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铜海沉鳞 > 第12章 霜降·破晓

第12章 霜降·破晓

霜降,气肃而凝。

展览开幕前夜,“停云斋”内外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最后一遍清洁完成,每一面玻璃展柜都光可鉴人,内部的灯光经过精心调试,柔和而精准地打在那些跨越千年的古籍与残页上,墨迹与绢帛的纹理纤毫毕现,沉静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沈云噷独自一人,缓缓穿行在布置妥当的展厅里。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丝新漆和布料的淡淡气味,但更多地,已被恒湿系统维持的、适宜文物保存的洁净空气所取代。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响,目光逐一扫过那些他亲手抚摸、修复、守护过的“生命”。

那页宋画残页上的题跋,墨色已与古画浑然一体;那部《礼记》书脊的破损处,补纸的纤维与原书页紧密交融,几乎无法分辨;那些曾经被虫蛀、水渍、火燎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残卷,此刻都静静地躺在量身定制的展托上,焕发着沉静而庄严的光彩。

这是他过去数年,不,是他生命前二十余年所有心血与坚守的凝结。也是他与陆景行相遇后,这大半年激烈碰撞、艰难磨合、最终携手创造的成果。

心头百感交集,有即将面对公众审视的微末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般的平静,以及难以言喻的、混合着骄傲与感动的暖流。

陆景行送走最后一批确认流程的工作人员,找到沈云噷时,他正站在那件明代信札前,神情专注,不知在想些什么。

“都确认好了。”陆景行走到他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沉稳,“流程,人员,物料,应急预案。万无一失。”

沈云噷转过头,看向他。陆景行穿着简单的衬衫,袖子挽到手肘,领带早已取下,眼底有血丝,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掌控着全局。

“辛苦了。”沈云噷轻声道。他知道,这看似井井有条的背后,是陆景行多少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的据理力争。

陆景行摇了摇头,目光也投向展厅深处那些静静陈列的展品。“值得。”他顿了顿,侧头看向沈云噷,眼神深邃,“还记得我第一次来这里,说要把修复过程直播的时候吗?”

沈云噷想起当时自己那句硬邦邦的“‘停云斋’不是戏台”,唇角不由微微勾起。“记得。”

“那时候觉得你固执得不近人情。”陆景行也笑了笑,那笑意很淡,却直达眼底,“现在才知道,有些东西,确实需要这样固执地守着。”

他的目光扫过整个展厅,最终落回沈云噷脸上:“明天,这里会挤满人。会有赞美,也会有挑剔。但无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记住——”他向前一步,与沈云噷并肩而立,共同面向那片承载着他们共同心血的静谧空间,“我们守住了它最核心的东西。我们让这些本该在角落里蒙尘的东西,重新站在了光下,被更多人看见、理解。这就够了。”

他的话语,像定海神针,瞬间抚平了沈云噷心中最后一丝涟漪。

“我知道。”沈云噷应道,声音不大,却坚定。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仿佛都充满了纸张与墨香混合的、令人安心的味道。

两人沉默地站了一会儿,享受着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

“走吧,”陆景行率先转身,“回去休息。明天是场硬仗,需要最好的状态。”

他们锁好“停云斋”的大门,将一室辉煌与静谧留在身后。秋夜的风已经带上了凛冽的寒意,吹在脸上,让人精神一振。

走在回住处的小路上,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紧张吗?”陆景行问,手自然地伸过去,握住了沈云噷微凉的手。

沈云噷感受着掌心传来的坚实温度,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有一点。但更多的是期待。”

期待他守护的世界被更多人看到,期待他与陆景行共同创造的成果接受检阅,也期待他们共同谱写的下一页篇章。

陆景行紧了紧握着他的手,没有再多说什么。

霜降之夜,寒意在空气中凝结成细微的冰晶。

而“停云斋”内蕴藏的光芒,已如出鞘之剑,静待破晓时分,绽出划破沉寂的第一道锐芒。

长夜将尽,黎明在即。

晨光刺破秋雾,为“停云斋”崭新的门楣镀上一层金边。

开幕日。

不到九点,园区外已陆续有车辆抵达。受邀的嘉宾、文化界人士、媒体记者、以及通过预约前来的资深爱好者,手持设计素雅的请柬,在引导下陆续入场。

沈云噷和陆景行并肩站在展厅入口内侧的接待处。沈云噷穿着一身熨帖的深青色中式立领正装,衬得他身形愈发清挺,气质沉静。陆景行则是一如既往的经典西装,只是领带的颜色选择了与沈云噷衣色相呼应的墨蓝,沉稳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默契。

两人胸前都别着“停云斋”定制的、刻有云纹的铜质胸针。

沈云噷能感觉到自己掌心微微出汗,呼吸也比平时急促些许。他不太习惯成为人群的焦点,更不习惯应对那些探究、打量,甚至带有评判意味的目光。

忽然,一只温热干燥的手掌轻轻覆上他垂在身侧、微微蜷起的手,短暂地握了一下,随即松开。

是陆景行。他没有看沈云噷,目光依旧平视着前方陆续入场的人群,神情自若地与相识的嘉宾颔首致意,仿佛刚才那个小小的动作只是一个无意识的习惯。

但那转瞬即逝的温暖与力量,却像一道细微的电流,瞬间抚平了沈云噷心头的褶皱。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背脊,眼神恢复了平日的清澈与坚定。

