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莫惜金缕衣 > 第17章 婉言救忠臣

第17章 婉言救忠臣

自从大唐朝廷平定淮西之乱以后,诗人刘禹锡无比兴奋,写下了“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这两行诗写尽了当时臣民对于国家复兴的欢欣鼓舞。

的确,大唐朝廷威望随着淮西归顺而显著增强,接着收复了整个河南、河北地区,彻底改变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跋扈割据的局面,天下再度一统。当朝天子李纯当然为此备受赞誉。

李纯自觉当得起中兴英主的令名,不但志得意满,也自信未来活得越长久,大唐越能长治久安,那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为国为民啊!基于这种过度自我膨胀的想法,初入中年的李纯开始追求长生不老。

元和十三年(西元818年)阴历十月,李纯下诏征求方士。结果,鄂岳观察使李道古透过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镈,举荐道士柳泌,宣称柳泌能炼制长生药。李纯大喜,随即传召柳泌进京,入住兴唐观去炼药。

柳泌于阴历十一月进宫面圣,恭谨禀告:“要炼出仙丹,必得有灵草作为材料,而天台山是神仙聚集的地方,上面有很多灵草。小臣虽然知道,却无法过去采摘。如果能在那附近出任地方官,才好常到天台山上去。”

李纯认为柳泌所言有理,就任命他为台州刺史。谏官们都不以为然,纷纷上奏,表示不宜任用毫无行政能力的方士去管理人民、处理政务。

偏偏,李纯听不进谏言,反驳道:“能用一州的人力物力来导致一国之主长生,众位卿家还有什么舍不得呢?”

谏臣们听了,都不敢再提异议了。柳泌如愿走马上任。

在同一个月之内,李纯获报:凤翔法门寺塔有一截佛指骨,每三十年开塔一次,拿出佛骨来让人瞻仰。每次佛骨出来,见到的人都有好运、秋收也会丰收。正好明年就轮到佛骨出塔,法门寺住持恭请皇上派人去迎接佛骨来供养!”

既然李纯一心求仙,对佛骨也就甚为崇仰,而裁决在下个月初一派人到法门寺去迎接佛骨。等到佛骨抵达京城长安以后,从次年阴历大年初一(西元819年阳历一月三十日)开始,首先在皇宫中供奉三天,然后轮流到京城各寺庙去展览。王公贵族以及平民百姓趁着新年期间较有闲暇,争相前往膜拜,也都慷慨解囊捐赠香油钱。甚至有些穷人无法捐钱,就拿香炷灼烫额头或手指,以示虔诚!

刑部侍郎韩愈实在受不了佛骨所引起的疯狂乱象,乃致宁可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呈交了一篇奏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尝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这篇奏表排在一场小型内阁会议的议程文件最下面。等到会议将近结束,终于轮到讨论这篇尚未批阅的奏表之时,李纯拿起来粗略瞄了几眼,就勃然大怒!他刷一下把这篇奏表扔到了宰相裴度面前,愤然吼道:“你看看,韩愈都写了些什么东西?该不该死?”

裴度一看,冷汗直冒,顺手把这篇奏表展示给一旁的中书侍郎崔群阅读。接着,他们两人慎重对望了一眼,就一致下跪,为韩愈请命。

“皇上,韩大人虽然出言不逊,却是发自于忠君诚恳之心。”裴度毕恭毕敬劝解道:“敬请皇上予以宽容,这样,众臣才会继续勇于进谏,不负皇上作为纳谏明君的美名!”

“嗯!”李纯无以驳斥裴度有理有据的忠告,只好闷声哼道:“你们两人起来吧!朕会慢慢考虑该怎样处置韩愈。好了,你们若没有别的事,就都退下吧!今天的会议到此为止。”

散会后,李纯余怒未消,肝火太旺,以致浑身难受得很。他需要杜秋体贴的推拿,也想要吐出心中块垒,就尽快驾临杜秋的德仪寝宫。

稍后,李纯俯卧在床上,一边享受按摩,一边痛骂韩愈。杜秋则悉心揉按着李纯肥厚的背脊,等到李纯骂完了,杜秋才柔声评论道:“那位韩大人胡言乱语、触怒龙颜,真是太不应该了!只不过,他说佛法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有些皇帝很长寿,那是不是真有其事呢?臣妾学识不够,尚请皇上赐教!”

“你还真好学啊!后宫妃嫔之中,就属你最好学了。”李纯欣赏杜秋的求知欲,而收敛了怒气,改为好声好气回道:“朕就讲给你听,让你长点知识吧!韩愈毕竟是个学者,他举的那些例子倒是都没举错。问题是,他另外举出了好几位信佛的皇帝,强调他们都没好下场,那岂不是在诅咒朕吗?”

“啊!”杜秋故作惊讶,脱口惊叹道:“皇上真是特别敏锐,举一反三,臣妾可没想到这一点呢!皇上还经常夸赞臣妾聪明。要是臣妾果真还算聪明,都想不到这一点,那么,像韩大人那样古板的老学究,一定更想不到了。”

“噢,你这些话,倒是说得也是。”李纯同意杜秋的看法,顿时气消了不少,顺口说道:“谅他也不敢存心诅咒朕!”

“这么说,韩大人犯的就是无心之过。皇上大人大量,不如宽恕他吧!”杜秋宛转提议道。

“不行!”李纯断然否决道:“朕若是放过了他,那岂不等于昭告众臣,谁要胡说八道都无妨?那往后胆敢妄言的大臣越来越多,还要惹朕生多少气?”

“是!皇上要立威,绝对合乎为君之道。”杜秋附和道,却又提醒道:“可是,皇上要显示敬拜佛祖的诚心,却得要网开一面才行。”

“哦?这话怎么说?”李纯诧问。

“佛家忌杀生。”杜秋委婉答道:“就算韩大人对佛祖非常不敬,但是,佛祖慈悲为怀,想必也不忍心杀掉他,也不会愿意见到信佛的皇上为了礼佛,反而开杀戒。”

“这,倒是没错---”李纯听进了杜秋合情合理的论点,沉吟着回应道。

“皇上圣明!”杜秋赶紧顺水推舟,刻意谄媚道。

杜秋柔媚的嗓音让李纯听得甚觉顺耳。李纯满怀怒气随之烟消雲散了一大半。

“好吧!”李纯终于首肯道:“朕为了遵从佛祖的教诲,不犯杀戒,就只有对韩愈从宽了。”

于是,韩愈得以保住了性命。李纯于阴历正月十四日(阳历二月十二日)下诏,贬谪韩愈为潮州刺史。

本书是《惊世殊宠》系列第七部,女主角是唐宪宗时代宠冠后宫的杜秋娘。连载期间多半在中国的周五、美国的周四更新。欢迎读者们按时来追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婉言救忠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