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星河渐明
第一节新环境适应
明德融合学校的走廊墙壁上,一串星星贴纸从校门口一直延伸到教室。林志远蹲下来帮小星调整防噪耳机的松紧度,手指触到孩子耳后的冷汗——开学第一天,小星的衬衫后背已经湿透,像块半透明的蓝玻璃。
“看,你的专属座位。”陈慧指向教室角落的“感官安全舱”,那是林志远参与设计的蛋形空间:外层是隔音泡沫,内壁嵌着可变色LED灯带,舱门挂着深蓝色遮光帘。此刻它在一排普通课桌中显得格格不入,像宇宙飞船掉进了积木堆。
小星的脚尖刚碰到教室门槛就僵住了。三十个孩子同时转头带来的目光重量,让他的手指开始在空中快速划圈——这是焦虑升级的信号。后排一个扎马尾的女孩突然举起星星图案的卡片,正是小雨教过的“友好示意法”。小星的目光被钉在那张卡片上,划圈的手指慢了下来。
“林小星同学对吗?”班主任徐老师蹲下身,手里不是常见的点名册,而是一台平板电脑,“请选择你今天的入场方式。”屏幕上跳出三个图标:(音乐)、(灯光)、(静默)。
小星戳了下音乐符号。教室音箱立刻流淌出《小星星》的钢琴版,但节奏比原版慢了40%,和弦也改成了他偏爱的C大调七和弦——这是开学前徐老师特意让家长提供的“镇定曲目”。
“酷!”一个戴牙套的男孩吹了声口哨,“我们班来了个DJ!”
哄笑声中,小星突然冲向安全舱。陈慧本能地想追,被徐老师拦住:“给他两分钟。”她们透过半透明的舱壁,看见孩子蜷在里面,手指按着内壁的灯光按钮,将颜色调成深海蓝。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第一项任务。”徐老师拍手,“每个人画一颗心目中的星星,送给新同学做教室装饰。”
当彩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时,林志远注意到教室的诸多细节:窗帘是遮光材质,天花板悬挂着声学软包,甚至粉笔都是无尘的。这些造价不菲的改造,都包含在那笔天价学费里。他的目光落在后排——那里坐着两个特殊需求孩子:一个唐氏综合征女孩正专注地舔彩笔,另一个脑瘫男孩的助教在帮他固定画纸。
“融合教育不是让特殊孩子混在普通班级,”徐老师仿佛看穿他的想法,“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光谱位置调整教学。”她展示平板上的个性化课表:小星的数学课在资源教室单独上(用音乐节奏学计数),但美术课和全班一起(他擅长的视觉空间领域)。
安全舱的帘子突然掀开一条缝。小星探出头,目光锁定了徐老师桌上的校徽——银星图案在晨光中微微反光。陈慧屏住呼吸,这是儿子第一次主动关注陌生环境中的细节。
“想要这个?”徐老师摘下校徽,却并不直接递过去,而是放在距离舱门半米的“选择桌”上。小星盯着它看了十秒,终于迈出舱门。就在他指尖碰到校徽的瞬间,广播突然响起刺耳的预备铃。
林志远的心猛地一沉。普通学校的铃声对小星而言简直是电钻,往常他会立刻捂耳尖叫。但这次,教室顶部的LED灯带突然切换成脉冲模式,将铃声转化为可视的光波。与此同时,徐老师按下平板上的按钮,安全舱内同步播放起《小星星》的降噪版。
小星僵在原地,但没有崩溃。他的眼睛追随着灯光脉冲,嘴唇无声地蠕动,像是在给声波计数。当铃声停止时,全班响起掌声——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鼓励,而是同学们自发为“新来的居然没被铃声吓哭”感到佩服。
“太帅了!”牙套男孩凑过来,“你能听见我们听不见的声音对不对?”
小星没回答,但破天荒地允许对方进入自己一臂范围内的社交距离。他举起校徽对准阳光,在地板上投出一个小小的光斑。马尾女孩立刻会意,把自己的星星画放在光斑里。一个接一个,孩子们将画作堆成“星光地毯”,直到小星突然停下,指着其中一张——那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北斗七星。
“王乐画的!”牙套男孩嚷嚷,“他跟你一样爱看星星!”
林志远这才发现,画作角落写着“自闭症资源班王”。原来开学前徐老师就策划了这场“星星接龙”,让两个从不见面的特殊需求班级通过作品互动。
上午十点,家长该离开了。陈慧蹲下来整理小星的衣领,手指碰到他颈后的汗已经干了。“放学时奶奶来接你,”她轻声说,“爸爸要去工地看声控墙的安装。”
小星突然抓住母亲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就在陈慧以为要爆发分离焦虑时,孩子却将她的手指引向安全舱内壁——那里不知何时多了张贴纸,是家里带来的蓝色星星计时器。
“他是在告诉你,”徐老师眼睛发亮,“记得按计时器约定时间来接。”
这个简单的自我倡导行为,让林志远背过身去深呼吸。多少次的训练,多少次的失败,此刻终于换来一次独立运用。他摸出手机,拍下安全舱里专注摆弄校徽的儿子,背景是满桌的星星画作。照片发到家庭群后,林桂枝秒回语音:“我孙子比那群小崽子聪明多了!” 背景音里混着翻箱倒柜的声响——老太太显然在找她承诺过的“古琴入门教材”。
校门口,陈慧突然抓住丈夫的手:“看课程表背面。”
林志远翻到课表背面,发现印着《行为支持计划》摘录:
预期挑战:过渡困难/感官过载
应对策略:提前5分钟视觉提示 音乐过渡
强化目标:自主使用安全舱/发起简单互动
最下方手写着一行小字:“他的声音只是以不同频率振动,我们要学会调频。”
回家路上,林志远绕道去了金茂工地。工人们正在安装他设计的声控互动墙——本来是为商业综合体做的光影艺术,现在被改造成特教学校的感官训练工具。当老唐抱怨“这单根本不赚钱”时,他指着测试区的脑瘫女孩:那孩子正用轮椅动作触发墙面星光,笑得像发现了新宇宙。
“值得。”林志远说,同时给陈慧发消息:声控墙测试成功,下周可以装到小星教室。
手机一震,徐老师发来照片:午餐时间,小星没有像预期那样躲回安全舱,而是坐在王乐对面。两个男孩隔着桌子交换星星贴纸,虽然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但徐老师用红笔圈出了细节——小星把胡萝卜便当摆成了北斗七星,而王乐用酸奶在桌面复制了这个图案。
照片角落,马尾女孩正偷偷往小星包里塞什么东西。放大看,是张手工卡片,上面用银笔画满音符,中间写着:“教我弹《小星星》好吗?”
林志远站在钢架林立的工地中央,突然觉得鼻腔发酸。原来融合不是把星星拽入凡尘,而是让每粒尘埃都学会发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