傅恒、刘统勋、纪昀都在飞快地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确实,这几乎是当前局面下最完美、阻力最小的解决方案了!既承认了紫薇的公主身份和尊贵地位,又最大程度维护了宗法玉牒的严肃性和现有公主的权益,还利用了自然的时间差和现成的序齿空缺。
乾隆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困扰他多时的难题,竟然就这么迎刃而解。他抚掌大笑:“好,来保此策甚妙,正合朕意!就依此办理。”
他看向其他几位大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傅恒、刘统勋、纪昀互相看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同。此策兼顾了情、理、法,确实无可挑剔。三人齐声道:“来总管思虑周详,臣等附议。”
“诸卿所言甚是。紫薇乃朕骨血,生于乾隆七年八月初二,齿序当在四公主之后,五公主之前。皇后所出之皇六女早夭,其序齿空悬。今紫薇认回归宗,正可填补此序齿之位,录入玉牒为皇六女。此既全朕骨肉之情,亦未扰现有公主之序。福伦查证文书即为凭据。紫薇暂居慈宁宫,由佩瑶辅佐,习学宫中礼仪。待诸事齐备,择吉日正式册封为和硕公主。一应册封典礼,由礼部、内务府提前筹备。”
困扰多时的身份难题终于解决,且是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佩瑶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由衷地为紫薇感到高兴。她看向皇阿玛,乾隆也正含笑看着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慈宁宫那位温婉坚韧的女子,终于即将迎来她名正言顺的尊贵身份。
乾隆二十四年的深秋,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金灿灿的暖阳中,也迎来了后宫位份的又一次擢升。十月,皇帝下旨:
令妃魏佳氏,晋为令贵妃。圣旨褒奖其“温恭懋著”、“鞠育皇子公主,克尽厥职”。
庆嫔陆氏,晋为庆妃。圣旨嘉许其“夙著柔嘉”、“素娴礼则”。
颖嫔巴林氏,晋为颖妃。圣旨嘉许其“夙著芳箴”、“久襄内治”。
多贵人博尔济吉特氏,晋为豫嫔。圣旨称赞其“端谨持躬”。
旨意一下,东西六宫贺喜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永寿宫令贵妃处和景阳宫庆妃处,更是门庭若市,前来道贺的妃嫔、命妇络绎不绝。
佩瑶自然也要依礼入宫道贺。她先至永寿宫。
永寿宫内一派喜气洋洋。令贵妃身着新制的贵妃吉服,气度雍容,眉梢眼角皆是春风得意。她接连诞育子嗣,又深得帝心,此番晋位贵妃,实至名归,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和纯贵妃的第三号人物。佩瑶恭敬行礼,送上精心准备的贺礼:“恭贺令贵妃娘娘晋位之喜。娘娘懿德昭彰,福泽深厚,实乃后宫之福,皇子公主之福。”
令贵妃含笑亲自扶起佩瑶,语气亲热:“公主快请起,难为你还特意跑一趟。快坐下说话。”她拉着佩瑶的手,言语间满是亲近,“说起来,永寿宫近来喜事不断,先是十公主病体痊愈,如今又蒙圣恩晋位,本宫这心里啊,真是感念皇恩浩荡。”她话锋一转,似是无意地提道,“慈宁宫那位夏姑娘,近来可好?本宫前些日子还想着,待她身子骨再硬朗些,请她来永寿宫坐坐呢。” 这话带着试探,也表明她对紫薇之事并非全然不知情。
佩瑶心中了然,面上不动声色,温婉笑道:“劳贵妃娘娘挂念。紫薇姑娘在慈宁宫静养,由老嬷嬷们照看着,学些宫里的规矩,气色比刚入宫时好多了。待她学有所成,我定当带她来给娘娘请安。”
离开永寿宫,佩瑶转向西六宫的启祥宫。新晋的颖妃巴林氏居于此。启祥宫庭院内几株金桂开得正盛,甜香浮动。颖妃身着香色缎绣云凤纹吉服,头戴点翠钿子,端坐明间主位。她出身蒙古巴林部,虽入宫多年,眉宇间仍存草原儿女的英气,此刻因晋封更添雍容。
"给颖娘娘道喜!"佩瑶含笑上前,行标准蹲安礼,"恭贺娘娘荣晋妃位。礼毕示意侍女奉上贺礼——尊嵌绿松石银胎珐琅三足香炉,蒙古贵族最爱的样式。
颖妃眼中漾起真切笑意,起身虚扶:“快请起。和安公主亲至,是本宫的体面。” 她抚过香炉上盘旋的银狼纹饰,乡情顿生:“难为公主记得我们蒙古人的喜好。科尔沁与巴林部世代通好,额驸可还习惯京城水土?”
