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像一层滚烫的金箔,铺满了整个校园。
许樱站在校门口,行李箱的滚轮卡进地砖的缝隙里,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周围的新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父母帮忙拎着行李,学长学姐热情地指引方向,笑声和谈话声像潮水一样漫过来,将她无声地淹没。
她低头看了看手机——锁屏还是那张照片,高考结束那天拍的。宗珩勾着她的脖子,下巴抵在她发顶,笑得肆意又张扬,而她微微侧着脸,耳尖通红。
“同学,需要帮忙吗?”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学长走过来,胸前挂着志愿者证。
“不用,谢谢。”她下意识把手机锁屏,嘴角扯出一个礼貌的弧度。
学长似乎还想说什么,但她的目光已经越过他,落在远处的人群里。有那么一瞬间,她恍惚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黑色T恤,单手插兜,不耐烦地皱着眉。
可再眨眼时,那里只有陌生的面孔。
宿舍在六楼,没有电梯。
许樱拎着行李箱一级一级往上爬,手腕被勒出红痕。爬到四楼时,箱子突然脱手,重重砸在台阶上,“砰”的一声巨响。
“没事吧?”楼上有个女生探出头。
“没事……”她弯腰去扶箱子,却发现拉杆断了。
走廊尽头的窗户漏进来一束光,灰尘在光里上下翻飞。她盯着那束光看了很久,直到眼睛发酸。
最后是路过的保洁阿姨帮她抬了箱子。
“小姑娘一个人来报到啊?”阿姨擦着汗问。
“嗯。”她轻声回答,指甲无意识地抠着断掉的拉杆。
宿舍是四人间,其他三个女孩已经到了。
靠窗的床铺贴着当红男团的海报,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往衣柜上贴星星灯;对床的父母在帮她铺被子,女孩撒娇说不要这个颜色的床单;最后一个短发女生盘腿坐在床上吃薯片,好奇地打量她:“你爸妈没来送你?”
“他们工作忙。”许樱把箱子推到空着的床铺旁,蹲下来开锁。
箱子里整整齐齐——衣服都用收纳袋分好了,最上面放着一个透明文件袋,里面是录取通知书和缴费凭证。文件袋右下角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樱樱,加油”,是妈妈的笔迹。
她突然想起离家前那个早晨。妈妈往她行李箱里塞了一罐自制辣酱,爸爸偷偷在钱包夹层放了五百块现金。他们欲言又止地看着她,最后只说了一句:“照顾好自己。”
没有提宗珩。
自从那个雨夜,他被黑色轿车带走后,这个名字就成了家里的禁忌。
整理到一半时,她在箱子夹层摸到一个硬物。
是那条银色项链。
链子已经有些氧化,但吊坠依旧光亮——一个小小的锁的形状,边缘磨得发亮,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
走廊突然传来一阵笑闹声,许樱猛地回过神,把项链塞进枕头底下。
下午四点,新生要去礼堂参加开学典礼。
许樱换了一件白色连衣裙——这是宗珩说她穿最好看的衣服。出门前,她对着镜子涂了淡淡的口红,又很快擦掉了。
礼堂冷气开得很足。校长在台上讲话,周围有人打瞌睡,有人偷偷玩手机。
“从今天开始,你们的人生将展开新的篇章……”
掌声雷动时,她鬼使神差地掏出手机,拨通了那个背得滚瓜烂熟的号码。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机械女声响起第七遍时,前排女生突然回头:“同学,你手机在震。”
她这才发现自己在哭。
傍晚下了一场暴雨。
许樱站在宿舍阳台,看雨水在玻璃上蜿蜒成河。手机屏幕亮着,是和宗珩的最后一条短信——
7月15日 23:47
【等我】
水珠模糊了字迹,就像那个被雨水泡烂的夏天。
身后传来开门声,室友们叽叽喳喳讨论着晚饭去哪吃。短发女生敲了敲阳台门:“许樱,要一起去食堂吗?”
