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躔分夜漏,
云阙启晨晖。
墨染春闱雪,
香浮御苑扉。
大明宫内,金銮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高宗李治斜倚御榻,身着明黄龙袍,尽显天子威仪。武后身着云纹霞帔,斜插金步摇,眉目如画,威严中透着英气。阳光透过琉璃瓦洒下,映照在铺满红色地毯的大殿中央,更添富丽堂皇之景。
张文瓘与许敬宗分坐左右,案上新誊写的答卷墨迹未干,崔湜的《琼林春试赋》上还沾着几处烛泪。卢承庆、裴行俭及崔知悌等重臣分坐两侧,神色肃穆,殿内庄重而紧张的气氛弥漫。
宰相张文瓘身着紫袍,腰悬金鱼袋,眉宇间透着世家大族的沉稳;右相兼太子少师许敬宗身着紫袍,佩戴金玉腰带,面相清瘦,眼神中带着武氏亲信的精明;刑部尚书卢承庆身着紫银官服,腰间佩着法剑,不怒自威;吏部侍郎兼安西都护裴行俭身披铠甲,腰悬弯刀,坚毅的面庞上刻着边塞风霜;中书侍郎崔知悌身着深绯色官服,佩银鱼袋,面色略显紧张。因 “科考舞弊案” 事关博陵崔氏,崔知悌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身份微妙。
殿阶之下,苏味道、崔湜和杜审言三人跪拜。随着高宗抬手示意平身,三人站起。高宗见他们脸上稚气未退,却满是对未来的渴望与坚定,不禁动容。杜审言身着蓝衫,袖口粗糙的麻布露出冻得发红的手腕,他高举《伐檀》,声音铿锵有力:“去岁洛州道大旱,某变卖祖田方凑足盘缠 —— 若科举尚不能求个公道,寒门还有何路可走!” 这声音回荡殿中,每一个字都似敲打在众人心头,道尽无数学子心声。
高宗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赞许与怜惜:“杜公子变卖祖田赴考,其志可嘉!” 他的目光落在苏味道身上,苏味道身着洗得发白的粗麻襕衫,衣衫补丁摞补丁,还留着被劫匪袭击时撕裂的痕迹,与身着藕荷色圆领袍、腰束银带的崔湜形成强烈反差。高宗不由问道:“苏公子,何以如此寒酸?” 苏味道惶恐,无以应答。
裴行俭出列道:“苏公子之父□□,曾任蓟州司功参军,去年向安西都护府密报突厥细作线索后离奇死亡,致使其家境贫寒。”
武后听后,动了恻隐之心,对高宗道:“二位公子贫寒却勤奋,一心报国,其志可嘉,当予奖赏,以显大唐对人才的爱惜。”
高宗赞同:“爱妃所言极是。” 随即下令:“着吏部安排,赐苏味道、杜审言各一百两银。” 二人赶紧张跪拜谢恩。
高宗扫视众人,语气沉稳:“今日召见,不仅为观才学,更要让天下人知晓,我大唐选贤任能,不拘一格。”
此刻,金銮殿内气氛凝重,“科考舞弊案” 的阴影笼罩在众人心里。官员们眼神中透露出复杂情绪:有的期待人才,有的深思□□势,还有的关切三名士子命运。这情緒交织,构成一幅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
高宗轻咳一声,清越声音在殿内回荡:“今日科举面圣,非只观文辞,更要察人品才情。诸位爱卿,且说说对三子考卷的看法。”
张文瓘身为太子集团重要成员,率先开口,语气温和而严谨:“崔学士之诗,如‘盛世无遗策,皇图永固隆’,虽妍丽可观,然少沉雄之气。” 他抚着银须,目光扫过崔湜答卷,“《屯田疏》虽引《周礼》,但‘凉州沙碛植粟麦’之议,恰似用金篦刮眼,治标不治本。” 转首拱手向高宗,“臣以为科举之要,在于衡鉴真才,非堆砌典故。”
许敬宗闻言嗤笑,紫色官袍在烛光下如血色波涛:“张公此言,倒像守着故纸堆的老朽。” 他屈指叩案,甲尖轻叩朱漆案面发出清脆声响,“依老臣之见,崔湜诗篇虽少骨力,然应对周详,合乎台阁程式。” 目光有意无意扫过武后面庞,“至于苏味道《天官考课诗》中的‘星躔分夜漏’‘卿云绕中枢’,分明是故意炫弄词藻!”
