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烬余微光 > 第20章 槐花落了满院,我们该出发了

第20章 槐花落了满院,我们该出发了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槐树叶上,沈砚舟蹲在院角翻晒古籍时,一片槐花轻飘飘落在《茶经》的封面上。他捏起那片花瓣,浅黄的花瓣边缘已经泛着点枯色,凑近鼻尖闻了闻,还剩点淡淡的香。

“发面要放碱,你这放的是啥?”陆野的大嗓门从厨房钻出来,带着点急吼吼的调子。

沈砚舟笑着走进厨房,就见陆野正对着一袋白色粉末犯愁,左手捏着食谱,右手举着勺子,眉头拧成个疙瘩:“上面写‘碱少许’,这‘少许’是多少?一勺还是半勺?”

灶台锅里的面团发得鼓鼓囊囊,已经溢出了搪瓷盆,带着点酸溜溜的气味。沈砚舟拿起那袋碱面,指尖捻了点粉末尝了尝,又看了看面团的状态:“放两勺吧,发得太透了,酸味儿重。”

“你还会这?”陆野惊讶地挑眉,把勺子递给他,“我还以为你只会翻那些老掉牙的书。”

“我爸以前开茶馆的,”沈砚舟一边搅拌碱面,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小时候总蹲在灶台边看他发面蒸包子,说‘碱多了发苦,少了发酸,跟做人似的,得刚刚好’。”

陆野的手顿了顿,往灶膛里添柴的动作慢了半拍:“没听你说过你爸。”

“走得早。”沈砚舟的声音轻下来,指尖的碱面簌簌往下掉,“我十岁那年,他去山里收茶样,遇上山洪……”

灶膛里的火苗“噼啪”响了两声,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陆野没再追问,只是把火捅得旺了些,说:“那你可得教我,别蒸出来跟石头似的。”

沈砚舟忍不住笑了。他把碱面均匀地揉进面团,指尖沾着面粉,在案板上画出淡淡的印子。陆野就蹲在旁边看,手里还攥着那本被翻得卷边的食谱,时不时念一句:“揉至光滑……啥叫光滑?这样算吗?”

阳光从厨房的小窗钻进来,照在两人沾着面粉的手上,连空气里都飘着甜甜的面香。沈砚舟突然觉得,这样的早晨比任何古籍都要鲜活——有面粉沾在鼻尖的痒,有灶膛火烤着脸颊的暖,还有个连“少许”都搞不懂的笨蛋,举着食谱跟面团较劲。

蒸包子的间隙,沈砚舟去翻晒昨天整理出的旧报纸。纸箱里除了泛黄的报纸,还有个蒙着布的木匣子,是昨天没来得及打开的。他解开布条,里面竟是套砚台,砚池里还凝着点干涸的墨渍,砚边刻着行小字:“心正笔正,砚正人正。”

“这砚台不错啊。”陆野不知啥时候凑了过来,手指轻轻敲了敲砚台边缘,“看这包浆,有些年头了。”

“我爸的。”沈砚舟用软布擦拭着砚台,“他总说写毛笔字得用新墨,研墨时得静下心,不然墨汁会发渣。”他突然想起什么,转身从书架上翻出瓶墨锭,“你要不要试试?”

陆野连连摆手:“我那字,别糟践好砚台了。小时候老师总说我写的字像鸡爪刨的,后来练消防水带打结,手指更粗了。”话虽这么说,却还是搬了张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着沈砚舟研墨。

墨锭在砚台上慢慢研磨,发出“沙沙”的轻响,墨汁渐渐变得浓稠黝黑。沈砚舟蘸了点墨,在废报纸上写了个“安”字,笔锋圆润,带着点书卷气。

“写我那书签上的字呢。”陆野凑得更近了,鼻尖几乎要碰到报纸,“就那‘安’字,我总觉得你写出来跟印的似的。”

沈砚舟笑着又写了个“安”,这次特意放慢了笔速,横平竖直间,突然想起陆野昨晚塞给他的梨木槐花:“你那烙铁烫得槐花,比我写的字有灵气。”

“那是,”陆野立刻得意起来,“王木匠说了,我这手艺,改行能开个木雕铺。”他突然挠了挠头,“等忙完这阵,我给你烫个笔筒,就用那老槐树的根,你不是总说笔没地方放吗?”

沈砚舟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低头继续研墨,墨汁在砚台里晕开,像朵没开的花。“好啊。”他轻声说,指尖的墨汁沾到了指腹,黑得发亮。

包子的香味突然漫了满院,陆野“哎呀”一声跳起来:“光顾着看你写字,忘了锅里的包子!”

