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兰爱凤从不下厨,这天早早在院子里备下了几桌饭菜。
今天客人多,真够格和明海坐一桌的没有一个。
孟家一门两将,孟喜粮老了老了,身上还挂着清闲正职没退休。明海原就是他老上司,后换了闲职,还在明海手下。
老哥俩处了大半辈子,感情不是一般的深。
孟喜粮把明海请到主桌坐下,一屁股坐在了他旁边,眼巴巴瞅着他怀里抱着的亲孙女看。
孟夏在西方长大,才回国脸盲根本不认人。看到了孟喜粮的眼神,只以为他是陌生人。
更何况,明海入座后,开始不停给她夹菜。
这姑娘属实没吃过正宗的中餐,一旦尝出了好,一顿饭下来,就没抬过头。
明海看她第一眼就喜欢,看到孩子给面,不挑食,还能□□光,脸上的笑脸就没收起来过。
亲孙子明迟坐在桌前,看到这一幕,虽是心性内敛,脸上不显,拿起筷子就没真的吃上几口东西。
徐家老爷子和孟喜粮同级,又是邻居,早知道明海今天会专程来孟家为孟家孙女撑腰。
老爷子看向自家只知道吃饭的孙子孙女,心底摇头叹气。
他和孟喜粮都在明海手下,却比不得孟喜粮和明海的关系深。一样的职位,孟喜粮朝他瞪眼,他只有低头的份儿。
孟喜粮只一个儿子孟远东,心思根本没在这上头,当年主动退役转业从商去了。但凡孟远东争气,娶了夏家的女儿后收了这门心思,一门两将的孟家远比今日的明家光鲜。
老爷子是人精堆里的人精,一个沉吟,小声对孙女说:“媛媛啊,你以后要多和孟夏亲近。”
徐媛低头咬着菜心,顿了顿,也不知道到底听没听进去。
老爷子又看孙子徐裴。
人啊,到了一定岁数,会信命。
徐老爷子做了一辈子聪明人,儿子勉强得他三分智慧,到了孙子身上可就一分没剩了。
这孩子算不上缺心眼,只是一根筋罢了。
徐裴坐在明迟一旁,也不和明迟说话,就死盯这孟夏看。盘子里的菜没吃几口,硬生生看着孟夏下了三大海碗的白米饭。
孟喜粮看孙女去了,没注意。孟远东却是看得真真切切的,这一会儿脸色黑青黑青的,看架势,要不是顾忌明海在,早就动手赶人了。
孟夏回国的第一顿饭,吃出了游子归乡的归属感。
大人们还在饭桌上说话,她就吃饱窝在明海怀里开始犯困了。
后来,这傻姑娘向明迟总结过,她刚回来,是小牛不认识大老虎。
明海那样的脑子,想了好几秒才明白她的意思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于是默默在她母语水平的评估上,写了:幼儿园大班水平。
大人们在桌上的场面话说完,孟夏人也就睡熟了。等到醒来,一睁眼,孟喜粮就坐在床边,一脸期待望着她,问:“夏夏,我是谁?”
孟夏坐起身,一脸的困惑:“爷爷,你病了?”
孟喜粮挺好的精气神,一听这话全泄没了,臊眉耷眼说:“算了,起床吃饭吧。”
回国的第二天,摆在孟家的大问题出现了,爷孙两代有沟通障碍。
奶奶兰爱凤是翻译出身,后又去了军区医院,因身体不好,早早办了退休。
可兰爱凤是俄语翻译。
爷爷孟喜粮倒是会说一些美国口音的英国话,开口却是:“投降,缴枪不杀,我军善待俘虏……”
孟远东是会英语的。孟喜粮难得请几天假在家看孙女,哪能让儿子和自己抢孙女,天没亮就把人赶去公司了。
看着孙女吃完早饭,老两口把孙女带到了院子里,开始教孙女说正宗中国话。
孟喜粮教:“我的爷爷是孟喜粮,是天下最好的爷爷。”
兰爱凤教:“我的奶奶是兰爱凤,是天下最好的奶奶。”
老两口教了一上午,孟夏越学越说不清。
孟喜粮是个炮仗脾气,见火就着。眼看孙女越教越不成样,虽是心底着急,就没对孙女拉下过脸。
孟夏知道自己嘴笨,是说不出几句完整话,就是嘴甜。一口一个好爷爷,一口一个好奶奶,把老两口哄得见牙不见眼,恨不得放头上亲。
到了下午,孟夏妈妈所在的夏家来人了。
孟夏跟着舅舅去了趟夏家见了姥姥,还没和姥姥亲热完,孟家就急着把人喊走,说是家里来亲人了。
回国的前几天,孟夏是傻的。她从来不知道真正的家里会有这么多亲人。
就这样,孟夏见亲人就见了一个星期。直到一通跨洋电话打来,老两口才放了孙女去上学。
那年的b外附小,才恢复一年。
若照老两口的意思,孟夏应该去读q附小,可以锻炼母语。
夏岚深知女儿的母语水平,强硬要求女儿去读全英教学学校。
孟夏被老师领入教室,看着黑发黑眼的同学还有些不适应。刚做完自我介绍,台下同学们里就站起一个梳着马尾辫的秀美姑娘,问:“王老师,我认识孟夏,能让她和我坐在一起吗?”