佩瑶就着绣墩侧身坐下:“额驸常念草原纵马之乐,前日还说起巴林部新贡的走马矫健非凡。”
两人闲话片刻家常,佩瑶见时辰不早,起身告辞:“还要去钟粹宫向庆娘娘道贺。”
佩瑶又转道钟粹宫向新晋的庆妃道贺。景阳宫相对清静些,庆妃性子本就恬淡,虽怀有龙裔又晋位妃位,依旧保持着从容平和的气度。她温和地接受了佩瑶的祝贺,言语不多,但那份即将为人母的喜悦和满足感却自然流露。佩瑶送上贺礼,也表达了对其身孕的祝福。
接着,佩瑶也依礼前往永和宫,向新晋的豫嫔博尔济吉特氏道贺。豫嫔出身蒙古,性情爽朗中带着一丝草原儿女的英气,与佩瑶的额驸也算同乡,彼此交谈倒也和乐。
道贺完毕,佩瑶没有立刻出宫,而是转去了慈宁宫。她想看看紫薇这段时间的学习进展如何。
踏入西配殿的庭院,便听见里面传来女子清越而严肃的声音:“格格,请再走一遍。记住,肩平、项直、目视前方,步履要稳,裙裾不动,环佩不惊。行走间,气韵要端凝,不可轻浮……”
佩瑶示意宫人不要通传,悄悄走到窗边望去。只见殿内,紫薇正穿着合身的练习旗装,在一位面容严肃、眼神锐利的老嬷嬷指导下,练习着最基础的行走仪态。她神情专注,一丝不苟,额上甚至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虽然动作尚显生涩,但那股认真劲儿和骨子里的沉静气质,已隐隐显露出大家风范。
紫薇依照嬷嬷的指令,又稳稳地走了一个来回。这一次,明显比之前从容了许多。
“嗯,这次尚可。”嬷嬷微微颔首,语气依旧严厉,但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格格天资聪颖,一点就透。但贵在坚持,每日需勤加练习,方能刻入骨子里,成为自然。”
“是,多谢嬷嬷教导,紫薇记下了。”紫薇恭敬地福身行礼,态度谦逊。
佩瑶这才含笑走了进去:“看来我们紫薇格格,学得很是用心啊。”
紫薇闻声回头,看到佩瑶,脸上立刻绽放出惊喜的笑容:“佩瑶姐姐!” 她快步迎上来,也顾不上行礼了,“您怎么来了?”
“刚给几位新晋的娘娘道了贺,顺道来看看你。”佩瑶笑着拉住她的手,又对那位嬷嬷客气地点点头,“嬷嬷辛苦了,紫薇能有今日的进益,全赖嬷嬷悉心教导。”
那嬷嬷见是公主,连忙行礼:“奴才分内之事,不敢当公主夸奖。”
佩瑶让精奇嬷嬷稍作休息,拉着紫薇坐下,仔细打量她:“嗯,气色确实好多了,也更有精神了。方才看你练习,架势已是有模有样。听说你满蒙语的功课也没落下?”
紫薇有些不好意思:“嬷嬷们教得用心,紫薇不敢懈怠。只是……规矩礼仪太过繁复精深,总怕学不好,辜负了皇阿玛和姐姐的期望。” 她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压力。
佩瑶拍拍她的手,眼神充满鼓励和肯定:“傻丫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姐姐当年强多了。我六岁入宫时,光是学走路不蹦跳、说话不大声,就花了整整一年。还经常被孙嬷嬷罚站罚抄。”她笑着说起自己当年的糗事,缓解紫薇的紧张,“你才学了多久?就有这般气度,可见你娘亲从小对你的教导有多扎实。宫规礼仪虽多,但核心无是‘敬’与‘静’二字——敬天地君亲,静己心己身。你心思玲珑,性情沉静,天生就占着优势。假以时日,定能做得比所有人都好。姐姐相信你。”
听着佩瑶温暖而充满信任的话语,看着姐姐眼中真诚的赞许,紫薇心中那点压力顿时化作了动力和暖流。她用力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嗯!有姐姐这句话,紫薇定当加倍努力,绝不让娘亲和姐姐失望。”
看着紫薇重燃斗志的模样,佩瑶心中充满了欣慰。这个来自大明湖畔的妹妹,正以惊人的韧性和悟性,在这座深宫之中,一步步褪去民间的青涩,逐渐成长着。金秋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姐妹二人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画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