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梁先生。”许昭点头,声音里还带着一丝未散尽的微颤,掌心却因那份被认可的雀跃而微微发热。她看着梁禹珩将她的简历收进吧台下方一个古朴的木匣里,动作随意却带着一种宣告归属的仪式感。窗外,灰蒙蒙的天色似乎也亮了几分。
接下来的日子,许昭的生活多了一个固定的坐标——下午四点的Hush。
最初的几天是生涩而忙碌的。梁禹珩并未因面试时的“惊喜”就对她另眼相看(至少表面如此)。
他像一个真正严格的导师,从最基础的做起:在清洁的仪式感方面,教她用特定的麂皮布擦拭黄铜部件,用温度恰好的清水冲洗骨瓷杯碟,动作要轻缓,避免磕碰声响破坏静谧。他示范时手指修长稳定,侧脸在吧台灯光下显得沉静专注。许昭学得认真,指尖拂过冰凉的杯壁,仿佛也能触摸到他赋予这个空间的某种精神内核。
在豆子的语言上,辨认不同产地的咖啡豆,记住它们拗口的名字(耶加雪菲、瑰夏、曼特宁…),了解水洗、日晒、蜜处理带来的风味差异。梁禹珩偶尔会掰开一颗深烘豆让她闻,浓郁的焦糖坚果气息瞬间冲入鼻腔。“记住它最本真的味道,才能理解萃取后的变化。”他的声音像在讲述某种哲学。
至于关于账簿的修行,复式记账法成了她的主要功课。梁禹珩要求她手工录入每一笔收支,字迹必须工整清晰,借贷科目必须严格对应。最初面对一堆零碎收据和复杂的科目表,许昭常感到头大。梁禹珩并不直接代劳,只在她卡壳时,用指尖点着账页某处,温声提点:“这笔器具损耗,应计入‘低值易耗品摊销’,月底统一结转。” 他的靠近短暂,留下的松木冷香和精准的指导却让她心跳加速又茅塞顿开。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静默”的规则,他要求她在 Hush`里行走脚步要轻,与客人交谈声音要低,甚至整理书籍时翻页的沙沙声都要控制。这不是压抑,而是一种对空间氛围的敬畏和维护。“Hush的静,是一种珍贵的‘效用’,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他如是说。
几天下来,许昭感觉自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个空间里的一切。咖啡的醇香、旧书的墨香、木质的沉静气息,甚至梁禹珩身上那若有似无的松木冷调,都丝丝缕缕地浸润着她。晚上回到宿舍,姜未凑近她嗅了嗅,总会夸张地皱眉:“昭昭,你都快被咖啡腌入味了!” 许昭只是笑,心里却有一丝隐秘的满足——这是属于Hush,属于她新生活的独特印记。
当然,学业永远是第一位的。当计量经济学的小组课题进入关键期,或是遇到重要的晚课,许昭会提前给梁禹珩发一条简洁的短信:
“梁先生,抱歉,今天下午有重要课题讨论/晚课,无法到店。许昭。”
他的回复总是迅速而简短:“收到。学业为重。”
或是:“好。账目不急。”
没有多余的话,却透着一种沉稳的理解和包容,让许昭因请假而产生的那点细微愧疚感得以抚平。只是,当她坐在图书馆或教室里,鼻尖似乎还能隐约闻到那股熟悉的咖啡混合松木的气息,提醒着她那个静谧角落的存在。偶尔走神,笔下演算的公式旁,会不小心画出一个咖啡杯的简笔画。
上海的秋意渐浓,梧桐叶的金黄在阳光下流淌,为复旦校园铺上一层暖色调的滤镜。二十岁的许昭,像一株努力汲取养分的青竹,将根系深深扎在经济学这片广袤而严谨的土壤里。
清晨的曦园,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带着清冽的草木气息。许昭习惯性地坐在临湖的长椅上,摊开《计量经济学》的厚重课本。晨光熹微,照亮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和被她用不同颜色荧光笔标注的重点。微风拂过湖面,带来丝丝凉意,也吹动她额前柔软的碎发。她专注地演算着一道关于时间序列分析的习题,秀气的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完全沉浸在那由数字、模型和逻辑构筑的世界里。偶尔有晨跑的同学经过,投来敬佩或习以为常的目光——经济学院的许昭,是出了名的认真和聪慧。
“昭昭!救命啊!” 一声哀嚎打破了晨间的宁静。姜未抱着几本厚厚的《材料力学》,像颗炮弹一样冲过来,一屁股坐在许昭旁边,把书往长椅上一丢,生无可恋地瘫倒,“这玩意儿比高数还反人类!下周小测我必挂无疑!” 姜未是许昭的室友兼死党,机械工程专业,性格像她的专业一样直来直去,充满活力。
许昭被打断思路,无奈地合上书,看着好友愁眉苦脸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哪部分卡住了?我看看。”