班主任王老师有些意外。
徐媛在学校是有了名的难相处,男同学们都怕她。女同学们有怕她的,也有巴结她的。
她也听同事提及过,徐媛妈妈是教育部的人。附小能恢复,其中就有徐媛妈妈的功劳。
王老师不喜附炎趋势,很是不喜欢徐媛这种关系户,本着师德对她一视同仁。心底也清楚,真论起来,哪个孩子都不是一般人家出来的。
b市最不缺的是大人物,除了有事求到别人头上,谁又能真的看得起谁?
住四环五环的怕三环的,三环的又想挤入二环。二环那里住的又是什么样的人家?头顶没几个人了,那几条巷子随便走出一个就是在b市也可称做是天了。
王老师看向安静的孟夏,弯下腰,温柔问:“孟夏,你想和徐媛做同桌吗?”
孟夏看向面带微笑的徐媛,回之微笑,点头。
事实上,徐媛认出了她,她并没认出徐媛。这些天她见了太多人,真正记住脸的一个也没有。
这姑娘身上有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特质,就是不喜欢拒绝别人。
孟夏那时的逻辑是,这些人她一个也不认识,和谁同桌又有什么关系。
爽朗的b市姑娘,说起话来像是倒豆子。
孟夏不算是个外向的人,早先在英国读书,除了在学习上,其余习惯做个透明人。
徐媛能主动要求和孟夏同桌,就是奔着和孟夏做朋友去的。
可孟夏过于安静了。
同桌第一天,徐媛吧啦吧啦说了一箩筐的话,孟夏就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认真看着她,时不时点头微笑。
徐媛问她:“孟夏,你听懂了吗?”
孟夏诚实答:“没听懂。”
徐媛抓狂:“那你为什么看着我笑,还点头?!”
孟夏腼腆一笑:“打断别人说话不礼貌。”
能上全英文教学的学校,徐媛的英语水平沟通是没有问题的。偏孟夏的脑子慢半拍,跟不上徐媛带着b市口音的语速,等能听明白徐媛上句话,她连下句话都讲完了。总结下来就是,能听懂她在说什么,却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
一开始徐媛还有耐心,不过两天,这劲头没了。
同桌第三天,徐媛不再主动找孟夏说话。徐媛不主动,孟夏更不会主动了。两人就这样又成了同桌的陌生人。
这一年的孟夏没有朋友,在学习上更是一塌糊涂。
班主任王老师很负责,知道孟夏是从英国学校转校来的,唯恐她来到新学校跟不上进度,不少专程辅导她。
可那年b附小的英文教学,和真正的英国教学还有很大的距离。
孟夏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全班倒数第二。
同桌倒数第一徐媛没觉什么,这天还主动安慰她:“孟夏,你很厉害了,不是每个人都是明迟。我能考倒数第一,恰恰说明我是爱国的中国人。”
孟夏本来就委屈,听到这话,低下头眼圈红了。
她是寻根的游子,前十年在英国读书,只在学习上与外国人争强好胜。是老师们心中公认的第一。
倒数第一徐媛,带着自认为的骄傲,背着书包回家了。
孟夏坐在座位上只是低着头。
打扫卫生的同学,是想上前安慰她的。碍于自从孟夏来学校后,其他班的男孩子,常在课间时间堵在走廊看她。一些等着下课解决内急的同学,没少因为这个和其他班的同学起摩擦。
两个同学对视一眼,默契没有关灯,也走了。
回国后,孟夏第一次掉眼泪,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是哪国人。
她是中国人,却在英国长大。明明在英国长大,来到英语教学的学校里,却考了倒数第二。
负责接送孟夏上下学的是孟喜粮。
孟家在铜锣巷,去b外附小开车最快也要半个小时。赶上早高峰,就谁也说不好了。
老爷子从来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在校门口等着,这天等到学校的学生几乎都走空了,还没看到自己孙女,急了。
班主任王老师,每每都是等学生走完了自己才离校。这会儿,站在教学楼下,正在看哪间教室的灯没关,便听身后有人喊自己。
王老师转过身,保安领着一位中等身材的朴素老人走过来了。
保安说清缘故,王老师看着孟喜粮,觉他很是面善,解释说:“孟家长,孟夏同学没考好。我们班的灯没关,她应该还在教室里。”
孟喜粮进了教室,一眼看见了趴在桌上哭成了泪人的孙女,心疼坏了,哄好,抱起来,向王老师道了谢。
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见孟喜粮抱着孙女回家,多看了几眼。
十岁的孩子,已经上了五年级,少有家人这么娇惯着了。
这时的王老师哪里知道,让她印象深刻的,内向的孟夏同学,会在几年后,被另一人宠成另一番摸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