“你们先去吧。”她没回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雨越下越大。
她慢慢从枕头下摸出那条项链,冰凉的金属贴上唇瓣时,尝到了咸涩的味道。
许樱把课本摊开在桌面上,机械地抄写着笔记。教室里暖气开得很足,窗玻璃上凝了一层薄薄的水雾。她盯着那层雾气发呆,直到教授的声音突然提高,粉笔在黑板上重重敲了两下。
“——这部分是考试重点,请同学们务必记下来。”
她猛地回神,低头看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却不是课堂内容,而是同一个名字,一遍又一遍,像某种无意识的咒语。
宗珩。
她迅速合上本子,指尖微微发抖。
“喂,你没事吧?”旁边戴黑框眼镜的女生小声问,“你脸色好白。”
“有点感冒。”许樱勉强笑了笑,从包里摸出一板药片,剥出一粒吞下去。
其实那不是感冒药,是安眠药。自从宗珩离开后,她已经很久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了。
设计社的招新摊位摆在食堂门口,彩色海报被风吹得哗啦作响。
“同学,有兴趣加入我们吗?”一个扎马尾的学姐热情地递来传单,“每周有免费咖啡,期末还能加学分哦。”
许樱本想摇头,目光却落在传单角落的手绘图案上——那是一只很小的纸飞机,线条稚拙,像是随手画的。
宗珩也喜欢这样画纸飞机。高三那年,他总在草稿纸上画满飞机,然后趁她不注意时塞进她课本里。
“我加入。”她听见自己说。
社团活动室弥漫着咖啡和颜料的味道。
“今天我们来练习人物速写。”社长拍拍手,“两人一组,互相当模特。”
和许樱搭档的是个叫林骁的男生,穿黑色卫衣,耳骨上钉着一枚银色耳钉。他大大咧咧往椅子上一坐:“随便画,别把我画太丑就行。”
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画到一半,许樱突然停下——林骁歪头的角度,莫名像极了宗珩打球休息时的样子。
“怎么了?”林骁凑过来看,“哇,画得真好……咦,你眼睛怎么红了?”
“进灰了。”她迅速揉了下眼睛,把画纸撕下来团成一团,“重画吧。”
宿舍熄灯后,对床的室友突然说:“你们听说没有?经管学院有个交换生名额,去加州大学的。”
许樱正在整理邮件的手顿住了。
“真的假的?”上铺的女生探出头,“条件呢?”
“GPA3.8以上,托福过百……对了,还要有设计类竞赛奖项。”
许樱摸出手机,搜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距离宗珩的学校,只有二十分钟车程。
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惨白一片。
周末,室友们约她去逛街。
“你这件外套都穿三年了吧?”商场试衣镜前,室友拎起一件米色风衣往她身上比,“试试这个,显气质。”
许樱摇头:“我……”
“别跟我说你没钱。”室友不由分说把她推进试衣间,“天天吃食堂馒头咸菜,你当自己是苦行僧啊?”
镜子里的人瘦得惊人,锁骨凸出明显的弧度。风衣空荡荡地挂在身上,像套了个麻袋。
“宗珩看到要心疼死了。”这个念头冒出来的瞬间,她像被烫到似的脱下了衣服。
设计社的咖啡机坏了,社长派许樱去校外买咖啡。
“十二杯拿铁,三杯美式,都要大杯——记得开发票。”
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扑到脚边。她拎着沉重的纸袋往回走,路过篮球场时突然停住——场上有个人穿着23号红色球衣,起跳的姿势和宗珩一模一样。
纸袋“啪”地掉在地上,咖啡洒了一地。
“同学你没事吧?”穿球衣的男生跑过来,“烫到了吗?”
他的声音不像宗珩。宗珩说话总是带着点不耐烦的腔调,尾音微微下沉,像把小钩子。
“没事。”她蹲下去捡杯子,碎塑料片割破了手指。血珠渗出来的瞬间,她竟然觉得痛快——原来还是会疼的。
“许樱!”林骁在图书馆门口追上她,“下周的设计比赛,我们组队吧?”
她抱着一摞书,摇头:“我最近很忙。”
“骗谁呢。”林骁笑嘻嘻地抽走最上面那本《加州旅行指南》,“这么用功,准备追着男朋友去美国啊?”
