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像表面那般仁义初见端倪,白丞相便有所察觉,只是这位皇帝着实会摆样子,白丞相一直怕是自己太多疑。
敲醒白丞相的是十年前北境的那场恶战,让他明白当今圣上早已不是那位曾经不得势的皇子,终是长成了顺武的王,有谋略、有心计、也足够狠,狠得让人寒颤。
当时景王负责运送的粮草被劫,景王愧疚的不仅在莫家灵堂跪了三天,其实他还来过白家,找白丞相密探了许久。
论起景王,不仅是先皇最宠爱的儿子,也是朝中大臣明里暗里皆说他文武双全、谋略过人的天之骄子。
只是,他志不在皇位,若是他当初想争,早已不是这番天地,先皇也是宠爱他,不愿勉强他,早早便赐了封地,让他可以富贵闲散一生。
他将粮草被劫的眉目告诉白丞相,能动用这样的人力将粮草劫走,且不留下蛛丝马迹,能办到得只有皇帝,最重要的是他收到探子的密报,边关附近的几个州府早已开始调粮草,仿佛早已知晓这批粮草会被劫。
皇上似是想要削弱他在朝中大臣之间的威望,不仅如此,皇上……该是想让莫家被挫,借机收回兵权,只是他算漏了援军和粮草都遇到了状况,需绕路到北境,这才让莫家军损兵折将,差点儿边境不保。
幸亏莫家军骁勇善战,那时他们也还不知毒医从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件事已足以让白丞相震惊,一国之君为了夺兵权,将百姓置于何地?又将奋勇杀敌的莫家人置于何地?
景王知晓皇帝猜疑自己,为了保全妻儿,索性出了家,换他们去封地,自己则留在京城宝华寺,终身都在皇帝的视野中让他安心,即便他还有猜疑承袭了景王的狄修有不臣之心,随时都能以他作为人质。
至于莫老将军回京后没多久,便被封了镇北侯,美其名曰念他一生征战沙场,留京颐养天年,实则被夺了兵权。
已承袭了景王的狄修本就和莫云英定有婚约,两人儿时便常常玩在一起,成婚本是早晚之事,却因皇上的小心思,他们的婚事自然不会再提及,一个是皇帝忌惮的兄长之子,一个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之孙女,这两人若是凑到一起,岂不是更成了皇帝的心病?
为了重信重诺,未能退婚,但也不能成婚,便这样一直耗着。
对待毫无争权之心的兄长和心中为了家国天下随时可抛头颅洒热血的莫家人尚且如此,白家自然是更加收敛锋芒。
接着白皇后便被以产子后身体抱恙为由,削了后宫主理之权,不论是白丞相还是白皇后都没有异议,甚至都没有表达出一点儿不满。
因他们知晓,一旦皇帝心中开始忌惮白家,他们除了逆来顺受消除他的戒心,别无他法。
白丞相和白皇后是白家的主心骨,旁系当然是唯他们马首是瞻,白家能昌盛这么多年,自然知晓能屈能伸的道理,旁系也未有任何的不同声音,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手中的事。
偌大的家业能有如此繁盛的一天,并不是没有道理。
谁知,那位旁系的子侄突然口出狂言,接下来,白家的事儿发展的很快……
白家危在旦夕,但是白丞相和白皇后都没有开口为自己辩解和求情,因他们知晓,这是皇上出去白家的最好机会,求情不仅无用,说不准还会加速死亡。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即便是如此,皇帝要除人也是要师出有名,他以仁义治国,决不能背上一个因他怕功高震主就诛杀功臣的污点。
故而便有了他迟迟未除去白皇后和白丞相,极力保全白家的一幕。
白家为求自保,当然也不会完全坐以待毙,小小年纪的白逸轩给祖父献计,让所有与白家交好的臣子都上折子参他们一本,造就一个白家已成众矢之的的假象。
那时,满朝文武为白家求情的人不足五人,皆是痛斥白家。
这一招以退为进,让皇帝消除了丝丝的杀心,知晓白家大势已去,且若是独排众议保住他们,在百姓心中,皆会认为他是位仁君。
局势动荡,白氏的月华宫迎来了当时的德贵妃,也就是后来的吕后,谁也不知道她们二人谈了什么,只知她离开后不久,白氏便**于月华宫中。
她根本未给皇上留下只言片语,那封她自认一切都是她指使的遗书压根就不存在,皇帝却以此当借口,保下了白家,百姓心中当今圣上是位有情有义的明君。
任谁都觉得皇帝痛失所爱,排除万难保住白家,好歹白家还有个爵位,该知足感恩。