“就这个应力应变曲线,还有这个疲劳强度分析…天书啊!”姜未指着书上复杂的图表和公式。
许昭拿过书,快速浏览了一下,虽然隔行如隔山,但强大的逻辑思维让她很快抓住了关键。“你看这里,”她用笔尖点着图表上的一个拐点,“这个屈服点,是不是有点像经济学里的边际效应递减临界点?过了这个点,投入再多的力(资源),形变(收益)的增加也变缓了,甚至可能断裂(亏损)…”
姜未听得一愣一愣的,眼睛慢慢亮起来:“哎?被你这么一说…好像有点懂了!虽然还是天书,但至少知道这页天书在讲什么拐点了!昭昭你真是我的救星!”她一把抱住许昭的胳膊,夸张地摇晃。
两个女孩笑闹成一团,青春的笑声在晨光里格外清脆。这就是许昭校园生活最温暖的底色——繁重的学业下,有姜未这样没心没肺却无比真诚的朋友相伴。
课堂是许昭的主战场。阶梯教室里,周教授正在讲解复杂的“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PPT上满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和希腊字母。大部分同学听得云里雾里,笔尖在笔记本上艰难地爬行。许昭坐在前排,背脊挺直,目光紧紧追随着教授的讲解,手中的笔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关键推导步骤,偶尔在公式旁写下简洁的批注。当周教授抛出一个关于隐含波动率计算的刁钻问题时,教室里陷入一片沉默的尴尬。
“许昭,”周教授的目光精准地落在她身上,“你来谈谈你的理解。”
许昭站起身,略一思索,条理清晰地回答道:“教授,我认为在无套利假设下,隐含波动率σ的求解,关键在于利用市场观测到的期权价格,反向代入B-S模型。这实际上是一个求解非线性方程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值方法,比如牛顿迭代法。其核心在于,σ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标的资产价格波动性的预期,而非历史波动率。” 她的声音清亮平稳,逻辑严密,瞬间打破了课堂的凝滞。
周教授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赞许的笑意:“很好。抓住了核心。坐下吧。” 周围的同学投来羡慕或佩服的目光。许昭微微松了口气,坐下时,耳根有些发烫。她享受这种用智慧和努力赢得肯定的感觉,这让她觉得踏实。
然而,象牙塔也并非全然纯净的乐土。下午的小组讨论,就弥漫着一丝不和谐的音符。他们小组正在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优化”的课题搜集数据、构建模型。同组的陈宇,一个家境优渥、总带着点优越感的男生,正对着许昭整理的初步数据分析报告指手画脚。
“许昭,你这个数据样本量太小了,而且只调查了学校创业园的项目,太局限了。”陈宇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语气带着不自觉的居高临下,“我家公司投资部做过类似研究,覆盖了天使轮到A轮的初创公司,那数据才叫有说服力。你这…有点小儿科了。”
许昭捏紧了手中的笔,指节微微泛白。她迎上陈宇的目光,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清晰:“陈宇,我们的课题对象是‘大学生创业’,聚焦的是他们在种子期和天使轮面临的融资困境。你提到的成熟初创公司数据,固然有价值,但目标群体和阶段完全不同,直接套用结论会产生偏差。至于样本量,我们还在持续扩大问卷发放范围,这份是初步分析。另外,”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陈宇手腕上价值不菲的名表,“课题研究,讲求的是方法严谨和针对性,不是比谁家的资源更雄厚。”
一番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陈宇被噎了一下,脸色有些不好看。旁边的组员连忙打圆场。姜未在桌子底下偷偷给许昭竖了个大拇指。
结束讨论,走出教学楼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给古老的校园建筑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姜未挽着许昭的胳膊,还在忿忿不平:“那个陈宇,仗着家里有几个钱,眼睛都快长到头顶上了!昭昭你怼得好!看他吃瘪的样子真解气!”
