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东侧,实录馆内檀香袅袅,墨香与纸张的气味在暮色中沉淀得愈发厚重。
最后一抹斜阳穿过高窗,在青砖地上拉长了书架与几案的影子。
月出了。
江清晏端坐于几案后,指尖蘸墨,在摊开的《景穆宗实录》草稿上落下一笔校正。
他任职的是翰林院修撰,与翰林院编修许凌共同负责编修洪正帝一朝史实。
这份差事枯燥却紧要,是新科进士们熟悉朝堂、积累资历的必经之路。
“子芜。”许凌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已整理好自己的桌案,准备下值,“你这般勤勉,倒显得我等惫懒了。实录馆的人都走空了,你还不打算回府?”
江清晏头也未抬,目光依旧流连在纸上:“还有些许善后需理清。”
许凌闻言,笑着摇摇头:“也罢,你是状元,自当为楷模。那我便先行一步。”
他转身欲走,脚步刚踏出门槛,身后就传来“啪嗒”一声沉闷的异响,像是书籍从高处坠地。
紧接着,是江清晏不耐烦的低斥:“李兰曦,能不能小心一点?”
李兰曦?谁?
许凌的脚步硬生生钉在原地,整个人愣定住了。
他悄悄回头,目光扫向实录厅深处江清晏的桌案旁。
空无一人。
除了江清晏本人,偌大的厅堂里只有一排排书架和满室昏黄。
掉落的书册孤零零地躺在地上。
许凌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确信自己没有听错江清晏的话,那语气分明是在斥责那个“李兰曦”。
可人呢?他环顾四周,视线所及,不见任何第二人的人影。
难不成这家伙……得了癔症?
“二公子!”小厮丁阳的声音适时在馆外响起,急切道,“您怎么还不出来?府上刚送到孟大小姐的信,管家说看着像是加急的,怕是有要紧事。”
“阑疏的信?”许凌瞬间回神,方才的惊疑迅速被巨大的喜悦覆盖。
孟阑疏的信,对他而言,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千百倍。
他脸上浮起压抑不住的笑意,将实录馆内的事彻底抛诸脑后:“来了!”
他最后瞥了一眼馆内,江清晏已重新埋首案牍,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便再无留恋,快步随丁阳离去。
车轮滚动的声音很快消失在宫墙深处。
实录馆内重归寂静。
书架阴影中,李兰曦的魂体才缓缓凝实,她嘟着嘴,弯腰捡起那本厚重的《景太宗实录》。
刚才她本想飘到上层架子找点有趣的东西看,却不小心用魂力带落了它。
“啧,有未婚妻的男人就是不一样,”她将书放回原位,飘到江清晏身边,调侃道,“一封信就能把许二公子哄得魂都飞了。”
她扫了一眼江清晏清俊的侧脸,话锋一转:“我说江修纂啊,自打打马游街那天起,多少闺阁女儿被你迷了魂儿!香囊丝帕收得手软了吧!胆子大的都堵到状元府门口了!也不知道将来是哪家姑娘有福分,能摘下你这朵‘高岭之花’?”
她眨眨眼:“说说呗,有没有哪个让你觉得顺眼的?姐姐我好歹死了一百三十七年了,这牵线搭桥、出谋划策的本事,可比某些人强多了!”
江清晏笔下未停,目光依旧落在面前的《景穆宗实录》上,语气毫无波澜:“李兰曦,你管得未免太宽了。阴司都不管姻缘,你倒操起这份闲心?”
“嘿!瞧不起谁呢!”李兰曦被他这不咸不淡的态度噎了一下,抱着手臂飘高了些,下巴微扬,“实话告诉你,当年你们大景太宗皇帝还追过我呢!”
江清晏终于停下了笔。
他缓缓抬眼,看向悬在半空的李兰曦,只见她一脸骄傲。
他神色未改对着李兰曦勾了勾修手指。
李兰曦不明所以:“干嘛?”
