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的大牢,比清川县的阴暗潮湿百倍。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屎尿味和一种绝望的气息。孟寰海被单独关在一间狭小的囚室里,手脚戴着沉重的镣铐。
他没有喊冤,也没有求饶。只是靠着冰冷的墙壁坐着,闭着眼,像是在养神,又像是在等待最终的判决。官袍早已被剥去,只穿着一身白色的囚衣,上面沾满了污渍。头发散乱,脸上还有挣扎时留下的青紫,但那眉宇间的锋锐和泼赖,却并未被这牢狱之灾磨去,反而像藏在鞘中的剑,更显沉凝。
郑押司来过一次,隔着栅栏,狞笑着告诉他:“孟寰海,别指望了!省城?你的信能不能出府城都难说!周大人已经上下打点,你这‘贪墨渎职、抗命不尊’的罪名,是铁板钉钉!等着秋后问斩吧!”
孟寰海眼皮都没抬,只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冷笑。
郑押司讨了个没趣,骂骂咧咧地走了。
牢里的饭食是馊的,水是浑浊的。孟寰海也不挑剔,给什么吃什么,维持着体力。他知道,现在比的不是谁更横,而是谁更能熬。熬到省城那边有消息,或者……熬到死亡。
夜深人静时,他能听到其他囚犯的哀嚎和狱卒的呵斥。他想起清川县,想起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想起后院那些被毁掉的番薯苗,想起崔敬祜那张总是平静无波的脸。
“崔行川……”他在心里默念这个名字。这家伙,现在在干什么?是隔岸观火,还是……他不敢深想,也不愿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也不知过了几天,就在孟寰海觉得自已可能真要烂在这暗无天日的牢房里时,事情起了微妙的变化。
送饭的狱卒换了一个人,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头。他送来的饭食虽然依旧粗粝,却不再是馊的,水里也没有了泥沙。有一次,那老狱卒放下饭碗时,极其快速地将一个小纸团塞进了孟寰海手里,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低头走了。
孟寰海心中剧震,等老狱卒走远,才背对着栅栏,小心翼翼地展开纸团。上面只有四个蝇头小字:“信已抵省”。
一股热流猛地冲上孟寰海的头顶,让他几乎要落下泪来!赵铁柱成功了!信送到了!
这简单的四个字,像一道微光,瞬间刺破了囚室厚重的黑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紧紧攥着纸条,仿佛攥住了救命稻草,不,是攥住了反击的武器!
接下来的日子,待遇似乎更好了些。虽然依旧被关着,但镣铐似乎没那么沉重了,牢房里甚至多了床还算干净的薄被。孟寰海心里清楚,这不是府衙发了善心,恐怕是省城那边的压力开始显现,或者是……崔行川使了力气。
他不再枯坐,开始在狭小的牢房里慢慢活动手脚,保持体力。眼神里,重新燃起了斗志。
而此刻的清川县,表面平静,底下却已是暗流汹涌。
孟寰海被锁拿的消息早已传开,起初是人心惶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异样的情绪开始在底层百姓和一些小商户间蔓延。他们想起孟寰海为了水渠和崔家据理力争,想起他在粥棚前镇住闹事的混混,想起他穿着旧官袍在田埂间询问收成……虽然这位县太爷行事混不吝,但似乎,是真的在为他们这些升斗小民着想。
“孟大人……是好人啊。”有人私下里叹息。
“听说是因为查漕粮的案子,得罪了上面……”
“这世道,好官难做啊!”
这些议论声音不大,却像地下的潜流,悄悄改变着清川县的氛围。
崔敬祜依旧深居简出,但他明显加快了步伐。族中义仓再次开仓,这次规模更大,并且宣布,若番薯试种成功,崔家将无偿提供部分种苗给贫困农户。同时,他动用家族影响力,开始悄悄收集周通判及其党羽在清川县乃至府城其他方面的不法证据。
他知道,省城的惊雷一旦炸响,必然需要地方上有足够的“干柴”来助燃。他要在风暴来临前,准备好一切。
这一天,他正在书房查看收集来的证据,管家匆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家主,省城……来人了!是按察司的缇骑!已经到府城了!”
崔敬祜猛地抬起头,眼中精光一闪。终于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沉声道:“让我们的人,把该递的东西,都递上去。记住,要‘偶然’,要‘巧合’。”
“是!”
管家领命而去。
崔敬祜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外面天色阴沉,似乎又要下雨了。他望着府城的方向,仿佛能看到那代表着朝廷法纪的缇骑,正冲破重重阻碍,向着黑暗的中心挺进。
孟清一,你掷出的石子,终于要在这潭死水里,激起真正的巨浪了。
这暗室里的微光,能否最终撕裂这厚重的乌云?清川县的天,能否真的变一变?答案,即将揭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