武后面色微霁,玉指轻捻苏味道试卷:“许相公此言差矣。” 她纤指轻点诗笺上‘骞飞便’三字,“此句暗用张骞凿空典故,既呼应天官考课,又暗喻边疆经略,实乃诗中眼目。” 嗅着袖中合欢香,她唇角微扬,“本宫倒觉得,苏生此答卷,颇类贞观年间‘以文会友’之雅事。”
张文瓘斟酌后道:“陛下,三士子考卷各有千秋。崔湜文辞藻华丽,却稍显浮夸;杜审言质朴真挚,但结构松散;苏味道则沉稳大气,结构严谨,见解独到,堪称上乘。”
许敬宗接过话头,作为武则天集团核心人物,他故意瞥一眼武后,见其对苏味道颇为欣赏,便嘴角微扬,意味深长地说:“苏味道文章深得圣意,才华横溢,对国家大事见解深刻。”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赞许,“其对治理之道的理解,颇具新意。崔湜、杜审言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许敬宗此言看似公正,实则暗藏玄机。他提及苏味道对 “国家大事” 的见解,迎合武后政治倾向,彰显武则天集团在科举选拔中的影响力。
两位重臣的评价让殿内气氛愈发紧张。高宗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笑容,心中已有了初步判断。武后目光锐利,嘴角勾起若有似无的笑意,对许敬宗的评价颇为满意。其他官员也纷纷低声议论,或赞叹苏味道才华,或惋惜杜审言境遇,或揣测科举背后的权势博弈。
卢承庆步出班列,声若洪钟:“陛下,臣从法理角度观之,苏生诗中‘考绩仰尧宗’,暗含劝诫君主仿尧舜之治,此乃文人忧世之忱,实属难得。” 他目光如炬,扫过崔湜,“崔湜之策,虽引经据典,然回避军事贵族侵占屯田之弊,恰似掩耳盗铃。”
裴行俭摘下头盔,戎装在身仍难掩儒雅:“陛下,苏生策论中‘蕃学农术’‘互市易马’之策,乃经略边疆之良策。” 他朗声笑道,“若依崔湜之法,边疆屯田永无起色,苏生之才,可担经略之任。”
高宗听完几位重臣的评价后,眉头微皱,缓缓开口,声音浑厚威严,开始重点评价三人科考答卷:“朕观三人答卷,皆有可取之处。崔湜文辞采飞扬,如繁花盛开,却稍显浮躁;杜审言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似清泉流淌,但不免单调。” 他停顿一下,目光落在苏味道身上,语气转为平和,“‘星躔分夜漏,云阙启晨晖’ 此联典故与想象浑然一体,只是稍显晦涩。”
武后接过诗卷,红菱般的唇角噙着浅笑:“陛下只看表面了。” 她素指轻点诗笺,“下联‘天河转北斗,卿云绕中枢’,暗合《晋书?天文志》‘北斗主兵权’ 之说,这是以天文喻边疆治理。” 目光越过烛火,与苏味道迎视,“苏生此诗,以诗为谏,非寻常应制可比。”
高宗轻咳一声,转而审视杜审言的答卷。“祥云笼玉宇,圣主御宸宫” 的开篇引得他微微颔首,但读至 “垦殖滋沃野,渔盐利遐邦” 时,龙眉微蹙:“此句虽切题,却少新意,与虞世南《北堂书钞》所载农事诸条并无二致。” 他将诗卷递给武后,“杜审言之诗,工稳有余而锋芒不足。” 高宗只扫了几眼崔湜的答卷便搁置一旁:“崔湜此诗,不过是把《贞观政要》里的条陈换了个皮罢了。” 他轻抚颌下短须,“诗无盛唐气象,策论亦少真知灼见,只能算个中人之姿。”
高宗又兴奋地说:“苏味道之文章,深得朕心。其文沉稳大气,如高山流水,既有气势磅礴之处,又不失细腻婉转。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且处处体现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 说到此处,高宗皇帝的声音更加坚定,“苏味道的文章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独特思考。他提出的治国安邦之策,既结合现实又具有前瞻性,足以说明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高宗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武后脸上,带着几分征询之意,“爱妃以为如何?”
