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醒得异常早。窗外天色还未大亮,灰蒙蒙的。不知是焦虑还是兴奋,两者参杂在一起的时候我总会分不清到底是哪个
就像我对她
到底是欣赏还是…喜欢
到底是普通人对明星的滤镜
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吸引
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美术馆。那是一座颇有设计感的现代建筑,灰白色的墙体,线条利落。
周六的午后,阳光正好,来看展的人三三两两,氛围安静而舒缓。
她选的地方
真的和她这个人一样
我站在门口阴凉处,手心因为紧张有些湿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看到一个相似的身影走近,我的心都会漏跳一拍。两点差五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野里。
张子枫来了。
她穿着浅蓝色的条纹衬衫和白色九分裤,戴着一顶米色的棒球帽和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
但那双清澈沉静的眼睛,我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她背着一个帆布双肩包,步伐轻快,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大学生周末来看展。
她走到我面前,声音听不出情绪:“等很久了?”
“没有,我也刚到。”我赶紧摇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
“进去吧。”她示意我一起往里走。
检票,进入展厅。展览的主题是“瞬息 Urban Ephemeral”,聚焦于城市中那些短暂易逝的瞬间和痕迹。
展厅很大,灯光幽暗,作品以摄影和影像装置为主,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我们并肩走在空旷的展厅里,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起初有些沉默,只有脚步声在安静的空间里回响。
她看得很专注,在一幅拍摄雨夜街头的照片前驻足良久。
“很像那天晚上。”她忽然轻声说,目光仍停留在作品上。
我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她指的是清吧那次,我生日那晚的雨。心里微微一颤,她竟然也记得那个夜晚的细节。
“嗯,”我低声回应,“那种模糊又真实的感觉。”
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帽檐下的眼睛弯了弯,似乎是在微笑。
我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有时候觉得,声音比画面更让人有代入感。”她轻声感慨,“闭上眼睛,反而能看到更多。”
我点点头,深有同感:“就像写文案,有时候过于追求画面感,反而丢了味道。留白和想象,可能更重要。”
“没错。”她表示赞同,眼神里带着欣赏,“你总是能抓到重点。”
被她这样直白地夸奖,我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我们继续看展,偶尔会交流对某件作品的看法。她话不多,但每句话都很有见地解读作品背后的隐喻。
我发现自己很享受和她这样的交流,安静,深入,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一个转角处,人流稍微多了一些。有个看展的年轻人似乎认出了她,拿着手机犹豫着要不要上前。
张子枫敏锐地察觉到了,她不动声色地向我这边靠近了一步,几乎肩并肩,然后压低帽檐,轻声对我说:“我们去那边看看。”很自然地用身体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保护圈,隔绝了外界的视线。
那一刻,我离她很近,能闻到她身上独有的,淡淡的木质香。我的心跳漏了一拍,一种被保护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们避开人群,走到了一个相对僻静的展厅,这里陈列的是一些关于“废弃空间”的摄影作品。
其中呈现的有破旧的厂房、长满杂草的铁轨、长满藤蔓的废弃学校……一种沧桑感扑面而来。
在一张拍摄老式居民楼公共水房的照片前,我们停下了脚步。斑驳的墙壁,锈蚀的水龙头,地上残留的水渍,这些象征着生活环境的东西,此刻却变得无比寂寥。
“我小时候住过类似的地方。”张子枫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带着一丝回忆的飘渺,“夏天的时候,整个楼的小孩都挤在水房那里冲凉,闹哄哄的。”
我有些惊讶,没想到她会主动分享这么私人的记忆。我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后来搬走了,再回去看,已经拆了。”她顿了顿,目光有些悠远,“很多东西,消失得比想象中快。”
她的语气里没有太多的伤感,更像是一种平静的陈述。但我却能感受到那份平静之下,对过往的眷恋。
这让我觉得和她之间的距离,仿佛又拉近了一些。
“我老家也有条老街,去年也拆了。”我忍不住接话,分享了自己的记忆,“以前街口有棵很大的槐树,夏天开满花,香得很。现在变成商业广场了。”
她转过头看我,眼神温和:“所以我们要学会记住,用各种方式。”
我重重地点点头。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了身份带来的距离。
看完整个展览,我们走出美术馆,阳光依旧明媚。时间还早。
“要不要去喝点东西?”张子枫看了看时间,提议道,“附近有家茶馆,环境还不错。”
