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荆棘星途
第六节深夜决定
林志远将计算器上的数字又核对了一遍,液晶屏泛着幽幽的蓝光,映得他眼底发青。数字依然残酷:78,500元——明德融合学校首年费用,不含陪读费和特教课程。
窗外,凌晨两点的雨声像无数细小的手指敲打着玻璃。陈慧蜷在沙发另一端,笔记本电脑的光在她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屏幕上是她刚做好的表格,密密麻麻列着开源节流的方案:转卖钢琴(预估损失12,000)、退掉商业保险(年省8,400)、申请医院外派(津贴 3,000/月)……
“不行。”林志远突然出声,嗓子哑得吓人,“钢琴绝对不能卖。”
陈慧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文档光标不停闪烁。那架二手雅马哈是小星确诊后他们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当时刷爆了两张信用卡。三年过去,琴键上每个磨损的痕迹都是儿子成长的见证。
“那你说怎么办?”陈慧合上电脑,声音绷得像弦,“你妈给的三万加上存款,还差四万多。”
茶几上的存折摊开着,林桂枝毕生积蓄的转账记录排了整整两页。林志远盯着最后一行的“转账 林小星教育基金 30,000.00”,喉咙发紧。三小时前,母亲塞存折时说的话还在耳边炸响:“别让慧慧知道是找我借的,她性子傲。”
雨更大了。主卧传来“咚、咚”的闷响——小星又在睡梦中用头轻磕墙壁。自从收到入学通知,孩子的焦虑行为明显增加,仿佛连他都能感知到这个决定的分量。
林志远突然站起来,从书房拖出那个尘封的图纸筒。哗啦啦倒出一叠草图,最上面是金茂集团弃用的声控幕墙设计方案。“老周上个月问我要不要接私活。”他指着图纸角落的专利号,“如果把这套系统改成自闭症教室的光影互动墙……”
“你哪来的时间?”陈慧打断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小星干预,再熬夜画图会猝死。”
“那就辞职。”
这句话像块冰砸在地板上。陈慧的瞳孔骤然收缩——林志远在省设计院熬了十年才评上高工,这份稳定收入一直是家庭的安全网。
“你疯了?五险一金怎么办?房贷……”
“我可以挂靠工作室。”林志远翻出手机里和大学同学的聊天记录,“老唐那边接了个特教学校项目,正缺懂声学设计的。按平米算设计费,保守估计……”
计算器噼啪作响,新数字跳出来:42,000。陈慧突然抓住他手腕:“等等,你什么时候联系的唐工?”
林志远避开妻子视线:“上周……金茂项目黄了之后。”
空气凝固了。陈慧慢慢松开手,指甲在丈夫腕上留下几道白痕。原来他早就在谋划退路,却一个字都没透露。这种熟悉的“独自扛事”模式,像极了三年前确诊时他偷偷刷爆信用卡买治疗仪的事。
“林志远。”陈慧连名带姓叫他,声音发抖,“我们是夫妻还是合租室友?”
雨声中,主卧的撞击声忽然停了。两人同时屏息——小星最怕他们吵架。三秒后,钢琴声响起,是《小星星》的变奏,但节奏比平时慢20%,像在安抚什么。
这琴声像盆冷水浇下来。林志远颓然坐回沙发,手指插进头发:“我只是……不想看你再卖东西了。”
陈慧望向玄关——那里曾摆着她的三角钢琴,结婚礼物,去年悄悄卖掉换了小星的第一年干预费。她一直以为丈夫没发现琴不见了。
“医院要开特需门诊。”她突然说,“主任推荐我负责,工资涨40%。”停顿片刻,“但得签三年长约。”
这次换林志远震惊了。特需门诊意味着节假日无休,而小星最怕作息变动。“你为什么不早说?”