书里掉出一张照片——是去年冬天她和宗珩在滑雪场的合影。
林骁愣住了:“对不起。”
“没关系。”她把照片夹回书里,声音很轻,“他已经不要我了。”
凌晨三点,电脑屏幕的蓝光在黑暗中格外刺眼。
许樱盯着邮箱界面——距离宗珩上次联系,已经过去十七天。最后那封邮件只有五个字:“最近别回信。”
她点开草稿箱,里面存着几十封没发出的回信。最新一封写道:“今天路过篮球场,看到一个人很像你。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直到他转过身——当然不是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呢。”
光标在删除键上徘徊许久,最终她只是关上电脑,把脸埋进膝盖里。
窗外开始下雨,雨滴敲在玻璃上,像谁在轻轻敲门。
“许樱!”室友冲进宿舍,“交换生初审名单贴出来了,有你!”
她正在画设计稿,铅笔“咔”地折断。
公告栏前挤满了人。她的名字赫然在列,后面跟着醒目的红字:面试时间12月5日。
那天是宗珩的生日。
她伸手触碰公示纸,指尖碰到自己名字的瞬间,突然想起高三那个雪夜。宗珩把热奶茶塞进她手里,说:“等我们上大学了,我要在生日那天带你去迪士尼——听说加州的烟花特别好看。”
奶茶早就凉了。而加州的烟花,终究没有等到他们一起看。
深夜的宿舍走廊,许樱蹲在公用电话亭里,拨通了那个背得滚瓜烂熟的国际号码。
“嘟——嘟——”
响了七声后,语音信箱提示响起。宗珩的录音听起来很疲惫:“有事留言。”
她张了张嘴,发不出声音。
电话突然“咔”地接通了,背景音嘈杂,有个女声用英语说着什么。
“宗珩?”她颤抖着问。
电话那头静了两秒,传来“嘟——”的忙音。
许樱慢慢滑坐在地上。月光从窗户斜斜照进来,照见她手中紧紧攥着的项链,刻痕深深嵌进掌心,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凌晨三点十七分,许樱猛地从梦中惊醒。
宿舍里一片漆黑,只有笔记本电脑的电源指示灯在黑暗中泛着微弱的绿光。她几乎是条件反射地伸手掀开屏幕,眯着眼适应刺眼的蓝光。右下角的邮箱图标显示——未读邮件(1)。
她的心脏重重跳了一下。
点开邮件,只有一行字:
「洛杉矶今天下雨,像你转学来的那天。」
没有署名,没有多余的表情符号,甚至没有问候语。但许樱的指尖已经微微发抖——她认得这个句式,认得这种别扭的抒情方式。
是宗珩。
她反复读了三遍,突然把脸埋进掌心。宿舍暖气很足,可她却觉得指尖冰凉。三个月了,自从他被强行带上那架飞往美国的航班,这是第一次联系。
窗外北京正在下雪,细碎的雪粒敲打着玻璃。许樱蜷在椅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回复:
「南港今天下雪,你走的那天也是。」
发送前,她又删掉,改成:
「记得带伞。」
光标在发送键上悬了很久,最终没有点下去。她关掉电脑,重新躺回床上,睁着眼等到天亮。
第二封邮件在一周后到来。
这次是一张照片:宗珩的手搭在方向盘上,背景是加州刺眼的阳光,仪表盘显示车速120迈。许樱放大图片,发现他右手腕上还戴着她去年编的红色手绳——那是用美术课剩下的绣线随便编的,粗糙得可笑,边缘已经起毛了。
邮件的主题栏只有一个句号。
她盯着照片看了十分钟,突然抓起铅笔在速写本上疯狂涂抹。等回过神来,纸上已经画满方向盘的轮廓,每一道线条都又深又乱,几乎要划破纸面。
"许樱?"室友迷迷糊糊地从上铺探头,"你还不睡啊?"
