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四年冬,紫禁城沐浴在澄澈的冬日阳光下,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庆气氛。今日,是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自五台山礼佛归来的吉日。
乾清门广场上,气氛肃穆而隆重。以乾隆皇帝为首,皇后辉发那拉氏紧随其后,再后方,令贵妃、庆妃、纯贵妃、愉妃等高位妃嫔,以及已成年的皇子(如五阿哥永琪等人)、皇子福晋,还有所有的公主,依照严格的品级和序齿,排成整齐而庄重的方阵。内务府大臣、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御前侍卫及内务府的重要司官们则恭敬侍立在广场边缘。并无前朝大臣身影,此乃后宫家事,亦是皇家内务。
午时刚过,远处传来悠扬的銮铃声和整齐的脚步声。太后的凤辇仪仗缓缓出现在视野中,金瓜钺斧,旌旗招展,侍卫们盔甲鲜明,气宇轩昂。队伍行至乾清门前稳稳停下。
鼓乐齐鸣!乾隆帝神情肃穆,率领身后众人,齐刷刷跪地迎接:“恭迎皇太后圣驾回銮,皇太后万福金安。”
“都起来吧。” 凤辇内传来太后温和而带着威严的声音。
辇帘掀开,身着明黄色太后常服、头戴嵌着东珠的钿子的崇庆皇太后在贴身宫女的搀扶下,仪态万方地走出凤辇。阳光洒在她依旧保养得宜的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些许风尘,却难掩那份久居上位的雍容气度。
乾隆与皇后立刻上前,一左一右,恭敬地扶住太后的手臂。
“额涅一路辛苦了。” 乾隆的声音带着真挚的关切。
“臣妾恭迎皇太后。” 皇后也恭敬地说道。
太后含笑点头,目光慈爱地扫过乾隆和皇后,又望向身后黑压压跪拜的儿孙和妃嫔们,眼中流露出欣慰。她轻轻拍了拍乾隆和皇后的手:“好,好,哀家回来了。” 在帝后的搀扶下,太后缓步向慈宁宫方向走去。
就在这时,紧跟在太后凤辇之后的一乘精致小轿也停了下来。轿帘掀开,一个身着淡雅旗装、气质温婉如水、容貌清丽可人的少女款步走出,正是太后最钟爱的贴心小棉袄,也是愉郡王弘庆的遗孤——晴儿①。她安静而迅速地走到太后身后半步的位置,低眉顺目,姿态娴雅,如同太后身边一朵清新的解语花。
紫薇和佩瑶都在这迎接的队伍之中。紫薇紧张又好奇地偷偷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太后,以及她身后那位气质非凡的晴格格。
一行人浩浩荡荡抵达慈宁宫正殿。太后在正中宝座坐定,乾隆和皇后分坐左右下首,其余妃嫔、皇子、公主按序侍立。
宫女奉上香茗。太后接过,轻啜一口,目光扫过殿内济济一堂的儿孙,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她放下茶盏,看向乾隆,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关切:
“皇帝,哀家在五台山就听闻,你又寻回了一个流落民间的女儿?哀家这趟回来,倒是又多了个孙女?是哪一位?快让她出来,给哀家瞧瞧。”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投向了站在公主队列靠后位置的紫薇。
乾隆脸上露出笑容,目光也转向紫薇,温声道:“皇额娘消息灵通。正是。” 他抬了抬手,“紫薇,还不快上前来,拜见你皇祖母?”
紫薇的心猛地一跳,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紧张,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从队列中款步走出。她今日特意穿了一身素雅而不失庄重的浅碧色旗装,发髻上只以银簪和通草绒花装饰,显得清新脱俗。
她走到殿中央,距离太后宝座数步之遥的地方,依着这些日子苦学的规矩,姿态优美而无比标准地深深拜下,额头轻触光洁的金砖地面,声音清晰、温婉,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
“孙女紫薇,叩见皇祖母。皇祖母凤体康健,福寿绵长。”
她的动作行云流水,毫无滞涩,那份刻入骨子里的书卷气和沉静气质,让初次见到她的太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乾隆在一旁笑着补充道:“皇额娘,您看,这就是紫薇。如今,她是宫里的六公主了。”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和肯定。
太后微微颔首,目光在紫薇身上细细端详着。眼前的少女眉目如画,气质温婉,举止得体,太后心中微动,面上却依旧慈祥:“好孩子,抬起头来,让哀家好好看看。”
紫薇依言抬头,清澈的目光带着几分紧张和孺慕,迎上太后审视却并不锐利的目光。
太后看着紫薇那双纯净如水的眼睛,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似乎也消散了。她脸上绽开更深的笑容,伸出手虚扶了一下:“快起来吧。是个齐整的好孩子。一路颠沛,想必吃了不少苦。如今进了宫,就是皇帝的女儿,哀家的孙女,好生住着。往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谢皇祖母。” 紫薇再次叩首,才依礼起身,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太后的认可,对她在这深宫立足至关重要。她退回到公主的队列中,感受到身旁佩瑶投来的、带着复杂情绪的一瞥,以及晴儿那温和友善的目光。
可太后那句“往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带来的暖意尚未在紫薇心头完全化开,太后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精准地浇了下来。
太后脸上的慈和并未褪去,但语气却带上了一种历经世事、洞察秋毫的威严与告诫。她的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回紫薇身上,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过去的事,也就过去了。那陈年旧事,盘根错节,再追究下去,也未必能理出个青红皂白,徒增烦恼罢了。” 这话,既是对紫薇身世的盖棺定论,也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的,意在平息可能存在的议论。