两人冲进厨房时,蒸笼里的包子已经鼓得像小灯笼,揭开笼屉的瞬间,白花花的热气裹着面香扑了满脸。陆野伸手就想去拿,被沈砚舟一把拍开:“烫!”

他找了双竹筷,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放在盘子里晾着。包子皮暄软,捏起来沉甸甸的,咬开个小口,里面的白菜猪肉馅冒着热气,咸淡刚刚好,一点酸味都没有。

“成了!”陆野欢呼一声,也顾不上烫,吹了两口就往嘴里塞,结果烫得直哈气,又舍不得吐出来,模样有点滑稽。

沈砚舟递给他一杯凉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两人坐在槐树下吃包子,露水顺着树叶滴下来,偶尔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陆野突然指着院门口:“你看,张婶来了。”

张婶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黄瓜和西红柿,看到院里的槐花,忍不住叹口气:“今年槐花落得早,前阵子还满树雪白,这阵儿风一吹,地上铺得跟褥子似的。”

沈砚舟抬头看,果然见槐树的枝叶间已经稀稀拉拉,阳光能透过枝桠照进大半院子。他想起刚住进来时,槐花密得像下雪,陆野总说“这花飘得人睁不开眼”。

“可不是嘛,”陆野啃着包子含糊道,“张婶,你这黄瓜真新鲜,刚摘的?”

“刚从架上摘的,给你们添个菜。”张婶把竹篮往石桌上一放,“对了,下午有车去县城,你们不是说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吗?我跟司机说好了,顺道捎你们一程。”

沈砚舟眼睛一亮。他最近在整理父亲留下的茶经批注,有几处引用的古籍没见过原文,正想去县城图书馆找找。“太麻烦您了张婶。”

“麻烦啥,邻里邻居的。”张婶拍了拍他的胳膊,“你爸以前总帮我修收音机,这点事算啥。”她又转向陆野,“小陆啊,你那膝盖别总不当回事,县城医院的李医生看骨科可厉害了,顺道去拍个片。”

陆野挠挠头:“知道了张婶,您比我妈还能念叨。”

吃完包子,沈砚舟开始收拾要带的东西。他把《茶经》放进背包,又把那方砚台小心翼翼地裹进软布——想找的古籍说不定能在图书馆找到,带着父亲的砚台,像带着点底气。

陆野则在院子里检修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车链条锈得厉害,他往上面浇了点机油,踩了两脚,“咔哒咔哒”的声音小了点。“这破车,等从县城回来,高低得修修链条。”

“别修了,”沈砚舟从屋里出来,背上背着包,“县城有二手车行,看看能不能淘辆结实点的。”

陆野眼睛一亮:“你掏钱?”

“想得美。”沈砚舟笑了,“用你这个月的奖金。”

“嘿,你可真会算账。”陆野推着自行车往外走,突然又停下,回头看了眼满院的槐花,“这花落在地上怪可惜的,要不要扫起来晒着?听说槐花干能泡茶。”

沈砚舟愣了愣,随即点头:“好啊。”

两人蹲在院里扫槐花,陆野用扫帚,沈砚舟用簸箕,配合得倒默契。槐花干软,扫起来簌簌作响,像串细碎的风铃。陆野的额角又渗出了汗,沈砚舟从包里翻出纸巾递给他,指尖碰到他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一下,又迅速移开。

“够了够了,泡两回茶就行。”陆野把槐花倒进竹匾里,“再不走赶不上车了。”

张婶已经在村口等着了,司机是个话少的中年男人,帮他们把自行车塞进后备箱,又接过沈砚舟的背包放好。槐花落了一路,车轮碾过花瓣,留下淡淡的香。

沈砚舟回头望了眼仓库的方向,竹匾里的槐花在晨光里泛着浅黄,陆野昨晚烫槐花的梨木还放在窗台上,被露水打湿了,像蒙着层薄纱。他突然觉得,所谓的出发,从来不是丢下什么,而是带着满院的槐花、发面的碱香、砚台的墨渍,还有某个人笨拙的关心,往更宽的路上走。

陆野拍了拍他的肩膀:“看啥呢?再看车开了。”

“没什么。”沈砚舟笑了笑,坐进了车里,“就是觉得,今天天气真好。”

车窗外,老槐树越来越远,槐花落在车顶上,像谁在轻轻挥手。沈砚舟摸了摸背包里的砚台,又想起陆野说要烫笔筒的话,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原来有些牵挂,不用特意说出口,就像这槐花,落了满院,又跟着风,追着车,悄悄跟了一路。

司机突然开口:“这槐花泡茶,得加冰糖才好喝。”

陆野立刻接话:“那到了县城,买两斤冰糖!”

沈砚舟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突然觉得,这趟县城之行,大概会比想象中更热闹些。至少,不会再是一个人对着古籍发呆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狩心游戏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