武后微微一笑,轻启朱唇道:“陛下所言极是。苏味道的文章确有过人之处。他与李峤并称‘苏李’,可见其才学之深。” 她转向高宗,“陛下,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三位的才华,不如让他们当场作诗如何?” 她的声音柔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武后的话音刚落,殿内顿时鸦雀无声。高宗皇帝微一沉吟,接过话题,亲自出题:“就以‘春试’为题,你们三人即刻作诗。” 此题看似简单,却暗含深意。春试本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春季考场,寓意着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人生抱负。这个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展现其文学才华,还要体现他们对国家大事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话音刚落,便有内侍奉上描金云纹的诗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唯有窗外的风声轻轻拂过树梢,显得格外清晰。三位学子闻言,心中一震,随即又各自埋头思索。此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三人身上,等待着他们的表现。
高宗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深邃地看着面前的三位年轻人,心中暗暗思索:这不仅是对他们才学的考验,更是对大唐未来的一种展望。如果他们能够在这场考验中展现出真正的实力,那么这三位士子将成为大唐振兴的希望。而此刻,时间仿佛静止,所有人都屏息以待,只等着他们用诗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听到这个题目,苏味道心中一颤。尽管这是他第一次作这种应制诗,但他深知自己不能退缩。凭借扎实的功底,他迅速理清思路,执笔的手稳如山岳,笔锋所至,“紫殿承天诏,青云启御筵” 跃然纸上。他略一思索,“龙文悬玉榜,鸾镜照琼篇” 的对仗呼之欲出。武后见状不禁颔首。全诗如下:
紫殿承天诏,青云启御筵。
龙文悬玉榜,鸾镜照琼篇。
笔落星河动,名成海岳传。
但看春试后,桃李满长安。
杜审言略显仓促,“凤阙千官聚,龙门万马喧” 虽气势雄浑,但 “万马喧” 三字稍显浮夸。他笔走龙蛇间,“虎啸文章老,鹏飞羽翼繁” 的结联与苏诗的 “桃李满长安” 相比,略显局促。崔湜的笔尖却在诗笺上似游龙摆尾,“曲岸莺啼柳,琼楼酒泛霞” 的开篇尽显绮靡之风。待写至 “月落题犹涩,更残墨半斜” 时,高宗已蹙眉:“春试之题,怎生扯到曲江宴游去了?”