许昭笑了笑,心里的那点不快被晚风吹散:“没什么,就事论事而已。” 她其实并不喜欢冲突,但原则问题,她从不退让。
“对了!”姜未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许昭,“今晚‘星空’社团有观星活动,在光草!听说能看到秋季四边形!一起去呗?放松放松,别老泡在图书馆和咖啡馆了!” 她故意在“咖啡馆”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促狭地眨眨眼。
许昭的心跳莫名快了一拍。咖啡馆…梁禹珩。下午四点,她因为小组讨论缺席了Hush的兼职。不知为何,心里竟生出一丝细微的、类似失约般的愧疚?她甩甩头,把这奇怪的感觉抛开。看着姜未期待的眼神,她点点头:“好啊,去看看星星。”
夜幕降临,光华楼前的大草坪(光草)上聚集了不少学生。天文社的同学架起了几台天文望远镜,兴奋地讲解着。许昭和姜未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铺开带来的野餐垫,并肩躺下。深秋的夜空格外高远清澈,繁星点点,像打翻的钻石匣子。远离了课本、模型和人际的微澜,仰望着浩瀚无垠的宇宙,许昭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渺小感。
“真美啊…”姜未轻声感叹,“有时候想想,咱们学的那些模型、算的那些数据,在宇宙尺度下,是不是渺小得不值一提?”
许昭望着横亘天际的银河,轻声说:“或许吧。但正因为个体渺小,才更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做到精确和有意义。就像星星,再微小,也有自己的位置和光芒。” 这是她的信念,也是支撑她在经济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动力。
“啧啧,我们许大学者又开始哲思了。”姜未笑着用肩膀撞了她一下,随即又压低声音,带着八卦的兴奋,“哎,说真的,你那个咖啡馆老板人怎么样啊,他有没有…嗯…特别关心你?”
星光下,许昭的脸颊微微发热。她想起梁禹珩温和的声音,想起他递来的那杯暖手的瑰夏,想起他讲解复式记账时专注的侧脸,想起他对自己专业见解流露出的欣赏…还有那个刻着Hush的香氛罐,正静静躺在她的衣柜里,散发着淡淡的咖啡与木质混合的、属于他的气息。
“他…人很好,也很专业。”许昭避重就轻,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星光,“在咖啡馆学到的东西,挺不一样的。” 她没有说那些让她心跳加速的瞬间,没有说那种被特殊对待的微妙感觉,更没有说那个扰人心绪的香氛罐。这些少女心事,如同天边的星子,明亮闪烁,却只适合在静谧的夜里,独自仰望和珍藏。
夜风微凉,带着青草的气息。许昭躺在柔软的草坪上,望着满天星斗,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Hush那昏黄温暖的灯光,以及灯光下,那个温润如玉的身影。校园生活的充实与烦恼,友情的温暖,学业的挑战,以及对那个咖啡馆一隅隐秘的期待…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二十岁秋天,丰富而微妙的底色。她知道,下午四点的指针,依然会在明天准时转动,将她带向那个充满咖啡香和未知气息的结界。而此刻,她只想沉浸在这片星光里,享受片刻属于象牙塔的纯粹宁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