十点整,开幕酒会正式开始。柔和的灯光聚焦于主展板前的小型发言区。陆景行作为“停云斋”的运营负责人率先致辞。

他没有拿稿子,站在话筒前,身姿挺拔,语气从容不迫。他简要回顾了“停云斋”的历史与理念,感谢了各方支持,重点阐述了此次展览对于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与推广的意义。他的发言逻辑清晰,言辞恳切,既展现了商业精英的专业,又恰到好处地流露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怀,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最后,”陆景行话锋微转,目光投向站在侧前方的沈云噷,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展厅,带着一种郑重的引荐意味,“这一切得以实现,离不开一位始终坚守在时光深处,以指尖对话古人,为残破古籍续命的修复师——我的合伙人,沈云噷先生。”

所有的目光,连同追光灯,瞬间聚焦到沈云噷身上。

那一刻,沈云噷感到心跳如鼓。他看向陆景行,接收到对方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与鼓励。他抬步,走向发言区,脚步起初有些僵硬,但越走越稳。

站在话筒前,他看着下方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看着那些陈列在玻璃后、与他日夜相对的古老书卷,奇异地平静下来。

“谢谢陆先生,谢谢各位。”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他特有的、清泉般的质感,有些轻,却异常清晰,“我不太会说话。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让这些承载着文明印记的纸张,活得更久一些。”

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与这些古籍相遇、相知、相守的过程,分享了几件展品背后不为人知的修复故事。当他提到为了匹配一方宋代端砚的墨色,亲手研磨松烟墨直至深夜时;当他描述如何用自制的竹签,一点点分离粘连数百年的书页时,台下鸦雀无声,只有他平和的声音在展厅里缓缓流淌。

那是一种超越技巧的、源自灵魂深处的真诚与热爱,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致辞结束,掌声雷动,比之前更为热烈持久。许多年长的学者、收藏家眼中带着显而易见的赞赏与动容。

酒会进入自由交流时间。沈云噷立刻被几位资深藏家和博物馆研究员围住,询问着修复细节和相关历史问题。他起初还有些拘谨,但一涉及专业领域,便仿佛换了一个人,眼神发亮,言辞精准,应对自如。

陆景行则周旋于嘉宾与媒体之间,从容得体,将“停云斋”的理念与未来规划娓娓道来。他的目光却始终若有若无地追随着沈云噷的方向,看到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唇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骄傲的弧度。

李老端着酒杯走过来,与陆景行轻轻碰杯,望着沈云噷的方向,低声感叹:“国之瑰宝啊,陆先生。你们做得很好,真正让老东西活出了新气象。”

“是沈老师做得好。”陆景行谦逊道,与有荣焉。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顺利得超乎想象。

然而,就在气氛最融洽之时,一个略显尖锐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不大,却足以让周遭一小片区域安静下来。

提问的是一位穿着时髦、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年轻男性,他手里拿着录音笔,正对着一位正在欣赏宋画残页的老者发问,目光却意有所指地瞟向沈云噷的方向:

“王教授,据我所知,古籍修复界向来强调‘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历史信息。但我看‘停云斋’的某些修复,尤其是这页宋画上的补全题跋,用墨和笔意似乎都带有较强的个人风格?这是否算是一种对文物原真性的破坏呢?”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暗指沈云噷炫技,违背修复伦理。

瞬间,不少目光都投向了沈云噷,带着好奇、审视,甚至一丝看好戏的意味。

沈云噷的脸色微微发白,握着酒杯的手指收紧。他张了张嘴,想解释补全需“气韵相通”的原则,但在这种场合,面对如此不怀好意的质疑,他一时竟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才能清晰有力地反驳。

就在他感到一丝无措时,一个沉稳的声音自身侧响起,替他接过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这位先生的问题很有意思。”陆景行不知何时已走到沈云噷身边,与他并肩而立,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位提问者,语气不卑不亢,“关于修复中的‘度’,一直是学界探讨的课题。‘修旧如旧’是基本原则,但‘如旧’并非一成不变。对于缺失部分的审慎补全,尤其是基于严密考据和深厚功底的艺术性补全,目的是恢复文物的整体气韵与艺术生命力,而非掩盖或扭曲历史。这在国际顶尖的修复领域,也是一种被认可的理念。”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回提问者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却不容置疑的威压:“沈老师所做的,正是在严格遵循古法材料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艺术修复’。如果连这都被视为‘破坏’,那恐怕是对修复这门学科最精微深处的境界,有所误解了。”

他的回应,有理有据,立场坚定,既维护了沈云噷,也拔高了讨论的层次,直接将对方刁钻的问题化解于无形。

那位提问者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讪讪地收回了录音笔。

周围响起几声了然的低笑和赞许的点头。

沈云噷侧过头,看着陆景行线条冷硬却异常可靠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澎湃的暖流。在他不擅长的领域,总有这个人,会毫不犹豫地挡在他身前,为他抵挡风雨。

陆景行感受到他的目光,微微偏头,递给他一个“安心”的眼神。

风波平息,展厅内很快恢复了之前的热络。但经过这一小段插曲,所有人对“停云斋”,对沈云噷,似乎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敬意。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满展厅,照亮了古老的墨迹,也照亮了这对并肩而立的年轻人。

霜降之日,寒意虽浓,却无法冻结破土而出的生机,与携手破开迷雾的锐利锋芒。

展览,大获成功。

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六十二年冬

狩心游戏

臣妻

貂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