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守护星星 > 第8章 第三章 微光指引 第六节 睡眠茉莉

第8章 第三章 微光指引 第六节 睡眠茉莉

第三章微光指引

第六节睡眠莉花

剪辑软件的时间轴上,两个视频窗口并列显示。左边是三个月前小星第一次接触钢琴的模糊影像,孩子缩在角落,手指死死捂着耳朵;右边是昨天在梧桐树下的演奏,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舞动的手指上跳跃。林志远按下同步播放键,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在屏幕上同时展开。

“音量调低些。”陈慧轻声提醒,手搭在丈夫肩上。厨房飘来草药茶的味道——她最近睡眠不好,老中医开的安神方。

林志远调低音量,却调高了对比度。右边视频里小星弹到《爸爸的星星》**段落时,突然有片梧桐叶飘落琴键,而他自然地将其融入节奏,创造出一个意外的装饰音。这种即兴能力,在左边视频那个连触碰琴键都会尖叫的孩子身上,简直无法想象。

“这里,”陈慧突然俯身点击暂停,“看他的眼睛。”

画面定格在小星抬头看落叶的瞬间。那双通常游离的眼睛,此刻有着罕见的焦点,瞳孔在阳光下缩成两颗小小的星辰。

“共同注意力。”林志远想起评估表上的术语,“他主动分享了这一刻。”

监控器突然响起警报声——小星又夜醒了。最近他常在凌晨创作新旋律,监控app记录到的心率波动像某种脑力活动的电波图。林志远调出实时画面:孩子坐在床上,手指在膝盖上无声敲打,嘴唇微动,显然在构思新曲子。

“要下去吗?”陈慧已经起身。

“再等等。”林志远调高音频灵敏度。小星最近讨厌睡眠被打断,他们会先在监控里观察几分钟。

屏幕上的小星突然停下动作,转向摄像头——这个直视镜头的动作让林志远后颈汗毛直竖。有时他觉得儿子感知世界的方式像某种精密仪器,能捕捉到电子设备都无法记录的频率。

“爸……爸……”小星对着摄像头说,声音透过扬声器有些失真,“……录。”

陈慧已经冲出卧室。林志远手忙脚乱地开启录像功能,抓起素描本跟下去。这可能是小星第一次有意识地要求记录创作过程,一个不容错过的里程碑。

儿童房门口,他们停下脚步。小星坐在电子琴前——那是为了方便他夜醒时随时创作而特意放置的——手指悬在琴键上方,等待什么。看到父母,他指了指光谱琴,又指了指林志远的手机。

“要录像?”林志远举起手机。小星点头,然后开始演奏。

这不是《爸爸的星星》或《妈妈的眼泪》,而是全新的旋律。开篇几个音符让陈慧倒吸一口气——那是她哄睡时常哼的《茉莉花》变调。小星将其解构又重组,加入不和谐音程却意外和谐,仿佛在描述母亲温柔表象下的坚韧与伤痛。

光谱琴将旋律转化为光效,在墙上投出茉莉花形状的光斑。林志远突然明白儿子要记录什么:不是单纯的演奏,而是音乐与光影的整体艺术。他急忙调整角度,将光谱效果纳入画面。

曲子进行到三分之二时,小星突然停下,皱眉摇头。他反复尝试某个转调,总不满意。林志远屏住呼吸——这是创作过程的珍贵实录,那些评估专家应该看看这个纠结的、探索的、充满人性挣扎的瞬间,而不只是关注最终成品。

经过七次尝试,小星终于找到满意的和声进行。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他转向父母,做了个“结束”的手势——手掌平举,缓缓下压,这是他们最近约定的非言语信号。

“太美了,”陈慧声音哽咽,“叫什么名字?”

小星歪头思考,然后指向窗外的月亮:“……睡眠……茉莉。”

《睡眠茉莉》——林志远在素描本上记下这个标题,同时标注创作时间:凌晨3点22分。这个时间点或许有意义,小星最近对数字异常敏感。

回放录像时,他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细节:当小星弹到母亲哄睡那段旋律时,监控器显示他的心率降至58,血氧升至99%,几乎是深度睡眠的生理指标。音乐对他而言不仅是表达,更是自我调节的生理需求。

“应该发给叶医生。”陈慧揉着眼睛说。自从医院项目启动,她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却比任何时候都有活力。

林志远将视频导入电脑,新建文件夹命名为「小星的夜间创作」。这里已经存了四十多段类似录像,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两个月前。他突发奇想,将所有视频按时间顺序排列,生成缩略图网格。屏幕上顿时出现一系列小星的侧脸,从最初的紧绷抗拒到如今的放松专注,构成一幅肉眼可见的蜕变图谱。

“看这个。”陈慧指着某段被遗忘的录像。画面中小星在急诊室输着液,却用没扎针的手在床沿敲打节拍,与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形成奇妙的对位。

林志远将这段加入名为《音乐作为生存证据》的子文件夹。他开始理解叶医生说的“神经多样性档案”的意义——这些影像不仅是成长记录,更是对传统评估体系的温柔反驳:看啊,那些被诊断为“缺陷”的行为背后,藏着怎样惊人的适应力与智慧。

晨光透过窗帘时,林志远仍在整理视频。他给《睡眠茉莉》添加了字幕:即兴创作于2023年10月5日凌晨,创作者时年5岁3周。注:演奏者在寻找第4转调时曾尝试7种和弦组合。

陈慧端着早餐进来,护士服已经熨好:“周教授又发邮件了,问我们考虑得怎么样。”

青年作曲家展演的正式邀请函躺在收件箱里三天了。林志远点开附件,舞台照片上的三角钢琴闪着冷光,观众席能容纳三百人。这个画面与小星蜷缩在琴前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你觉得他准备好了吗?”