然而,太后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更加专注地看向紫薇,语气也严肃了几分:
“不过,紫薇啊,既然你进了宫,认祖归宗,成了大清的公主,那就是金枝玉叶,是天下女子的表率!这深宫之内,规矩礼法大过天。你需得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谨言慎行,恪守礼法。从前在民间那些个不三不四的习气,统统都要收起来。切莫带到这宫闱重地中来。哀家这里,容不得半点轻浮孟浪。”
“不三不四的习气”……这几个字像针一样扎在紫薇心上。她瞬间想到了大杂院的欢声笑语,想到了和小燕子、柳青柳红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了济南大明湖畔的夏家……那些在太后眼中“不三不四”的生活,却是她最真实、最温暖的过往啊。尤其是想到小燕子,那个为了她连命都可以不要的结拜姐姐,在太后口中竟也成了“不三不四”的一部分?巨大的委屈和伤心瞬间淹没了她。
她只觉得眼眶发热,鼻尖发酸,几乎要落下泪来。但她死死咬住下唇内侧,强忍着,不敢有丝毫显露。她深深地低下头,掩去眼中翻涌的情绪,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无比恭顺地回应:“是……孙女儿谨遵皇祖母教诲。定当……定当恪守宫规,谨言慎行,不敢有违。”
殿内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妃嫔们眼观鼻鼻观心,皇子公主们也都垂首肃立。佩瑶微微蹙眉,眼中闪过一丝同情。皇后那拉氏则端坐一旁,面色沉静如水,仿佛什么都没听见。
乾隆见状,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深知紫薇敏感,太后这番敲打虽出于维护宫廷体统的本意,但措辞未免有些生硬。他立刻朗声一笑,巧妙地岔开了话题:
“太后说得是,孩子们都该谨守规矩。不过今日皇额娘回宫,是大喜事,该说些高兴的!” 他兴致勃勃地转向太后,“额涅可知道,就在前不久,前线传来消息,西域大捷。兆惠他们不仅平定了大小和卓木,震慑回疆各部,更将天山南北广袤疆域彻底纳入版图。朕已下旨,将其命名为‘新疆’,取‘旧疆新归’之意。此乃皇考皇祖福泽庇佑,祖宗显灵啊!”
乾隆的话题成功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他绘声绘色地讲起德胜门外亲迎凯旋将士、午门献俘、太庙告祭的盛况,言语间充满了作为盛世帝王的豪情。太后听着儿子讲述这赫赫武功,脸上也露出了欣慰和自豪的笑容,方才那点小小的训诫插曲,似乎被这宏大的功业所冲淡。
慈宁宫的接风宴结束后,众人各自散去。紫薇回到慈宁宫偏殿,心情依旧低落。太后的那句“不三不四”像根刺扎在心里,让她觉得自己的过往仿佛被否定,连带着对母亲的记忆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就在这时,乾隆身边的大太监李玉亲自来传话:“六公主,皇上请您到养心殿说话。”
紫薇心中忐忑,不知皇阿玛是否也要训诫她。她小心翼翼地跟着李玉来到养心殿西暖阁。
乾隆已换下朝服,穿着一身明黄色常服,显得随和许多。他指了指旁边的绣墩:“坐吧,不必拘礼。”
紫薇依言坐下,依旧垂着头。
乾隆看着她蔫蔫的样子,叹了口气,声音温和下来:“还在为你皇玛嬷的话难过?”
紫薇抬起头,眼圈有些发红,低声道:“皇阿玛……女儿……女儿只是……”
“朕明白。”乾隆打断她,语气带着安抚,“皇太后她久居深宫,习惯了宫里的规矩方圆。她的话,是提醒你入乡随俗,并非刻意贬低你的过往。她是怕你初来乍到,不懂规矩,行差踏错,反倒惹祸上身。这是关心你,只是方式……可能严厉了些。”
他顿了顿,看着紫薇依旧难过的样子,继续宽慰道:“放宽心。太后心肠是极好的。你性子温婉知礼,只要规规矩矩,安安分分的,日子久了,她自然会看到你的好,会喜欢你的。你看你四姐佩瑶,” 乾隆特意提到了佩瑶的例子,“她刚进宫那会儿,才六岁,懵懵懂懂,规矩学得慢,性子还有点……嗯,不那么沉稳(他隐去了佩瑶爬假山等调皮事),你皇玛嬷起初也不是很亲近她。可后来呢?佩瑶懂事知礼,文静好学,皇玛嬷不也渐渐疼她了吗?还时常夸她稳重。所以啊,别急,慢慢来。”
听到父亲提到佩瑶姐姐的例子,紫薇心中的委屈稍稍平复了一些。原来连看起来在宫里根基深厚的四姐姐,也曾有过不被皇祖母亲近的时候?这让她感到一丝安慰和希望。她抬起头,眼中含着泪光,却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谢皇阿玛开解。女儿明白了。女儿定会努力学好规矩,不让玛嬷和皇阿玛失望。”
乾隆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满意地点点头:“嗯,这就对了。回去吧,好好歇着。记住,你是朕的女儿,是大清的公主,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
“是,女儿告退。” 紫薇起身,恭敬地行礼。走出养心殿,秋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虽然心头那根刺并未完全拔除,但皇阿玛的宽慰和佩瑶姐姐的例子,像一缕暖风,吹散了些许阴霾。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前路漫长,但只要谨守本分,用心去做,总能在这深宫之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至于皇祖母的认可,就交给时间吧。
①历史上弘庆病逝乾隆三十四年。本文为架空,设定为乾隆十四年战死于大金川战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章 太后训诫恪守礼,皇父暖语聊慰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