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请在144小时内爱上我 > 第9章 我的祖父

第9章 我的祖父

“金拉。”他鬼使神差地,第一次完整地叫了她的名字。

“嗯?”金拉从音乐中回过神,睁开眼,有些迷茫地看着他。

“你为什么……这么热爱这座城市?”他问。这个问题,脱口而出,没有任何商业评估的目的,只是纯粹的好奇。

金拉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她端起酒杯,轻轻啜了一口。

“我奶奶常说,上海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她说:“外面的人看,觉得它光怪陆离,变化太快。但只有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才知道,无论它怎么转,它的内在其实一直没变,比如这支爵士乐队。”

她的声音很轻,带着酒意的微醺:“我爱的,不是陆家嘴的摩天大楼,而是那些藏在城市里,不会被时间冲走的东西。它们让我觉得,无论我走多远,都找得到回家的路。”

何易静静地听着。他想起了自己远在美国的家,想起了父亲那间永远油腻腻的中餐馆,他从小就拼命想逃离那个地方。

他从未想过,有人会如此珍视并热爱着自己的“根”。

音乐不知不觉到了尾声。按照计划,他们应该离开了。

金拉正准备开口说走,何易却忽然抬起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

“我使用今天的否决权。”。

金拉愣住了:“否决什么?”

何易看着她,眼神带着前所未有的认真。

“我否决现在离开。”

他顿了顿,在那双映着流光溢彩的、惊讶的眼眸注视下,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们再听一首。就一首。”

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了一个纯粹感性的、毫无数据价值的理由,动用了他无比珍视的否决权。

舞台上,老爷爷们相视一笑,新的乐章再次响起。而这一次,何易没有再试图去分析,他只是端起那杯苏打水,学着金拉的样子,闭上了眼睛。

那一晚,何易忘了自己是如何回到酒店的,他的记忆有些模糊。老年爵士乐队的音乐像一种温和的催眠剂,让他那根永远紧绷的神经,得到了片刻的松弛。

他没有再打开笔记本电脑去分析金拉,也没有去处理任何工作邮件。他只是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脚下这座城市。那些曾经在他眼中只是建筑几何体和投资回报率的灯火,此刻似乎有了呼吸和心跳。

第二天,是行程的第四天。金拉发来的行程计划,只有一个地点,却占据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地点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

“系统性梳理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宏观发展脉络。”金拉在报告里写道,“任何脱离了历史背景的建筑评估都是片面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些老洋房、石库门、工业厂房的前世今生。这不仅是数据的补充,更是逻辑链的完善。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才能精准预测它的未来。”

何易批准了。他知道,这是他必须上的一课。

位于东方明珠塔下的陈列馆,用无数的微缩模型和蜡像,复原了上海百年的城市变迁。从外滩的出现,到南京路的繁华,再到里弄生活的日常,一切都做得栩栩如生。

何易看得极其认真。他努力地吸收着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信息。他看到了第一辆有轨电车如何改变了城市的交通格局,看到了外白渡桥的钢材来自哪个国家,看到了石库门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是如何诞生的。

这些历史的碎片,与他前几天亲眼所见的场景,开始一一对应,在他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城市模型。

金拉则像一本活的讲解词典,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他补充那些模型之外的、生动的故事。

“你看,这个蜡像做的就是当年的包打听。”她指着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瓜皮帽的蜡像说,“他们是老上海最早的信息掮客,什么都知道。我奶奶说,当年谁家要是有个包打听朋友,那可是了不起的人脉资源。”

何易点点头,在平板上记下:“早期城市信息服务业雏形。”

他们走到一个复原旧上海报馆的展区。墙上挂着许多泛黄的旧报纸,《申报》、《新闻报》……

何易的目光,忽然被一张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吸引了。那是一则很小的、几乎要被忽略的报道,标题是《法租界华商何氏米行开业志在平抑米价》。

“何氏米行……”他下意识地念出了声。

“怎么了?”金拉好奇地凑过来。

“没什么。”何易摇了摇头,掩饰住内心一丝奇特的波动:“只是一个巧合。”

他姓何,他的祖父,似乎……也是在上海做生意的。只是他记事起,祖父就已经在美国了,很少提及过去的事情。

他压下心头的疑虑,继续往前走。

下午,他们来到了陈列馆的后半部分,这里更多的是图文和档案资料。金拉显然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兴趣不大,便提议去休息区买水,让何易自己先看一会儿。

何易独自一人,走在一个展示上海早期民族工业的展厅里。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火柴、肥皂、棉纱等各种老物件。

在一个角落,他看到一个独立的展柜,里面陈列着一家名为“恒通营造厂”的资料。资料显示,这家营造厂由华商独资创办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参与承建了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多个著名地标建筑的部分工程。

展柜里,有一张已经泛黄的、模糊的黑白合影。照片上,是营造厂的一众工程师和工匠。

何易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

然而,下一秒,他便僵在了原地。

照片的后排,靠左的位置,站着一个年轻人。他穿着整齐的工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严肃而执拗的神情。他没有看镜头,目光似乎正越过摄影师,望向某个遥远的、不为人知的未来。

那张脸……

何易快步走到展柜前,几乎将脸贴在了玻璃上,死死地盯着那个年轻人。

高挺的鼻梁,紧抿的薄唇,那双眼睛里透露出的眼神简直就是三十岁时的自己。

不,更准确地说,那和他书房里挂着的那张祖父年轻时的照片,一模一样。

展柜下方,有一行小小的文字说明:“恒通营造厂部分工程师合影(1935年)”。照片上的人物,没有任何姓名标注。

怎么会这样?

他的祖父,那个在美国开了一辈子中餐馆,对过去讳莫如深的祖父,年轻时竟然是上海一家著名营造厂的工程师?

这怎么可能?这完全颠覆了他对家族历史的所有认知。

“何易?你怎么了?”

金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何易缓缓地转过身,脸色苍白,眼神里是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震惊和混乱。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他指了指展柜里的那张照片,声音干涩而沙哑:“那个人……”

金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也愣了一下:“这个人……怎么跟你长得这么像?”

“他是我的祖父。”何易一字一句地说道,每一个字都像千斤重。

金拉脸上的惊讶,慢慢转变为一种更深层的情绪。她看着何易,看着他那张因为巨大冲击而失去了所有血色的脸,看着他眼中那片失控的风暴。

“恒通营造厂……”金拉喃喃地念着这个名字,她忽然想起了什么,立刻掏出手机,开始快速地搜索起来。

“怎么了?”何易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的颤抖。

金拉没有回答,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着,眉头越皱越紧。几分钟后,她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何易。

“何易。”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无法回避的沉重,“这家营造厂的资料最后一条记录,停留在1941年。”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金拉深吸一口气,“它的创始人,以及大部分的核心工程师,从上海的商业记录里消失了。”

消失了。

祖父那总是欲言又止的叹息,他对中餐馆生意的漫不经心,他偶尔在深夜独自擦拭一套老旧的工程绘图工具……

所有他曾经无法理解的行为,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

那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民故事。那是一个关于梦想、中断、背井离乡和……终身遗憾的故事。

何易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他这趟为期144小时的被精准规划的商业考察之旅,在这一刻,彻底偏离了航道。它变成了一场他从未预料到的关于寻根的旅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貂珰

橘涂十一日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