“早说有用吗?”陈慧苦笑,“上次提夜班你直接掀了桌子。”
钢琴声忽然中断,接着是重物拖拽声——小星把琴凳挪到了窗边,他紧张时就会调整家具位置。夫妻俩默契地噤声,直到琴声重新响起,这次是段全新的旋律,左手指尖敲击低音区模拟雨声,右手高音区跳跃如星光。
林志远突然红了眼眶:“他在即兴创作……”
“主题是雨夜的家。”陈慧轻声道出观察,“上周音乐治疗课教过用环境音作曲。”
计算器、存折、辞职信在钢琴声中变得荒谬起来。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而那个被讨论的中心,正用自己唯一懂的方式参与这场家庭会议。
林志远抓起遥控器关掉顶灯。黑暗中,雨痕在玻璃上蜿蜒如星河,小星的琴声更清晰了。某个瞬间,他感觉回到了求婚那晚——也是这样的雨夜,陈慧在值班,他抱着吉他对着胎儿期的儿子唱《小星星》,那时他们还不知“自闭症”三个字怎么写。
“我们搞错顺序了。”他突然说,摸黑抓住妻子的手,“应该先问小星想不想去明德。”
陈慧的手指一颤。确诊以来,他们咨询过医生、治疗师、特教老师,却从没正经问过孩子本人。不是没试过,而是小星从不回应这类抽象问题。
钢琴声戛然而止。客厅门缝下透出一线微光——小星打开了儿童房的星空灯。林志远轻轻推开门,看见儿子跪在投影仪前,手指追着墙上的光点。那些星星图案随着琴键旁的光谱琴变换颜色,现在全变成了明德校徽的深蓝色。
“小星喜欢新学校?”陈慧蹲下来问。
孩子没有回头,但手指停在一颗特别亮的星星投影上。林志远认出来了——那是天狼星,急诊室那晚儿子第一个主动命名的星辰。
陈慧突然从包里掏出明德宣传册,翻到操场照片铺在地上。小星的目光立刻被某个角落吸引——那里有架天蓝色钢琴,琴盖上贴着防反光磨砂膜,是专门为光敏感学生准备的。
“要……弹。”小星突然说,手指戳着照片,然后在光谱琴上按出C大调音阶。这个回答比任何语言测试都明确。
林志远走回客厅,把计算器、存折和辞职信全扫进抽屉。他打开手机日历,新建事项:家庭财务重整计划。然后递给陈慧:“一起填?”
屏幕微光中,他们头碰头地列出:
收入端
林志远接3个私活(不辞职,用年假集中处理)
陈慧暂缓特需门诊,改接线上咨询(小雨介绍的家长群)
申请“特殊人才奖学金”(周教授已写推荐信)
支出端
暂停ABA课程(改由父母执行核心训练)
转租车位(医院地铁直达)
林志远戒烟(年省约6,000)
应急方案
若9月前仍缺口,抵押房产
极端情况申请祖母托管(协议已拟好)
写到第四条时,小星抱着光谱琴出现在门口。他罕见地主动坐到父母中间,把琴调到星空模式。蓝光笼罩下,三人的影子在墙上连成一片。
“这里。”林志远指着最后一条空白,“备选学校名单。”
陈慧输入「市残联融合试点班」,学费只有明德的1/5,但师资和设备差很多。小星突然伸手按住删除键,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打:M-I-N-D。他拼出的不是校名,而是光谱琴说明书上的单词——“mind”(心灵)。
这个举动让林志远胸口发烫。他想起评估报告里那句被忽视的评语:“患儿通过非传统方式展示高级认知能力”。他们的小星星,在用自己拼凑的语言说:我要去能懂我的地方。
凌晨四点,决议形成:全力争取明德入学,同步建立家庭干预体系,资金缺口通过短期借贷解决。林志远在“借贷”旁画了个星号——他还没告诉陈慧,老唐工作室可以预支设计费。
雨停了。东方泛起蟹壳青时,小星已经在父母中间睡着,手指还按着光谱琴的“star”键。陈慧轻轻抱起他,发现儿子重了些——那些偷偷加在米糊里的蛋白粉终于见效了。
安顿好孩子,她回到客厅。林志远趴在餐桌上睡着了,脸压着那张写满计划的纸。陈慧小心地抽出来,发现背面有行潦草的小字:不管多难,要让他活得比我们自由。
晨光透过纱帘照进来,给这句誓言镀上毛茸茸的金边。陈慧折好纸片塞进手机壳,和急诊室那晚小星画的星星卡片放在一起。两个不同时刻的星光,在此刻完成了某种交接。
厨房里,她开始准备早餐。砧板上的胡萝卜被切成星星形状时,陈慧突然想起今早本该是她值大夜班的日子——为了这场家庭会议,她偷偷和别人换了班。这个秘密和林志远的私活计划、婆婆的存折一样,成为星空下无数沉默的爱意之一。
窗台上,小星昨晚捡回的梧桐叶还沾着雨水。叶脉在阳光下像张网,兜住了整个破晓的天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