“书。”江清晏言简意赅,摊开手,“《景太宗实录》,给我。”
李兰曦狐疑地看着他,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依言用魂力将《景太宗实录》飘了过来,稳稳落在江清晏的手掌上。
江清晏接过书,动作流畅地翻找起来。
他翻动书页的速度迅速,很快,他停在某一页,指尖在几行字上点了点,然后将书转了个方向,推到李兰曦面前。
暮光中,泛黄的书页上,墨字清晰:
“太宗晚年目疾愈重,视物昏花,常以手扪辨器物。然神志清明,于榻前犹口授国策,遗命诸子。太医束手,终致龙驭上宾。”
李兰曦凑过去一看,脸瞬间涨红——不是羞的,是气的。
江清晏指给她看的,正是记载景太宗晚年患严重眼疾,视力模糊的文字。
“江!清!晏!”李兰曦气得魂体都晃了晃,声音拔高了八度,“你什么意思?你是说朱溢追我是因为他老眼昏花看不清人吗?”
江清晏慢条斯理地收回书,重新翻开自己的实录草稿:“史书为证。太宗皇帝年轻时或许眼明,但晚年……的确不便。至于他早年眼光如何,”他顿了顿,才抬眼瞥了她一眼,“未可知也。”
这简直是拐着弯说她李兰曦被景太宗看上完全是因为他眼光不好!
李兰曦被他噎得一口气差点没上来,又羞又恼又不服输的劲儿全冲上头顶。
“好!好!你等着!”她咬牙切齿,一把抢过面前的《景太宗实录》,赌气似的飞快翻动起来:“我这就给你找证据!朱溢追我的时候,眼睛好着呢!他那会儿才二十出头!”
书页在她亲手翻动下哗哗作响。她憋着一口气,凭着记忆和感应,精准地停在记录景太祖早年事迹的卷宗。
“找到啦!”
一行记载跃入眼帘:
“太宗潜邸时,尝随太祖如梁宫朝贺。见梁昭宗嫡次女璃珠公主于九洲池园林,惊为天人,念念不忘,每与心腹言及,皆叹其风姿绝世……”
“看!就是这里!”李兰曦激动地指着那几行字,特别是“璃珠公主”四个字,“景太宗朱溢!他当年在洛阳宫宴上见到的人,就是我!我!前朝大梁的璃珠公主!李兰曦!”
她微微扬起下巴,试图找回一丝属于公主的威仪,淡紫色的袄裙衬得她魂体多了几分庄重。
江清晏的目光终于从实录草稿上移开,落在了她指着书页的指尖,又缓缓上移,落在她竭力维持骄傲的脸上。
他沉默了片刻,才轻轻“哦”了一声:“原来如此。前朝余孽?璃珠公主?那我,哦不!臣,是不是以后该唤你‘公主殿下’?”
“那倒不用,都死了一百三十七年了,犯不着摆什么公主架子了。”
一边说着,李兰曦一边手指一摇,书架高处的《梁史》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稳稳地飘离书格,悬停在江清晏面前的半空中。
书页无风自动,哗啦啦翻飞,精准地停在了《璃珠公主传》一章。
“不过呢,我得让你看看,本宫当年何其风光!”
字迹映入眼帘:
“李兰曦,小字阿珠,尊号璃珠,昭宗嫡次女,周后所出。崇宁元年五月廿九诞于洛阳宫,帝后亲抚之泣曰:‘天赐朕掌珠!’遂以‘阿珠’乳名唤于椒庭,恩宠冠诸皇子。”
“生而玉质,眸含秋水,肌映流霞。”
……
“然明珠耀于乱世,实苍天不仁。崇宁十五年冬,景军破城。梁史载:‘公主北行日,洛阳牡丹尽凋如霜杀,民摘残瓣怀之,谓‘璃珠泪’。’”
“呜呼!明珠陷污泥,终不损其辉;天香委尘沙,魂魄犹绕故园——此殆璃珠之谓欤?”
“砰”的一声,《梁史》被重重合上:“看完了吗?看完了《景太祖实录》上还有呢!”
她意念操纵着《景太祖实录》从书架上飘出。
“等等,别动!”江清晏低喝一声,人已悄无声息地起身,瞬间掠至那排书架前。
李兰曦心头一凛,默契地释放魂力,凝神感知四周有无人靠近。
江清晏的手指沿着书架边缘一寸寸抚过,指尖最终停在隔板上一小块微微凸起的区域。
江清晏轻轻一拨,一声极轻微的“咔哒”声响起,那块凸起的区域竟像小抽屉一般被抽了出来。
是一个暗格。
里面静静躺着一本薄薄的册子,蓝布封面,没有任何题签或署名。
江清晏轻轻翻开册子,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条目清晰,有进项、有出项,还有一些日期和代号。
他快速翻到最后一页,墨迹尚新,记录的日期赫然是昨日——洪正十三年四月初三。
李兰曦飘到他身旁,探头看去:“账本?”她眉头一蹙:“实录馆里藏账本?什么人干的?又是为了什么?”李兰曦低呼,“谁会把这东西藏在这儿?又急着昨天记上一笔?”
