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梧桐巷的时光守 > 第4章 第四章:和解·墙里的信(2025年7月22日 晴)

第4章 第四章:和解·墙里的信(2025年7月22日 晴)

梧桐巷79号的老洋房里,林晚晴踮着脚,正往修复好的水彩画外框镶玻璃。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她发梢,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那面被玻璃罩保护的老墙前,映出她微微颤抖的指尖。

三天前,沈砚之带着文保专家的鉴定书再来时,她正蹲在地上擦阿福的猫碗。专家说这面墙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层叠墙”,墙缝里的旧报纸、学生作业、甚至半枚带邮戳的邮票,都是1940年代梧桐巷的教育印记。“林小姐,这面墙不仅是您的回忆,更是城市的历史切片。”专家推了推眼镜,“保留它,比拆了重建更有意义。”

此刻,玻璃罩里的画纸泛着温润的光。林晚晴用软毛刷扫去最后一粒灰尘,转身时,看见沈砚之抱着个牛皮纸袋站在门口。他的白衬衫换成了浅蓝条纹款,腕间的机械表表盘是梧桐叶纹路——和她昨天落在咖啡馆的那只一模一样。

“林小姐。”他晃了晃手里的纸袋,“我找到这封信了。”

林晚晴的心跳漏了一拍。她记得三天前自己说过:“您要是能找到墙里的信,我就信您。”

沈砚之从纸袋里取出个泛黄的信封,封口处盖着“陈墨生印”的红章。他小心抽出发黄的信纸,字迹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却依然工整:“阿清,我今天在梧桐树下等你,等了三个钟头。你穿月白布拉吉,发梢沾着梧桐絮,像画里走出来的姑娘。等我攒够钱,就买枚银戒子,娶你回家。——陈墨生 1947年夏”

“我在墙缝最深处找到的。”沈砚之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墙皮脱落的地方,有块砖是松的,我用指甲抠开的。”他指了指老墙右下角,“您看,现在还能摸到砖缝的凹痕。”

林晚晴伸手触碰那块砖。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像外婆当年摸她发顶的温度。她想起外婆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阿清啊,有些话没说出口,不是忘了,是怕太沉。”

“您……怎么知道要找这里?”她抬头看他。

“我翻了陈老师的毕业纪念册。”沈砚之从纸袋里又抽出本泛黄的册子,扉页写着“上海市立师范学校·1947届”,“最后一页夹着张合影,陈老师和一位穿月白布拉吉的姑娘站在一起,旁边写着‘赠阿清’。”他将纪念册翻到那张合影——照片里的姑娘梳着麻花辫,笑眼弯弯,和玻璃罩里的画像几乎一模一样。

林晚晴的眼泪砸在纪念册上。那是外婆18岁的模样,是她从未见过的、鲜活的、会笑的模样。“您查这些……花了多久?”

“半个月。”沈砚之摸出手机,翻出相册,“我去了档案馆、图书馆,还问了社区里的老住户。王阿婆说,她小时候见过这位陈老师,戴副圆框眼镜,总在巷口给孩子们补课。”

林晚晴接过素描。画纸边缘有咖啡渍,显然是被反复摩挲过的。画里的老墙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连墙根的青苔位置都分毫不差。“您奶奶……也守着这些旧东西?”

“她经常和我念叨,‘小砚之,老房子的魂不在墙里,在住过它的人心里。’”沈砚之指了指玻璃罩里的画,“就像您外婆的画,就像陈老师的信,就像王阿婆的记忆——它们都在,只是藏在墙缝里、砖缝里、老家具的褶皱里。”

林晚晴望着他眼里的光。那是她和外婆聊起老洋房时眼里的光,是外婆翻出旧相册时眼里的光,是所有被时光温柔对待过的人眼里的光。

“沈工。”她吸了吸鼻子,“我想和您重新商量方案。”

沈砚之的眼睛亮了:“您同意保留老墙了?”

“不止保留。”林晚晴走到吧台前,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盒——里面是她整理的外婆的老物件:缺页的《城南旧事》、学生的钢笔、还有半本《语文教案》,“我想把这面墙改成‘记忆墙’:玻璃罩保留,里面装感应灯;墙缝里的旧报纸、学生作业,都用有机玻璃封起来做展示;再挂块木牌,写‘每块砖里都藏着一个故事’。”

沈砚之凑近看铁盒里的东西。他拿起那支钢笔——笔帽上刻着“林秀兰先生惠存”,是学生送的;翻开《语文教案》,内页夹着张纸条:“林老师,您讲的《城南旧事》,让我想给我娘写封信。”字迹歪歪扭扭,是个小学生的笔迹。“这些……都可以展览吗?”

“为什么不?”林晚晴笑了,“外婆说过,‘教过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忘记。”

沈砚之的手机突然响了。他看了眼消息,皱起眉:“开发商说,下周要来拍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用于宣传。”

林晚晴的笑容淡了些:“他们要拍什么?”

“拍您擦玻璃罩的样子,拍老墙的光影,拍……”他顿了顿,“拍我和您讨论方案的场景。”

林晚晴没说话。她想起中介上周说的话:“开发商要的是‘有温度的改造故事’,您和沈工的互动,正好当素材。”

“不去。”她转身收拾铁盒,“我又不是一道具。”

沈砚之放下手机,走到她身边:“晚晴。”他第一次叫她的名字,“他们要的不是‘道具’,是‘故事’。您的外婆、陈老师、王阿婆,还有阿福——这些才是故事的核心。您不是一道具,是故事的讲述者。”

林晚晴抬头看他。他的眼睛里有认真的坚持,和三天前在文保局查资料时的执着重叠在一起。“那……让他们拍墙,拍老物件,别拍人。”

“好。”沈砚之笑了,“我替您和他们谈。”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玻璃罩,在老墙的水彩画上洒下一片金斑。林晚晴忽然想起外婆常说的话:“旧东西最怕被遗忘,可只要有人记得,它们就活过来了。”

而此刻,她终于明白——沈砚之不是来“改造”老洋房的,他是来帮她“唤醒”那些被遗忘的温度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狩心游戏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