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天,“老味道”的低价倾销如同乌云般笼罩在陆蘅的小摊上空。他们的展台依旧摆在夜市最显眼的位置,八元一份的“秘制粉蒸肉”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追求性价比的顾客。而陆蘅的摊位前,则门可罗雀,偶尔有几个念旧的老顾客光顾,也大多是出于同情和支持,买上一份便匆匆离去。
辛苦准备的粉蒸肉常常卖不完,剩下的只能自己带回去吃,或者送给好心的房东王阿婆。收入锐减,连支付摊位费都开始变得捉襟见肘,更别提奶奶那笔天文数字般的手术费了。
巨大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勒得陆蘅几乎喘不过气来。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用真材实料、传承古法,在这个流量为王、价格至上的时代,是不是真的错了?
放弃吗?这个念头不止一次地在她脑海中闪过。或许她应该去找份安稳的工作,哪怕是去别的餐馆继续打杂,至少能有稳定的收入,先解了燃眉之急。
可是,每当这个念头升起,她眼前就会浮现出父亲临终前的殷殷嘱托,耳边就会回响起前世含冤而死的悲鸣。还有那口神秘的青铜甗,它似乎在无声地提醒着她,她的使命绝不仅仅是活着,更要活得有尊严,要将陆家的技艺和精神传承下去!
不!不能放弃!绝不能向这种卑劣的手段低头!
陆蘅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既然在粉蒸肉这个品类上暂时无法与“老味道”正面抗衡,那就另辟蹊径!开发一款他们无法轻易模仿、具有更高技术门槛和独特风味的新品!
她开始在脑海中搜寻前世的记忆宝库。御膳房的菜品浩如烟海,民间小吃更是千变万化。她需要找到一种既适合夜市环境,又能充分发挥她的优势,并且在口味上具有足够冲击力的新品。
思来想去,一道在宋代笔记《山家清供》中偶然提及、做法奇特的菜肴,跃入了她的脑海——椒香排骨。
《山家清供》并非皇家食经,而是记录了南宋时期士大夫林洪在山野之间寻访、烹饪各种天然食材的笔记,其中不乏一些看似简单却蕴含巧思的菜肴。这道椒香排骨,书中记载其做法是用秘制花椒盐腌制猪肋排,再用特殊手法烹制,成品外酥里嫩,椒香浓郁,回味悠长。
陆蘅对这道菜印象深刻,不仅因为其独特的风味,更因为书中隐约提及,烹制的关键在于一种特殊的香料处理方法和对火候的极致把控。这恰好是她的强项!
而且,排骨相较于五花肉,成本更高,目标客群也相对更注重品质而非单纯的价格。“老味道”即便想模仿,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复制其精髓,更不可能像料理包粉蒸肉那样进行大规模的低价倾销。
就做这个!椒香排骨!
打定主意,陆蘅再次行动起来。她将仅剩的钱几乎全部投入,购买了上好的猪肋排和各种所需的香料,这次她特意挑选了肉层更厚、带有软骨的精肋。
核心在于秘制花椒盐的配方。她回忆着《山家清供》中的记载,结合自己对香料的理解,反复尝试调配。她没有完全照搬古方,而是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偏好进行了改良。除了主角花椒和盐之外,她还巧妙地加入了丁香、砂仁、白芷等几味能去腥增香、提升风味层次的香料。其中花椒选用了香味更浓郁、麻味更纯正的大红袍花椒,盐更是特意去寻访到一种未经精加工、保留了更多矿物质的粗海盐。
更关键的一步,是香料的“醒味”。古法讲究将配好的花椒盐放入新鲜的竹筒中,密封后放置十二个时辰以上,让各种香料的气味在竹筒的清气蕴蒸下充分融合、升华。陆蘅找不到合适的竹筒,便用现代的密封玻璃罐代替,并在其中加入了几片新鲜的竹叶,模拟古法的环境。
腌制排骨同样讲究。她将处理干净的肋排斩成大小均匀的小段,用调好的花椒盐、葱姜水、少许料酒反复揉搓按摩,确保每一丝肉纤维都吸饱了味道,然后密封冷藏,腌制至少六个时辰。
烹饪环节,陆蘅再次请出了青铜甗。虽然椒香排骨的主流做法是炸或烤,但陆蘅隐约记得《山家清供》中似乎提到了某种类似“蒸炸”或“先蒸后炸”的技法。她决定尝试用青铜甗先将腌制好的排骨蒸至半熟。
