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月那顿简单的阳春面,像在苏晚封闭的世界里,撬开了一道微小的缝隙。风得以吹入,带着外界陌生的、却不全然令人抗拒的气息。她依旧会在深夜被噩梦惊醒,依旧会在独处时被巨大的空虚感吞噬,但那种彻底沉沦、想要放弃一切的黑暗念头,出现的频率似乎在缓慢降低。
她依然机械地执行着笔记本上的任务清单,但“拍摄美好”的照片里,开始偶尔出现秦月修复好的那台带着磕痕的胶片相机特写,出现面馆老板沧桑而温和的侧脸,出现一些她自己都未曾留意过的、带着生活温度的细节。
(起:遗物的重量与未发送的邮件)
一个周六的下午,宿舍里只剩下苏晚一人。阳光很好,她决定完成一项拖延了很久、也恐惧了很久的任务——整理林哲留在她这里的少量遗物。主要是几本他常看的专业书,一些零散的笔记,以及那个承载了太多重量的米白色信封。
当她拿起那个信封时,手指依旧会下意识地蜷缩。但这一次,她没有立刻松开,而是紧紧攥住了它,仿佛要从这冰冷的纸张上,汲取某种力量。
她将里面的东西再次拿出来,摊在书桌上。信,分析报告,银行卡。
她的目光掠过信纸上那些熟悉的字迹,掠过分析报告里冷静的条款,最后,落在了那张银行卡上。
“它应是你的‘弹药’,而非‘枷锁’。”
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一丝无奈的温柔。
“弹药……”苏晚喃喃自语。
她打开电脑,登录了那个几乎被她遗忘的邮箱。堆积的未读邮件中,那封发给“溯光”品牌主理人助理的邮件,依旧孤零零地躺在“已发送”文件夹里,状态是“未读”。
一个多月了,石沉大海。
这在她的预料之中。一个籍籍无名的学生,一个听起来如此疯狂的想法,被忽略是常态。
按照她之前的计划,或者说,按照林哲分析报告里的路径A,她此刻应该积极寻找下一个潜在的合作方,或者尝试其他接触“溯光”的渠道。
但她没有动。一种巨大的惰性和无力感笼罩着她。推动这一切的意义在哪里?成功了,他又看不到。
(承:天台的对话与迟来的顿悟)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秦月发来的消息。
秦月:「在宿舍吗?天气不错,要不要去主楼天台?听说今天能见度很好,可以看到很远。」
又是邀请。
苏晚看着那条信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她本能地想拒绝,想说自己有事。但“主楼天台”四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
那里,是她和林哲以前常去的地方。他喜欢在那里背单词,她喜欢在那里看日落,看城市的灯火一点点亮起。那里有他们太多无人知晓的、安静的陪伴。
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握住,疼痛细细密密地蔓延开来。
她盯着那条信息,看了很久。去,意味着要再次直面与林哲相关的回忆之地,痛苦是必然的。不去,则意味着她依旧在逃避,依旧被他规划的“任务”推着走,而非自己主动前行。
最终,一种复杂的、混合着自虐般勇气和微弱探索欲的情绪,让她回复了一个字:
「好。」
当她爬上熟悉的天台时,秦月已经在了,正靠在栏杆上,望着远方。风吹起她亚麻衬衫的衣角,背影显得沉静而孤单。
听到脚步声,秦月回过头,对她笑了笑,没有多言,只是指了指远方的天际线:“看,那边应该就是入海口,今天能隐约看到一点水光。”
苏晚走到她身边,手扶着冰凉的金属栏杆。视野极其开阔,整个濠门大学乃至更远的城市轮廓都尽收眼底。阳光洒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上,泛着金色的光晕。这里,果然如记忆中一样,能让人心境豁然。
她们沉默地站了一会儿,各自看着风景。
“这里视野真好。”秦月轻声感叹,“感觉能放下很多心事。”
苏晚没有接话,她的目光落在远处那片熟悉的、正在施工的西区。那片承载了她“废墟新生”梦想的工地,在阳光下显得既遥远,又无比清晰。
她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秦月听:“我哥哥……以前常带我来这里。”
秦月侧过头,安静地看着她,没有表现出惊讶,也没有追问,只是提供了一个倾听的姿态。
这句话仿佛一个开关。苏晚看着那片废墟,看着这片他与她共享过的天空,林哲的笑容、他的话语、他最后的嘱托、他留下的分析报告……所有的一切,如同奔涌的潮水,冲垮了她一直以来努力维持的平静假象。
“他走了。”苏晚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因为给我送伞,出了车祸。”
秦月的眼神里掠过一丝清晰的震动和怜悯,但她依旧没有说话,只是将手轻轻覆在苏晚扶着栏杆的、微微颤抖的手背上。那触碰温暖而克制,带着无声的安慰和支持。
这简单的触碰和安静的倾听,成了压垮苏晚情绪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不再压抑,泪水无声地滑落,但不再是崩溃的嚎啕,而是某种……迟来的、带着释然的宣泄。
她断断续续地,语无伦次地,说着林哲的好,说着他的期望,说着他留下的那份如同“说明书”一样的遗产,说着自己的无力和迷茫。
“……他让我多交朋友,要开心,替他看遍世界的美好……可我连第一步,都走得这么艰难……我甚至不知道,我做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转:双倍的生命与重燃的火焰)
秦月静静地听着,直到苏晚的倾诉暂告一段落,才轻轻开口,声音如同此刻的风一样柔和:“听起来,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他为你想了那么多,规划了那么多,是因为他相信你值得,相信你能做到。”
她顿了顿,看着苏晚泪眼朦胧的样子,继续说道:“你觉得没有意义,是因为你觉得,他看不到了,对吗?”