他们不知,白家人收到过白氏托人秘密带出宫的一封遗书。
“无怨不成夫妻,无仇不成父子。”
寥寥数字,却让白逸轩知晓姑姑之死,和皇帝脱不了关系,吕后不过是他用来逼死姑姑的一把刀子而已。
白家失势,吕家如日中天,大局已定,白逸轩在府中韬光养晦,不露半点儿锋芒,最好整个京城都忘记还有白家的存在。
不过,白逸轩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暗中观察着吕家,从而揣测皇上的心思。
吕家人被重用,但在白逸轩看来,吕家除了一个吕相,其他在朝中之人皆是混吃等死的人居多,根基并不深。
白逸轩似是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当今圣上忌惮的便是根基深,尤其是根基深的大家族中,若是后代优秀,他自然更容易忌惮,而吕家说白了,除了吕相皆是鲁莽浅显之辈,作威作福的不在少数,能成气候的少之又少,想要制衡住吕家着实轻而易举。
白家和莫家一文一武,两家私交甚笃,白逸轩和莫风华两人儿时还曾一起念书识字,此时白逸轩自然不能只管自己,即便莫家没了兵权,但在百姓和将士的心中,莫家的帅旗意味着战无不胜,这样的情况定然不是皇帝想见到的。
白逸轩便给莫风华支了一招,他越是纨绔,越不成才,莫家人就越安全。
倒是也相安无事的过了些年,谁知北境战事又起,守城将领被杀,军心不稳,边关不宁,此时吕家人在朝堂之上唱双簧似的,有人上奏让莫老将军去边关以振军威,不可说其用心险恶,莫老将军毕竟年事已高,此时再上战场,祸福难料;另有人提议,将门虎子,把莫风华吹得天上有地下无,试图让所有人眼中的纨绔子弟去前线,此举简直就是送莫风华去死。
莫风华听到风声,即便他吃喝玩乐多年,但终究是莫家人,一直接受莫老将军的熏陶,对于战场心中自是无所畏惧,且北境边关是用莫家人和无数将士的血肉筑起的防线,怎可让北燕如此肆无忌惮?
可,去了边关,自然是为了保家卫国打胜仗而去,他手中若是有了兵权,再立军功,那在京中的莫家人安危要如何?
就在他左右为难之时,莫云英自动请缨要去北境,她是一介女流,即便是再有军功,在皇上的眼里亦好过莫风华有军功。
最终,莫云英去了北境,莫风华继续当他的纨绔子弟,加上白逸轩让人在民间放出他不敢上战场,让莫云英出征的谣言。即便莫云英一到边关便稳住了军心,民望渐高,亦有莫风华这拖后腿的在平衡着。
而白逸轩这些年,一直缠绵病榻,从未上过一天朝堂,原以为如此便远离纷争,谁知体内的毒是持续的毒,一直不停地摄入,三七说起时,他也曾怀疑过是否是吕家人下的手,毕竟在皇帝的眼中,自己早就不足为惧。
直到证实了毒来自这罐茶叶……
白逸轩的眼前似是闪过许多画面,自从父母离世,皇帝时常召他入宫,会同他说:“无人之时,便叫朕姑父,无需同朕见外。”
知晓他喜欢钻研棋局,会搜罗各种残局棋谱给他……
那一切如同镜花水月一般,终究君便是君,臣就是臣,友善的一面不过是君王笼络人心的手段罢了。
犹记得祖父临死前的嘱托:盛极必衰,白家今日如斯田地皆是我之故,自当由我去向列祖列宗忏悔,我走后,你不必太过介怀过往,不入仕,不问政事,亦不必为白家翻案,我只愿你平安一世。
原本,他想着遵从祖父的遗愿,平安一生便行,但皇上始终没放过自己,不为自己,为了三七,他也要好好的活下来。
看着眼前的白茶,来自临疆的贡品,每年并不多,皇上都会赏赐给他,还有其他不少好茶叶,是恩典,亦是要他的命,
白逸轩心中有了决断,自己不仅要好好活下来,还一定要替白家翻案。
天道不公,那便——翻了这天!
三七从他的眼中看出他所思所想,就在这一瞬间,她知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却没有丝毫要退却的心,不再想着周游天下,若是失了他,有了自由又有何趣?
他若是想翻了这天,陪着他翻了这天,又如何?
嗯,三七痛定思痛,不想走了!
总算是将白、莫两家的事儿交待了大部分,还有吕后究竟和白氏说了什么?没有清楚,得查!不过你们这么聪明,应该也不难猜。
至于莫云英的未婚夫狄修,也快要粉墨登场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7章 君君臣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