她发现,用青铜甗蒸制排骨,不仅能更好地锁住肉汁,保持排骨的鲜嫩,而且甗身散发出的那种温润气息似乎能与香料产生奇妙的反应,使得椒麻的香气更加内敛而醇厚,少了几分燥烈,多了几分回甘。
蒸好的排骨,表面已经微微上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接下来,是最后一步——炸制。
陆蘅没有选择传统的油炸,而是考虑到了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夜市操作的便捷性。她想起原主记忆中似乎有种叫做“空气炸锅”的新奇厨具,号称不用油或只用很少的油就能达到类似油炸的酥脆效果。她花了几十块钱从二手市场淘来一个旧的空气炸锅,清洗干净后开始试验。
将蒸好的排骨均匀地裹上一层薄薄的、用米粉和淀粉混合的脆浆——这也是她改良的配方,能让外壳更酥脆,放入空气炸锅中。设置好温度和时间,伴随着机器的嗡嗡声,一股更加浓烈霸道的椒香混合着肉香开始弥漫开来。
几分钟后,打开空气炸锅,只见里面的排骨已经变得金黄诱人,外壳呈现出微微焦酥的状态,香气更是直冲鼻腔,令人食指大动。
陆蘅夹起一块,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
“咔嚓”一声轻响,外壳酥脆无比,内里的肉却依旧鲜嫩多汁,饱满的肉汁瞬间在口中爆开。浓郁的椒麻香味首先占据了味蕾,但并不刺激,反而带着一种温和的暖意,随后而来的是各种香料与肉香融合的复合香气,层次丰富,回味悠长,甚至带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甘甜。
成功了!这味道,比她预想的还要好!古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虽然只是个二手的空气炸锅,竟然碰撞出了如此惊艳的火花!
第二天傍晚,陆蘅信心满满地推着小车再次来到夜市。这次,她的纸牌上写的是“古法椒香排骨”。
有了之前的名气积累,加上新品的诱人香气,很快就有人好奇地前来询问。
“老板娘,今天不做粉蒸肉,改卖排骨啦?”一位老顾客问道。
“嗯,粉蒸肉也有,但今天主推新品,古法椒香排骨,尝尝看?”陆蘅微笑着递上一小块试吃。
老顾客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嚯!这排骨!外酥里嫩,味道绝了!比你那粉蒸肉还好吃!怎么卖?”
“十五块一份。”陆蘅报出价格。这个价格比粉蒸肉贵了不少,但她相信物有所值。
“值!给我来两份!”老顾客毫不犹豫。
有了第一个成功的案例,后面便顺理成章。试吃的顾客无不被这独特的风味所征服,纷纷掏钱购买。椒香排骨的香气比粉蒸肉更具侵略性,很快就传遍了半条街,吸引了更多的人流。
陆蘅的小摊前,再次排起了长队,甚至比之前卖粉蒸肉时更加火爆。十五块一份的价格,并没有阻挡住食客们的热情。
看着眼前这失而复得的热闹景象,陆蘅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成功地打破了“老味道”的价格封锁,赢回了市场!
然而,就在她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几个不速之客再次出现。
还是那两个市场监管所的制服人员,只是这一次,他们身边还跟着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
“陆蘅是吧?”中年男人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我们是市美食协会的。接到举报,说你这‘古法椒香排骨’,涉嫌使用非传统烹饪方式,属于欺诈消费者,并且严重破坏了传统菜肴的纯粹性,要求你立刻停止销售,并公开道歉!”
他身后的监管人员也附和道:“对,使用空气炸锅制作传统排骨,这不符合相关规定,必须立刻整改!”
这突如其来的指控,比之前的“添加剂”和“重金属”更加刁钻,直接从“传统”和“合规”的角度发难!
陆蘅的心猛地一沉。她知道,这绝对是“老味道”在背后搞鬼!他们见价格战无效,便开始动用行业协会和官方资源,试图从规则上将她彻底扼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