苏晚哽咽着点头。
“可是,”秦月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活着的,不再只是你苏晚一个人的生命。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看到的每一处风景,经历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承载着他的那一份。”
苏晚猛地抬起头,看向秦月。
“他把他未尽的年华,他对未来的所有期盼,都寄托在了你身上。”秦月目光澄澈,“你替他看,替他感受,替他体验他再也无法经历的一切。你的生命,从此是双倍的。你活得越精彩,越充实,他的存在,就越不会被时间抹去。”
“你要连同他的那一份,一起活下去。”
这句话,如同惊雷,在苏晚混沌的脑海中炸响。
连同他的那一份……一起活下去?
不是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而是……承载着双份的生命力,去更用力地生活?
这个认知,像一道强光,瞬间驱散了她心中盘踞多日的迷雾和无力感。她一直将他的期望视为压力,将他的遗产视为负担,却从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留给她的,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他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机会。
她看向远方那片西区废墟,目光不再逃避。那里,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一个证明自己的工具。那里,将成为她践行“双倍生命”的第一个战场。她要让那片死寂的废墟,绽放出他和她共同构想的新生之花。不仅要让他“看到”,更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林哲曾经那样热烈地活过,爱过,并在他所爱之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合:新的誓言与落下的棋子)
泪水再次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悲伤和绝望的泪水,而是混合了顿悟、决心与一种悲壮力量的泪水。
她反手握住秦月的手,用力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谢谢你,秦月。”
秦月微微一笑,抽回手,再次望向远方:“不用谢。能说出来,就好。”
在天台的风中,苏晚默默地在心中立下了新的誓言。
回到宿舍,她再次坐到了书桌前。那份“废墟新生”的策划案在电脑屏幕上亮着。她不再感到抗拒和无力,心中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沉静而坚定的力量。
她打开邮箱,没有去看那封未回复的邮件,而是新建了一封。
收件人,她直接输入了“溯光”品牌官网上查到的、主理人公布的公开邮箱地址。这无疑是一次更冒险、更可能石沉大海的尝试。
标题:「“废墟新生”——一场关于生命、记忆与未来的跨界实验,邀您共证」
在邮件正文里,她摒弃了之前那些商业化的措辞和复杂的数据分析摘要。她用简洁而真诚的语言,描述了这个创想的灵魂——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致敬,对破碎之美的发掘,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宣言。她没有过多强调商业回报,而是着重阐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核,如何与“溯光”“解构与重塑”的理念深度契合。
在邮件的最后,她写道:
“这不仅仅是一个策划案,更是一个承诺。对我生命中一位重要故人的承诺,对‘生命可以于废墟之上倔强新生’的信念的承诺。我渴望能将这个构想变为现实,不仅为了证明什么,更为了代替某个无法到场的人,亲眼见证这场属于城市、也属于每个不屈灵魂的‘新生’。”
她没有提及林哲的名字,但她知道,那份沉重而真挚的情感,已经透过文字,传递了出去。
点击“发送”。
这一次,她没有忐忑不安,也没有期待立刻的回音。她只是平静地关掉了邮箱。
她拿起那本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
不再是为你而活,而是带着你,一起活。
看你所未见,感你所未感,成就你未竟之梦。
我的生命,从此是双份。
她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
棋子已经落下。无论“溯光”是否会回应,她都知道,她不会再停下脚步。连同林哲的那一份,她必须,也必将,在这片人生的废墟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开满鲜花的路。
前路依然未知,但驱动她的力量,已然不同。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命运洪流中不屈不挠、向光而生的女性的赞歌。献给所有在逆境中挣扎、不曾放弃希望的灵魂~~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8章 化悲痛为力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