陈慧咬了口全麦面包:“准备好?不。但叶医生说成长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林志远望向院子里的梧桐树。三个月的视频记录证明一件事:小星每次重大突破,都发生在他们稍稍“推”一把之后——第一次公开演奏,第一次为曲子命名,第一次主动录像……

“那就参加。”他点击回复邮件,“但要有应急预案。”

这个决定像打开一扇门,无数细节涌进来:如何应对舞台灯光?怎样预防感官过载?万一拒绝上场怎么办?林志远新建了名为「展演准备」的文档,开始列出条目。陈慧则联系小雨商量感官适应训练。

小星醒来时,发现父母围在电脑前激烈讨论。他静静站在门口观察了一会儿,然后走到钢琴前,弹了段《爸爸的星星》的变奏。音乐中断了争论——这是家里新形成的规则:当钢琴响起,其他声音必须暂停。

“小星星,”林志远蹲下来与儿子平视,“想不想在很多人面前弹琴?像婷婷那样。”

小星的视线掠过父亲肩膀,落在电脑屏幕的舞台照片上。他的手指开始无意识地在腿上敲打摩尔斯电码般的节奏,这是深度思考的表现。

“……灯……亮……”他终于开口,这是他对陌生环境的主要顾虑。

陈慧拿出手机,调出可调光APP:“我们会把舞台灯光调成和家里一样。”

“……吵……”小星又指了指耳朵。

“准备降噪耳机。”林志远在清单上记下,“还有你最喜欢的星星贴纸,贴在钢琴中央C。”

小星思考了很久,久到父母以为对话结束了。然后他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动作:拉起父亲的手按在琴键中央C,又拉起母亲的手放在高音区,自己则负责低音部。三人就这样完成了一次无言的“家庭表决”——通过音乐而非语言达成共识。

“我去买票。“”林志远在展演官网点击”确认参加“第一排留两个座位给爸爸妈妈。”

陈慧突然想起什么:“那天我值班……”

“调班。”林志远罕见地打断妻子,“这次我们必须都在。”

午饭后,林志远继续整理视频资料。他精选了十段最具代表性的录像,从第一次触碰琴键到昨夜《睡眠茉莉》,配上简练的文字说明,刻录成光盘。封面上他写道:林小星的音乐宇宙——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创作历程。

这个光盘或许永远不会被外人看到,但制作它的过程让林志远看清一件事:小星的成长不是线性进步,而是像星系形成般,有爆发、有坍缩、有看似混乱却自有规律的演变。那些被诊断为“异常”的特质,恰恰是创造力的源泉。

傍晚,林志远收到金茂集团的邮件。他设计的声控幕墙方案获得通过,附带的是一份合作意向书:邀请小星作为“感官友好环境顾问”,报酬是设计师级别的时薪。

“这算什么?”陈慧皱眉,“利用小星的特殊才能?”

林志远将意向书读了三遍:“不,是承认他的专业价值。”他指着条款细节,“所有工作按他的节奏进行,环境完全可控,报酬存入他的专属成长基金。”

小星对这份合同毫无兴趣,他正忙着将星星贴纸按光谱顺序排列在地板上。但当林志远播放幕墙模拟视频时,他突然抬头,指着变色的玻璃说:“……F调……蓝……”

这个准确的对应让林志远想起最初的设计灵感——正是儿子将音符与色彩关联的能力,催生了这个获奖方案。职业与育儿,不知何时已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夜深了,林志远将光盘放入书柜最上层,旁边是小星的第一张“星图”涂鸦和第一次音乐治疗的评估表。这些物品构成一部另类的家庭史,记录着他们如何从绝望走向希望,从标签走向理解。

窗外,秋夜的星空格外清晰。天文学家说我们看到的星光大多来自数年甚至数万年前,就像父母此刻看到的,或许是儿子未来辉煌的预兆,又或许只是漫长成长路上的一瞬闪光。无论如何,这星光真实存在,值得被记录,被珍视,被允许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持续闪耀。

林志远轻轻关上书柜,听见卧室传来钢琴声——小星又开始了夜间创作。这次是一段欢快的旋律,像星星在黑暗中俏皮地眨眼。监控器屏幕显示,孩子的心跳与音乐节奏完美同步,仿佛他的整个生命,都是一首正在谱写中的交响曲。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婚内上瘾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