"马上。"她合上速写本,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电脑边缘。这次她回复得很快:
「超速罚款很贵。」
发送成功后的第三分钟,新邮件提示音就响了。
「被警察追了三条街。」
「这里的警车比南港的快。」
许樱突然笑出声,又迅速咬住嘴唇。她仿佛看见他挑眉的样子,看见他说话时喉结滚动的弧度。屏幕上的字句带着熟悉的嚣张,好像他们之间隔着的那一万公里根本不存在。
渐渐地,这成了某种隐秘的仪式。
许樱开始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她在图书馆角落设置了一个固定座位,因为那里有最好的WiFi信号;她给邮箱设置了特别提示音,哪怕在课堂上听到也会立刻摸出手机;她学会了计算时差——洛杉矶比北京慢15个小时,这意味着她的凌晨三点是他的中午十二点。
但宗珩的邮件永远不按常理出牌。有时连续三天都有新消息,有时整整两周杳无音信。最久的一次,许樱等了二十七天。
那天她正在设计课上修改作品,教授突然敲了敲她的桌子:"许同学,你的手机一直在震。"
锁屏上显示着「未读邮件(1)」。许樱抓起手机就往走廊跑,差点撞翻画架。
邮件里只有一张照片:宗珩站在某个实验室里,白大褂的袖口卷到手肘,露出小臂上一道新鲜的伤口。
她的指尖立刻按在屏幕上,好像这样就能碰到那道伤。回复框里的字打了又删,最后发出去的只有:
「怎么弄的?」
五小时后,新邮件来了:
「打架。」
「赢了。」
许樱盯着这两个词看了很久,突然把手机扔进包里。那天晚上她破天荒地没等邮件,而是去参加了社团聚会。但当凌晨三点闹钟响起时,她还是条件反射地睁开了眼睛。
最糟糕的是视频通话。
他们约好每周六晚上视频,但这个约定十次里有八次会落空。有时是因为宗珩临时要参加家族企业的视频会议,有时是因为信号太差,更多时候根本没有解释。
十二月的某个周六,许樱从下午四点就开始准备。她换了三件毛衣,把宿舍收拾了两遍,甚至偷偷涂了室友的唇膏。六点整,提示音准时响起。
"喂?"她迅速点击接听,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
屏幕那端却是一片漆黑。
"宗珩?"
杂音中传来模糊的呼吸声,接着是他压低的声音:"别说话,听着。"
背景音里有模糊的英语对话,脚步声,然后是门锁转动的声音。视频突然亮起来——宗珩的脸只出现了不到三秒,画面里他穿着正装,背景是某个豪华办公室。
"下周的约定取消。"他语速很快,"别回这封邮——"
视频戛然而止。
许樱保持着握鼠标的姿势僵在原地。十二小时后,她收到一封来自新地址的邮件:
「安全。别担心。」
「不要回复这个地址。」
那天晚上,许樱把打印出来的邮件全部摊在床上。她发现宗珩从不提及家人,从不描述住所,所有照片都刻意避开了背景细节。就像一幅被精心裁剪过的拼图,只给她看允许看见的部分。
学期末的设计展上,许樱的作品《时差》被放在展厅中央。
那是一组四幅插画:第一幅是两个小人背对背站在地球两端;第二幅是他们试图用绳子连接彼此,但绳子不够长;第三幅是其中一个小人开始拼命挖隧道;最后一幅却是他们各自站在原地,手里举着镜子,让阳光通过无数反射最终照亮对方的脸。
"这个创意很棒。"教授称赞道,"用光来克服物理距离。"
展览结束后,许樱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展厅东面走廊的消防柜。」
她跑到指定地点,在消防柜后面发现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盏星空投影灯,附带一张字条:
「现在白天也能看见星星了。」
字迹潦草得几乎难以辨认,但许樱一眼就认出来了。那天晚上,她把投影灯对着宿舍天花板打开——洛杉矶的星空就这样落在了北京四人间的寝室里。
室友们惊叹着辨认星座时,许樱悄悄把那张字条贴在了日记本扉页。纸的背面还有一行小字,像是匆忙中添上去的:
「等我学会控制光速,就立刻去见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