片刻之后,当值内侍将三篇诗作呈上御案。高宗凝视苏味道的《琼林春试赋》半晌,连连称赞:“好诗!好诗!苏味道的这首诗,不仅词句优美,更体现了他为国效力的决心。尾句‘但看春试后,桃李满长安’ 深合朕意。” 他转向武后,“皇后所言不虚,这苏味道确是难得的将相之材。”
崔湜见状,藕荷色袍袖一甩,半跪而答:“陛下,臣诗中‘折花人’,正是喻指科举取士当如折枝取花,需慧眼识英。” 他语带讥诮,“若以门第为度量,臣宁为曲江边折花浪子,不作金榜上虚名客。”
高宗看了一眼崔湜,“崔子的诗确实辞藻绮丽,却重形轻神。” 转眼看向杜审言,“‘莫言春色晚,自有摘星人!’ 比‘折花人’ 意境深了些,然终比不上‘桃李满长安’。”
随着高宗皇帝对三位学子诗作的评价,大殿内一片肃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苏味道身上。他的脸色略显苍白,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他微微低头,以示谦逊,心中却暗自庆幸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崔湜和杜审言虽未能胜出,但也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失望。崔湜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似乎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而杜审言则紧握着拳头,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决心在未来更加努力。
张文瓘看着这三位年轻人的表现,心中感慨万千。他对高宗说道:“陛下,这三位士子今日的表现,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特别是苏味道,其文章与诗作皆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治国之志。”
许敬宗也附和道:“正是如此,苏味道的文章结构严谨,论点深刻,且富有创新精神。这在当今众多士子中实属难得。而崔湜和杜审言亦各有千秋,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也会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
武后听着众臣的评价,轻轻点头,然后转向高宗道:“陛下,虽然今日只是一次简单的召见和考核,但它反映了我们大唐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公正性。苏味道的表现确实出众,值得嘉奖。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崔湜和杜审言继续努力,为国家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大殿内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百官们开始低声议论这次召见的结果。卢承庆和裴行俭对苏味道的才华表示赞赏,而其他官员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以确保大唐的繁荣昌盛。
这时,崔知悌心怀鬼胎地站了起来,神情激动地说:“陛下、皇后、各位大臣们,苏味道是上官仪的门生,是在上官仪的举荐下,他才得以在国子监访学三年。” 此言一出,参与召见的众臣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苏味道惶恐地赶紧跪伏在地,身体在恐惧中微微发抖。
高宗皇帝为之一震,内心五味杂陈。当年他因畏惧武则天的权势,将上官仪之事推诿,导致上官仪被处死。现在旧事重提,他无以言对。
武则天面现怒色,本欲扶植苏味道为己所用,现在却是用不得了。就在她欲言之时,卢承庆率先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面对崔知悌大声斥责:“崔侍郎这是携私报复吗?” 他转身看了一眼高宗,又看了一眼武后,“调查‘科举舞弊案’时,我特命人调查过此事。当年上官仪只是看中了苏味道的诗才,邀其入国子监访学。不久上官仪即因谋反处死,苏味道与他仅一面之缘,谈何门生?如此谬论,国子监乃我朝之大学,非上官仪之私学。如崔侍郎之言,岂非当时学子皆为上官门徒?其意何其狠毒!” 卢承庆作为刑部尚书,这一番话言正词严,令人信服。崔知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敢言语。
高宗听后轻松了许多,但还是看了武后一眼,暂时不敢表态。
武则天一边听着卢承庆的话,一边在思忖着,此时与高宗对望了一眼,顿时面露喜色,说道:“卢尚书其言不假,苏味道当时年少,是入国子监访学,又不是拜于上官仪门下。此事不再言谈,别坏了皇帝和众臣的兴致,乱了春试的大事。”
高宗这才放松下来,笑道:“皇后所言极是。” 转身瞪了崔知悌一眼,“此捕风捉影之事,不许再提!” 又看着苏味道说:“苏味道请平身,不要为此事烦恼,今后当发奋学习,为国效力。”
苏味道站了起来,暗自庆幸躲过一劫,满怀感激之情,说道:“感谢皇上和皇后隆恩,谨记教诲,誓死为报。”
武后再次满脸微笑地发话:“三位学子先行退下,等待金榜题名。” 又转向高宗说道:“陛下,现在可与众位重臣商量科举题名否?” 高宗点点头。
苏味道、崔湜和杜审言离开了金銮殿。这次召见,不仅改变了苏味道、崔湜和杜审言的命运,更为大唐王朝的人才选拔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随着御笔朱批落纸,这场大明宫内的才学较量,终在晨钟暮鼓中化作青史一章。而苏味道那句 “但看春试后,桃李满长安”,恰似谶语般预示着大唐文坛即将迎来的新气象,也见证了初唐科举从形式主义向实质选拔的艰难蜕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