“急,又不完全急。”江清晏合上账本,“若非急,就不会冒险藏在人来人往的实录馆;若非尚有余裕,就不会记下昨日之账后还稳稳放回。”
他指尖轻轻敲击着暗格边缘:“翰林院,清贵之地,正因如此,反倒成了藏污纳垢、灯下黑的好地方。”
“能自由出入此间,不引人注目地存取此物者……”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四周林立的书架,“身份必然不低。此账本记录日期截止昨日,他定然还会再来,取了继续记,然后,再放回去。”
他抬眼看向李兰曦:“能复刻一本吗?一模一样的。原样放回,勿留痕迹。”
李兰曦点点头,没有丝毫犹豫。
她双手虚悬于账本上方,掌心涌出月白色光晕,覆盖住册子。
光影流淌间,一本与暗格中那本一般无二的复制品凭空出现,被江清晏接住。
李兰曦小心地将原本放回暗格,推回隔板,再将那本《景太祖实录》插回原位,一切恢复如初,仿佛从未有人动过。
“要我守在这儿,看看到底是谁吗?”李兰曦问。
“不必。”江清晏将复制品收入袖中,“戏台搭好了,角儿迟早会登台。抓在手里,背后的人,自会按捺不住,浮出水面。”
“走吧,回去。”
李兰曦跟上他,又瞥了一眼书架。
一本藏在暗处的账本,没有署名,人名全部用了代号。
这记的什么账,可想而知。
烛火被江清晏吹灭,实录馆猝然被昏黑吞噬,唯有月光穿透窗棂,洒在书架上一排排的整齐的史书上。
《梁史·卷九十七·昭宗诸王公主列传·璃珠公主传》
李兰曦,小字阿珠,尊号璃珠,昭宗嫡次女,周后所出。崇宁元年五月廿九诞于洛阳宫,帝后亲抚之泣曰:“天赐朕掌珠!”遂以“阿珠”乳名唤于椒庭,恩宠冠诸皇子。
生而玉质,眸含秋水,肌映流霞。七岁观莲坠太液池,小宦惊怖莫敢救。女竟裂帛结绳,自引援溺者起,池畔老宫垂涕曰:“稚凤怀仁,吾皇之福。”
聪慧早达,四岁能诵《悯农赋》,声琅琅彻殿陛,昭宗抱置膝叹:“吾女知稼穑苦,必福苍生。”五岁习琵琶于乐圣张叟,甫拨弦,惊落梁燕。张伏地泣:“霓裳遗音再现矣!”特制紫檀小槽贡之。
九岁行册礼,封号“璃珠”,取“琉璃澄澈,珠玉不湮”意。 年十,河朔大饥,洛城外饿殍塞道。女恻然尽出妆奁,典明珠步摇、犀角簪珥,易粟三十车,亲执勺立粥棚三月。饥民见绯衣小女踏雪分糜,皆叩首泣血呼“活菩萨”。
性尤爱牡丹,于昭阳殿外植魏紫姚黄百丛,笑谓姊妹:“牡丹气骨似吾民,贫瘠亦绽倾城色。”昭宗闻之,特诏许洛阳民宅皆植国色,史称“天香令”。
然明珠耀于乱世,实苍天不仁。崇宁十五年冬,景军破城。梁史载:“公主北行日,洛阳牡丹尽凋如霜杀,民摘残瓣怀之,谓‘璃珠泪’。”呜呼!明珠陷污泥,终不损其辉;天香委尘沙,魂魄犹绕故园——此殆璃珠之谓欤?
史臣曰:
观公主生平,真赤子心!碎珥活饥民,裂帛救蝼蚁,掷命换苍生。璃珠生于末世,以珠玉之身承鼎镬之重?然珠沉百年终归洛,魂化天香满故都——牡丹岁岁灼灼处,犹见金钗小女执勺分粥、素手拨弦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璃珠公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