“好啊。”我欣然同意。内心雀跃,舍不得这么快就结束这难得的相处。
茶馆就在美术馆后面的一条小街上,门脸很不起眼,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庭院深深,竹影婆娑,包厢是传统的榻榻米式,私密性很好。
我们点了一壶龙井,隔着小小的茶几对坐,氛围比在美术馆时更放松了一些。她摘下了帽子和口罩,整张脸暴露在柔和的光线下,比屏幕上看起来更生动,也更显疲惫。
“最近还是很忙吗?”我忍不住问,给她斟了一杯茶。
“还好,刚结束一个戏的宣传期,算是短暂的休整。”她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气,“后面还有一个本子在谈,可能很快又要进组了。”
她说得很平淡,但我能听出她日程的紧凑和忙碌。能挤出这样一个下午来看展喝茶,实属不易。
“做演员……是不是挺辛苦的?”我问了一个一直有点好奇的问题。
她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点复杂的意味:“辛苦是肯定的,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也算幸运。只是有时候,会有点……身不由己。”她顿了顿,没有深说,但我大概知道她指的是什么,那些无法避免的曝光。
她是个注重**的人吧
这对她而言,是酷刑
我们聊起了彼此的工作,聊起了创作中的乐趣。她告诉我她为角色做功课时的趣事,我向她吐槽甲方各种奇葩的修改意见。
交谈变得自然流畅,笑声也多了起来。我发现她私下里其实并不高冷,只是慢热,熟悉之后也会露出调皮和幽默的一面。
原来我也不太了解她
“你知道吗,”她忽然笑着说,“周姐一开始跟我说,找个广告文案来合作,我还挺抵触的。觉得可能又是那种只会写华丽辞藻,不懂内容的人。”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还有这段。
“不过看了你的初稿,我就改观了。”她看着我,眼神认真,“你的文字里有‘人’的味道,有真实的情感。这在商业文案里很难得。”
我被她说得有些脸红,心里却暖洋洋的。“可能是因为……我本身也是个比较‘人’的人吧。”我自嘲地笑了笑,“敏感,想得多,容易共情。”
“敏感不是缺点。”她摇摇头,“敏感才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东西。只是……”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一些,“要学会保护自己,别让敏感变成内耗。”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轻轻敲在了我的心上。她似乎总能一眼看穿我的本质,并给出精准的提醒。
壶底只剩下些深绿的叶底,窗外的阳光不知何时隐去,天色暗沉下来,隐隐有雷声滚过
但彼时的我和她都没有听见,沉浸在和对方在一起轻松的氛围中。
直到茶馆的木格窗棂上传来清脆的“嗒、嗒”声,由疏到密,很快连成一片淅淅沥沥的雨幕。
“下雨了。”我望向窗外,街道瞬间被雨雾笼罩,行人匆匆奔走。
“嗯。”张子枫也转头看去,神色平静,似乎并不意外。她拿起手机看了看时间,“不早了,这雨一时半会儿可能停不了。”
我这才想起自己没带伞。早上出门时还是晴空万里。“没关系,我等等就好,或者跑到前面地铁站也行。”我嘴上说着,心里却有点发愁,这雨势看起来不小。
“我车就在附近,几步路。”她打断我,语气很自然,却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笃定,目光扫过我身上单薄的衬衫。
我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钻到了她刚刚撑开的伞下。
伞下空间顿时变得有些拥挤,我们不得不靠得很近。她的肩膀轻轻碰着我的手臂,能感觉到布料下传来的温热。那股淡淡的木质香气在潮湿的空气里似乎更清晰了。
雨水敲打着伞面,发出细密的沙沙声。我们并肩走在安静的小街上,步调一致。她稍稍把伞往我这边倾斜了一些,很细微的动作,但我注意到了。
快到路口时,一辆黑色的轿车悄无声息地滑到我们面前停下。她拉开后座车门,示意我上车。
我一脸不好意思的弯腰坐了进去。车内很干净,有淡淡的香氛味道,和她身上的气息有点像。她随后坐进来,关上车门,隔绝了外面的雨声。
“地址?”她问。
我报出小区的名字。她对司机重复了一遍。
车子平稳地驶入雨中的街道。我们并排坐着,一时无话。气氛有些微妙的安静,但并不尴尬。我能听到她清浅的呼吸声。
“最近天气多变,出门还是带把伞好。”她忽然开口,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嗯,记住了。”我点点头。平时确实总是丢三落四。
很快,车子停在了我住的小区门口。雨还在下。
“谢谢你送我回来。”我一边道谢,一边准备开门。
“等一下。”她叫住我,然后拿起刚才用过的那把黑伞,递给我,“拿着吧。”
我愣住了,看着她。“那你……”
“司机车上有备用的。”她解释,语气自然,“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你拿着用。”
我看着那把还带着湿气的伞,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是感激,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意。她没有给我任何推辞的机会。
“谢谢。”我接过伞,指尖碰到微凉的伞骨。
“快回去吧。”她说。
“好,那你路上小心。”我打开车门,撑开伞,站在雨里,看着她。
她对我微微颔首,车窗缓缓升起,隔开了我们的视线。车子很快驶离,消失在雨幕中。
我握着那把黑色的伞,站在小区门口,目送那辆载着她的车渐行渐远
直到完全看不见了,才收回视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